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西星是何许人也?
根据《兴化县志》、《重修兴化县志》以及陆西星本人的作品中关于其人其事的记载中可以得知,陆西星(公元1520——1606年),字长庚,号潜虚,扬州兴化县人。少学儒业,但是参加乡试九次未中。于是,便弃儒从道,潜心研究道教内炼术,游历名山,访道问学。史志载陆西星“生而颖异,有逸才”。虽然弃儒从道,陆西星并没有彻底丢掉他的儒学功底,反而利用自己的儒学基础圆融儒释道三教。万历年间贞明道人评价陆西星对佛道二氏“触处洞然,随其所入••••••少以儒术文之,更觉圆融洞彻”。
郑观应在《重印<方壶外史从编>郑序》中提到:“陆潜虚先生究道德之根宗,得仙师之口授,深悯后学,皓首穷经,浩无津涯,往往废书而叹••••••于是将最古最要之书,《玉皇经》、《阴符》、《道德经》、《参同契》、《吕祖师百字歌》、《邱祖师青天歌》、《龙眉子金丹印证诗》均为测疏,名为《方壶外史从编》。其测疏较诸家注解,尤为显明,足为后学津梁。”陆西星道学造诣如此之深厚,后世把他尊为东派丹法的始祖,并将其道教作品奉为经典。
尽管被奉为“东派始祖”,但陆西星的承传问题比较特殊。他虽名为道士,实为自称。陆西星一生从来没有道教门内的师承关系和门派宗属,更未曾住过道教的宫观,亦非道教的居士,也就是说,并没有道教的师承关系,这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点。陆西星的一生,从没有开宗立派,也并没有明确的传承弟子。尽管有很多人自称为东派弟子,但均与陆西星无直接承传关系的实据。东派丹法的后代传人,在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记载。
所以说,陆西星的一生,上无师承下无弟子,从没有拜师与收徒的文字记录,就连所谓“东派”的称号,也并非陆西星本人所创,而是二百年后,由后人来命名的。
更重要的一点是,陆西星并未创内丹东派,东派乃为西派对应而来。
在李涵虚创立内丹“西派”之前,可以说并没有“东派”的提法。如清康熙年间博学广闻的仇兆鳌和陶素耜两位丹道大家,受陆西星学说影响颇大,他们在各自注疏的《参同契》与《悟真篇》中,采辑陆西星的理论学说最多,但是,也未见到讲陆西星创立内丹“东派”之说,也从未将其视为“东派”。清乾隆年间刘体恕等所编纂之《吕祖全书》,载有陆西星“拱极遇仙”之事,但也不曾提到有“东派”的存在。
通过考证可知,将陆西星认定为“东派”以及尊为“东派祖师”,是清朝李西月所奉立的。命名为“东派丹法”的原因有二:
原因之一是后人因见陆西星常年生活在江浙一带的东海之边,故称其丹法为东派;
更重要的原因是起源于四川的西派丹法创始人李涵虚对陆西星非常崇敬,为了区分自己创立的“西派”,而将陆西星所创丹法冠以“东派”之名。
东派丹法理论完备且博大精深,由于陆西星没有亲传弟子能够继续继承和发展其丹法,所以东派丹法并没有直接的承传。从历史上看,能够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发扬东派丹法思想的,却是二百年以后兴盛的内丹西派。这一历史问题颇值得深入研究。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