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作者:香河园读史

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她不仅滋润了谷物桑麻,滋养了鸭鹅鱼虾,滋长了商旅舟楫,还成就了丰富绵长、歆动中外的绍兴文化。“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历史上,无数的迁客骚人慕名而来,咏叹鉴湖、赞美越中风情的诗篇佳作数不胜数。马臻围筑鉴湖是划时代的,绍兴历史由此进入了“鉴湖时代”的新纪元。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鉴湖一隅

东汉时期,随着会稽郡境内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进步,人们从古老的会稽山地外迁,更大规模地去开发和利用北部的山会平原(包括荒地、滩涂和沼泽),显得越来越现实而又急迫。

然而,“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朝晚必至的潮汐尤其是天文大潮,惊涛裂岸。人们在山会平原上刚刚定居不久,翻滚的怒涛就时而席卷过他们苦心营建起来的平野田畴、村庄农舍,财产经常遭受损失,甚至还有生命牺牲。所以,“面朝大海,开创未来”,梦想很美丽,现实很残酷。

而且,发源于会稽山北麓的若耶溪、富盛溪、漓渚溪、兰亭溪等三十六源,江短流急,遇雨易涝、遇晴易旱。所以,山会平原看似黝黑肥沃、生机勃勃,但实则真不是良乡乐壤。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马臻

谁能改变窘境、救民疾苦?历史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马臻(生卒年不详)。史籍记载,马臻字叔荐,东汉山阳(今山东巨野县一带)人,水利专家。永和五年(140),马臻出任会稽太守。

初次面对着这片背山面海、水陆兼具、肥沃荒芜、广袤无垠的原野,马臻就已经看到了她的勃勃生机、昂昂活力、煌煌前程……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所以上任伊始,马臻就忙着对这里的河川走势、湖泊分布以及农田水利情况作了详细的考察。不久,一个伟大的“会稽梦”,在马臻的头脑里构想完成了!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马臻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他的“会稽梦”:组织民力,筑堤围鉴湖(请注意不是挖掘鉴湖,也不是开凿鉴湖)——如此,可以内蓄会稽山北麓若耶溪、富盛溪、漓渚溪、兰亭溪等三十六源淡水,外拒后海(今杭州湾)咸潮。

马臻告诉人们:筑堤围鉴湖,工程的主体是兴修鉴湖湖堤北堤。因为山会平原地势南高北低,所以鉴湖南堤(南界)是会稽山北麓的山坡或陂塘,并没有多少工程量。

马臻进一步解释说:鉴湖北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分为东、西两段,东段自五云门至曹娥江,全长约36千米;西段自常禧门至钱清江(西小江)边,全长约27.5千米。鉴湖北堤高程(今黄海高程)约为7米——如此,鉴湖控制集雨区面积约610平方千米,湖面约206平方千米(湖中有三山、道士庄、方干岛等115个洲、岛),平均水深约1.55米,正常库容约2.68亿立方米,最大库容不小于4亿立方米。

马臻继续向人们解释:鉴湖工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兴修斗门(水闸)以及灌溉、排涝设施(堰和沟渠等),沿湖需开曹娥堰、陶堰、都泗堰、东郭堰、沈酿堰,以及瓜山斗门、广陵斗门、西墟斗门、柯山闸等水门69所。如此,因鉴湖“蓄水高丈余,田又高海丈余”,所以若遇到天旱,开启沿湖斗门涵闸,湖水可以自流灌溉周边9000余顷农田;若遇到洪涝,就直接把湖水、田中水排入到大海里……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鉴湖船队

会稽郡顿时群情振奋,人们奔走相告,额手称庆。因为马臻的“会稽梦”,就是体会稽郡全体人民的梦,一个开创美好未来、福泽万代子孙的伟大梦想!伟大的“会稽梦”,它唤醒了人们的夙愿,点亮了奋进的灯塔,托起了未来的希望。伟大的“会稽梦”,更汇聚了百万会稽人民“实干为先”的磅礴伟力。

在会稽人民的接续奋斗下,鉴湖工程很快由蓝图变成了现实。不久,洋洋大观的鉴湖,便呈现在了人们眼前:鉴湖碧水似镜,散漫潆迂,澄澈浩渺,水天一色;湖上青萍艳菡,凫栖雁游,越女采莲,渔舟唱晚;岸边青山叠翠,楼阁参差,烟柳画桥,墟落掩映……会稽郡城城南,离鉴湖仅百余步(今越城区塔山,当时是出于鉴湖万顷碧波之中的小岛或者湖滨半岛),会稽山在鉴湖对岸遥遥在望——“半面湖山半面城”“人在镜中,舟行画里”,风景独绝!

