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晋皇帝的悲歌:明、成、康:父子三帝寿难“立”(中)

2、难兄难弟“成”与“康”

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立原太子妃庾文君为皇后,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明帝逝世,司马衍即位,这就是晋成帝,他是明帝的嫡长子,不过当时只有5岁,自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虽然明帝临终前曾指定王导与庾文君的哥哥庾亮等大臣共同辅政;可是一旦明帝“龙驭上宾”,庾皇后成了庾太后,文武大臣们就集体上奏道:“皇帝年幼,皇太后应该依照东汉邓绥太后的旧例,临朝称制。”庾太后再三再四地辞让,实在推不掉了,才“临朝摄万机”。太后当政,最信任的自然是自己的亲哥哥庾亮。因此,王导与其他的顾命大臣就几乎成了摆设,“政事一决于(庾)亮”(《晋书·庾亮传》)。庾亮威望不高,根基不深,大权独揽后又刚愎自用,很快就失掉了人心。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庾亮又不顾王导等人的反对,欲剥夺大将苏峻的兵权,将他调回京城任大司农,终于导致了东晋王朝内部的第二次变乱——苏峻之乱。

两晋皇帝的悲歌:明、成、康:父子三帝寿难“立”(中)

司马衍(321年12月-342年7月26日)

叛军打着讨伐庾亮的旗号,连败官军,第二年春天,就攻下了都城建康,庾亮仓皇西逃。叛军“穷凶极暴,残酷无道”(《晋书·苏峻传》),放火焚烧宫殿与官署寺庙,又纵兵抢掠。在攻破皇都内城——台城后,一些士兵闯入皇宫,那些明晃晃、硬邦邦的兵器甚至招呼到御座之上,还不把8岁的小皇帝吓得心胆俱裂!幸亏在文武百官四散而逃时,侍中禇翜(音shà)始终护卫着小皇帝,并大声呵责乱兵道:“苏将军亲自来朝见皇上,你们这些士兵怎敢逼迫至尊?”确实,苏峻并没有公开提出要废黜皇帝、取代皇帝啊,因此士兵们果然不敢逼迫,却乱哄哄地闯入了后宫——那个什么皇太后,不就是咱们苏将军最痛恨的人——庾亮的亲妹妹么?对她还有什么可客气的!这下子后宫遭殃了,嫔妃宫女及堂堂庾文君太后都被抢夺劫掠。叛军又驱赶着、鞭打着被俘的文武百官及部分御林军将士们,逼他们都挑着东西登上了钟山;最后又不分男女、不论官民,全都剥得赤条条一丝不挂。可怜这些人只能用破席或乱草遮蔽下体;连破席乱草也找不到的,只好坐在地上,用泥土遮盖下身。一时哀痛号哭之声,震动京城内外。苏峻又分兵四出,“所过无不残灭”。这年三月初八日,32岁的皇太后庾文君因为受到“逼辱”,“遂以忧崩”(《晋书·后妃传下·明穆庾皇后》)。须知,苏峻军队在京城内外大肆烧杀淫掠一番后,也想恢复一下秩序,遂于二月初八日以小皇帝的名义大赦天下,却特别说明,唯独庾亮兄弟不在被赦之列,可见苏峻对庾家怨恨之深。“恨屋及凤”,庾文君太后在这整整一个月间所受“逼辱”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两晋皇帝的悲歌:明、成、康:父子三帝寿难“立”(中)

苏峻之乱

五月,晋将陶侃、温峤等率勤王大军从上游沿长江东下。苏峻准备据守建康西北的石头城抵抗,便逼着小皇帝也迁往石头城。偏偏又碰上雨天,道路泥泞难行,晋成帝哀哀痛哭着被强行抱上“御车”,后宫也一片号哭之声。到了石头城后,苏峻将小皇帝安置于一间仓库之中,每天还要跑过来,指着小皇帝的鼻子痛骂一番。后来,苏峻虽然在与勤王军的交锋中被杀,苏峻的弟弟苏逸却统率哥哥的余部,继续与勤王军对抗。晋成帝虽然几乎是处于囚禁之中,身边仍有几个忠心耿耿的大臣陪伴着他,右卫将军刘超与侍中钟雅便是。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环境中,刘超还恭敬地给小皇帝讲授《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第二年正月,随着叛军渐趋瓦解,刘超与钟雅密谋带着小皇帝投奔勤王军,不料事情泄漏,苏逸派人逮捕刘、钟。已经失去父母的晋成帝抱着二人,痛苦地哭喊道:“还我侍中与右卫将军!”可是有什么用呢,刘超与钟雅还是被苏逸杀害了。二月,勤王军攻破台城,擒斩苏逸,平定了这场内乱,被囚禁了一年多的小皇帝才恢复了自由。由于皇宫已被焚为一片灰烬,晋成帝只得暂且居住于建平园中。这一住就将近4年,直到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十二月,晋成帝司马衍才搬进了新建成的宫殿中,其时,他已经12岁,在位也有7年了。

两晋皇帝的悲歌:明、成、康:父子三帝寿难“立”(中)

司马衍往后的日子比较平静:虽然内部也有一些变乱,对外也有一些战争,好在规模都不大,没有造成什么大影响。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正月初一,已经15岁的晋成帝举行加冠典礼,表示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大赦、改元;咸康二年二月十九日,备下彩礼,迎娶故杜阳侯杜乂的女儿杜陵阳为皇后,又一次大赦天下,文武百官也一齐致贺;咸康七年三月,21岁的杜皇后驾崩;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22岁、在位17年的年轻皇帝司马衍也寿终正寝了。据说这位杜陵阳皇后虽然生得楚楚动人,却“明眸”而不“皓齿”,因为她嘴里光秃秃的,没有一颗牙齿。正因为如此,兴冲冲前来求婚的人家,最终都望而却步,打消了原来的念头。及至晋成帝送来彩礼的那一天,16岁的杜陵阳突然于一夜之间,就长出了满口洁白的牙齿,你说奇怪不奇怪?杜皇后没有儿子,不过,一个姓周的嫔妃却替成帝生下两个儿子:司马丕与司马奕,他们后来都成了东晋王朝的皇帝。母以子贵,周氏也因此而被拜为“贵人”,在晋代的嫔妃之中,仅次于“贵嫔”与“夫人”,她于长子司马丕即位的第三年,即兴宁元年(公元363年)病逝。这位周氏娘娘可比杜皇后幸运多了,一则因为她活了40岁出头,差不多是杜皇后的双倍;二则儿子做了皇帝后,她被尊为“皇太妃”,仪仗衣服、日常生活等诸方面的待遇,都与皇太后一模一样。

(《高处不胜寒——皇帝与他的后妃儿女们》系列之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