作為農業的晶片,良種對糧食增産貢獻率達4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黑龍江全面推進種業創新,努力将中國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一樣種地,你一垧地打9噸多,我打11噸多,這得多賣多少錢?”
說起種地,桦川縣梨豐鄉繁榮村農民劉運生一臉驕傲。要問老劉的豐産秘訣,還得從種子說起。年初,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培育了水稻新品種龍粳3013,一向愛挑戰的老劉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畝産超過750公斤。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國君說:龍粳3013将來很有可能取代目前生産面積最大的龍粳31。
十年前,黑龍江省第三、第四積溫帶上的水稻品種幾乎都是國外種子的天下,把“洋種子”趕出去的正是“龍粳31”。怎麼樣培育出我們自己的種子?這個問題一直激勵着中國的水稻科研人員。選種猶如大海撈針,要育成一個好品種,更是難上加難。曆經無數次的失敗,“龍粳31”終于破土而生,同樣氣候條件下,比“洋種子”種出的稻秧更強壯,還抗瘟病。
如果種子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裡,中國飯碗就掌握在中國手裡。随着種業翻身仗的打響,越來越多的“潘國君們”加入了“種子”培育大軍。今年,北大荒墾豐種業大豆新品種龍墾3092畝産超過300公斤,創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大豆品種畝産新高。通常良種育成需要10到12年,北大荒墾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大豆研究院院長胡喜平卻隻用了7年。墾豐種業2020年種子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二,近5年年均研發投入達八千多萬元。
今年黑龍江育種捷報頻傳,龍粳3010和龍粳3013均達到東北早熟粳型超級稻産量名額;綏化市北方大豆科研所培育的5個大豆試驗品種和省農科院高蛋白大豆品種畝産都超過520斤,超過全國平均水準。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玉米新品種畝産875公斤,高于國内玉米平均畝産一倍還多。目前,全省主要農作物基本實作良種全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