鉴湖呈东西狭长形,又因东部地势稍高于西部,故以会稽郡城出稽山门至大禹陵约3千米的驿路为界,分为东湖(约107平方千米)、西湖(约99平方千米)两部分,东湖水位一般较西湖高0.5米至1米;东湖、西湖的水上交通,都须经都泗门翻越都泗堰(用人力或牛盘车等拖动船只过堰)。

史籍记载,为计量、调节鉴湖水位,并保证鉴湖湖堤的安全,马臻还在常禧门外、五云门外各设则水牌(水位尺)一处——传说五云门外的则水牌,就设在巫山里(今越城区东湖街道则水牌村),马臻让巫山里两户懂得水利的人家看管则水牌,并让他们用飞鸽传讯的方法与负责看管湖堰、闸门的人保持联系——则水牌上刻有上、中、下三则,每则十寸;平时将鉴湖水位控制在中则附近;若水位上涨至上则,就需要赶紧开闸把洪水排入后海;若雨季来临,则需要提前将水位下降至下则;在水稻收割季节,至少需要将水位保持在下则以上五寸,以方便舟楫通行……

鉴湖是江南古代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我们完全可以想象,7米高的鉴湖北堤,不仅南蓄淡水,也一并将后海汹涌的咸潮阻挡在了北堤之外。所以说鉴湖北堤兼具着海塘的作用。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乾隆御碑

鉴湖的围筑,为更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今萧绍平原、虞绍平原,也为会稽地区人民最终走出封闭的会稽山地、实现“经济文化重心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湖的围筑,使会稽郡(萧绍平原、虞绍平原)彻底揖别了“荒服之地、鄙陋之乡”的窘状;诸如“越之水重浊而洎,故其民愚极而垢”之类的詈骂与谇讥,也将注定一去不再复返。鉴湖流域成了当时发展农业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并日渐成为“江南粮仓”。

鉴湖的围筑,也大大方便了会稽地区的水上交通,进而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等的发展。之后再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鉴湖流域最终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鱼米之乡”。

总之,鉴湖的围筑,使会稽郡经济富足、物产丰盈、交通便捷、商贾云集、气候益宜、风景如画……“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鉴湖工程竣工之后不久,从爆发黄巾起义(184)到杨坚(541—604)建立隋朝(581)的四百来年时间里,中国北方迭遭战乱与动荡。一大批北方侨民,为“避乱”而举族南迁,并终于在鉴湖流域、会稽郡境内寻觅到了安家落户的乐土。“家在稽山鉴水间”——这是何等的情致啊!会稽郡一时名流云集、人文荟萃,并终于由“僻陋之乡”蝶变成为“文化之邦”……马臻围筑鉴湖是划时代的,绍兴中心城市由此彻底揖别了“会稽山时代”,开创了“鉴湖时代”新的历史发展纪元……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但是,当时的人们,虽然看到“会稽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不知为了鉴湖工程,马臻拒绝了多少地方豪族的拉拢和腐蚀,因此得罪了多少人?围筑鉴湖,因为要占用地方豪族的住宅和粮田,要迁移地方豪族的祖坟或祠堂,所以说情、宴请、贿赂、威胁……他们对马臻用尽了各种手段与伎俩。

碧血丹心,精贯白日;披肝沥胆,夙夜为公。耿耿马臻,终于招致了地方豪族对他的极大不满和仇恨。于是,地方豪族密谋于暗室之内,准备向朝廷告马臻的“黑状”。但因为是捏造的罪状、罗织的罪名,地方豪族感到心虚,都不敢在状纸上签署真姓实名——最后只是胡乱填写上了一群已死之人的名字,甚至还编造了许多假名来糊弄朝廷。然而,令人意外与甚至愤懑的是,朝廷在接到这份由会稽郡地方豪族递交的“千人状”之后,居然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诏将马臻撤职查办,并命令他火速赴京师洛阳,投案受审。最后,昏庸的朝廷居然一不调查、二不容许马臻申辩,就稀里糊涂地将他定为“死罪”,并施以“车裂”(五马分尸)之酷刑……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马臻墓(衣冠冢)

“作牧会稽,八百里堰曲陂深,永固鉴湖保障;奠灵窀穸,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马臻牺牲以后,人们鉴湖之滨为其建造了衣冠冢——今《绍兴市志》、《绍兴通史》等均谓“人们把马臻的遗体安葬在鉴湖之滨”,这一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今越城区偏门外的马臻墓,其实就是马臻的衣冠冢。

唐开元年间(713—741),人们为马臻立庙祭祀。北宋嘉祐四年(1059),马臻被朝廷敕封为“利济王”,并重建衣冠冢、墓道和牌坊。千百年来,马臻墓前、马臻庙中,香火旺盛。

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她不仅滋养了一代代绍兴人,还孕育了发达的地方经济、璀璨的越地文化。今绍兴境内,载入史册、居功至伟,且至今仍在发挥不可或缺作用的古代伟大工程,首推鉴湖。马臻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勇敢与忠诚!绍兴人民,一定要世世代代祭祀马臻,深切缅怀这位为民造福、泽被万代的治绍功臣。

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工程,首推鉴湖。祭祀马臻必需更加隆重

马太守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