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导语:</h1>
清初的山西,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农民抗清斗争、士绅和民众反清起义、他们的复明运动,降清官员反正事变,在那里连续爆发,接踵交错,频繁复杂。长期以来,对涉及这一段历史的人物和事件虽然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有些活动的面貌至今仍若明若暗。比如,关于虞胤、韩昭宣等士绅组织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反清起义,记载就极其简略,韩昭宣的名字在多数记载中被隐瞒,著名学者傅山卷入这次起义的事实也未完全显豁,因而他们艰苦卓绝、忠贞壮烈的事迹已近于被埋没。

反清复明画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一、 起义领袖虞胤、韩昭宣和起义的第一、第二阶段</h1>
“陈裔虞即虞胤”,就是说,虞胤原名陈裔虞。虞胤是他起义后的化名,用原名末一字.“虞”作姓,将头一字“裔”意改为“胤”作名,是为避免牵累亲友而采取的预防措施。他是陕西华州人。③华州领华阴、蒲城二县。华阴万历进士、户部郎中陈谏,有子嗣虞(官知州)、缵虞(官训导)、继虞(官照磨)、宗虞(官鸿胪寺序班)。虞字排行,而嗣、缵、继、宗、裔等字于义相近,所以裔虞(虞胤)无疑是陈谏诸子的兄弟行。由此看来,他实际上是华州华阴人,出身官宦门第,但本人没有出仕。“程提因先故父在陕西作道官,曾请陈裔虞作西宾教训。”国程提是山西“泽州秀才”;他的父亲显然是崇祯年间曾任陕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陇右道的泽州(今晋城市)人程式孟。虞胤应聘训诲其子程视。
反清力量壮大
韩昭宣,山西蒲州(今永济)人。蒲州韩氏是明清阀阅大族。明末韩炉官至大学士,其兄弟.焯官至知州,焕官至同知(清初以曾孙世琦贵赠工部尚书、右副都御史);灯的子侄辈奎(焕子)
官至刑部主事(清初赠官如换) ,增官至知府,陛官至通判,埴(焕予)不仕:孙辈承宜(奎子)官至知县(潸初赠官如焕),于宜(陛子)官至知府,威宣官至知州,志宣(奎子)茵官刑部主事,竞宣.(焕孙)荫官户部主事。昭宣无疑是韩灯孙辈行。崇祯末他任宁远兵备道.估计他是在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吴三桂弃守宁远时随军撤退进关,又身不由己而与吴三桂-道投诚的。 当年七月,清廷“以投诚宁远兵备道韩昭宣为山东布政使司参议兼按察使司佥事青州道"。
但他的感情似仍在明朝方面。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他以执行解送青州府境内故明藩王及主要亲属进京的谕旨不力,故纵宁阳王朱翊镦父子和高唐王.玉田王.平度王、齐东王等部分子弟脱逃的罪名革职逮问。但他最后没有受到任何刑事惩处,很快就被释放,无疑得力于他的家庭与官场的深刻联系,
韩昭宣被释放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二、 虞胤、韩昭宣起义分三个阶段</h1>
韩昭宣被清朝释放后,显然回了浦州。蒲州与华阴虽然隔省,实属近邻,韩昭宜与陈裔虞也许早就相识。此时他们会合在一起,举行反清起义。
第一阶段是處胤、韩昭宣在陕西韩城-带拥立韩王起义的阶段。顺治三年冬,他们同到韩城-带,与山西河津人李企晟一道,拥立从陕西平凉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以南及其东、南两面邻近甘肃地区)东逃到此的韩王.选择韩城-带发动起义,显然因为那里比华阴或蒲州距清朝在陕西的统治中心西安.军事重镇潼关稍远,并在不利时较易退往陕北。李企晟说:“比企晟先在韩城一带与虞胤同韩昭宜结草为乱,私立伪韩王,行伪水历事”。国韩王初立时还没有水历,韩王扼戴永历是以后的事情。初起时规模很小,没有引起清朝的震动。
大明旗帜
但是,起义的第一阶段仍是有意义的。它采取了重大的步骤,拥立韩王。这是完全由北方地主始建的唯--后明政权(北方还有拥立其他明裔的起义,但不建元;也有些农民军称号建元,但非明裔),是北方地主在艰危中力图树起的一而复明的旗帜。在清军向全国征进的过程中,北方很快就归附在它的统治下面,没有发生嘉定、江陵式的顽强抵抗。于是就形成一种印象,仿佛北方汉族地主遭到明末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急于在政治上投靠新的统治者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而纷纷投向满族贵族建立的清朝的怀抱。实际上,清初二十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国内民族矛盾占据主要地位,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北方也不例外。地主阶级和人民群众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武装起义中,在复明运动中,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气概,前仆后继、坚韧顽强的精神,同江南的仁人志士的表现一-样是与日月同光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三、政治局限性</h1>
韩王定武政权后来与中土最强大的度情起义武装李自成起义军余部结合起来,比永历政权坚持得长久,它迅速拥戴永历为共主,说明它没有南明其他政权所具有的那种偏狭性.那种对内争的热衷。但韩王定武政权和李自成起义军余邵与清朝力量对比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大大压抑了它们的的进取性,使它们长时问封闭在郧西费东的万山丛中,拥戴永历又限制了它们自身的政权建设,它们的政治影响因此也受到很大的局限。
朝鲜也想反清复明
顺治五年十二月初,清大同总兵姜环树旗反正,农民军和前明士绅纷纷起义响应,许多驻防山西地方的清军望风归降。北起三边,南至汾州、平阳,“民如鸟惊兽散,势若土崩瓦解”。韩昭宣不失时机地渡河进入山西西南境内作战。他们与山西各地起义一致,使用永历年号.因虞胤称明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六省经略,韩昭宣称总督,号召起义。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落下帷幕</h1>
虞胤、韩昭宣起义转入第二阶段,他们响应姜琅反正,进入山西境内作战的阶段.至八月,他们已连下蒲州、河津、临晋(今临猗临晋镇)、荣河(今万荣荣河镇)、猗氏(今临猗)、解州(今运城市解州)、稷山等地,“土人从之”,用“纠众三十万”达到本阶段胜利的顶点。也正在此时,起义发生转折。当月,清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奉敕对虞胤、韩昭宜起义进行镇压。他经童关进入山西,迳趋蒲州。蒲州一役,战斗惨酷,激烈,起义军被杀无算,蒲州失陷。
孟乔芳乘胜北进,破临晋、猗氏,杀虞胤部将白璋,俘监军道卫登方.虞胤韩昭宣退保运城,聚众固守。孟乔芳率军掘濠围困,月余不克。自八月底姜琅在大同遇害,整个形势急转直下。九月二十二日五鼓未明时,清协领根特等率八旗兵,会同督标副将赵光瑞等从运城北面架梯进攻,强行登城。虞胤等“防备甚严,火炮矢石乱下如雨”,但寡不敌众,城破。虞胤等顽强抵抗,战斗持续到正午,晋阳伯韩昭宣等不幸阵亡。清军在运城屠城。起义遭受严重的损失。主力失败后,“有屯军卫某者屯于临晋之令狐村,独坚不动。乔芳以铁骑蹂之,八百人皆歼焉”。第二阶段起义结束。
虞胤、韩昭宣起义在第二阶段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一阶段是在整个起义过程中进行激烈的浴血奋战的阶段。起义军响应和配合姜琅反正,沉重打击清朝在山西的统治。韩昭宣等大批复明志士,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