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作者:盛景商业评论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作者 | 施杨

来源 | 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推荐语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官至丞相。

吕不韦是天才投资者,他商人出身却把一个落魄皇子嬴异人送上皇位。吕不韦受命以“仲父”身份摄政领国期间,通过传授自己的决策管理经验,教导13岁的秦王嬴政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番,在《大秦赋》中,相邦吕不韦都传授了少年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enjoy~

01 识贤人,授其权

决策者任人唯贤,无需事必躬亲

吕不韦是“忠臣”还是“权臣”,后世一直争论不休,但唯一确定的是,吕不韦肯定是位“能臣”。

吕不韦的人生经历很简单,分为从商与从政两大段。《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后在邯郸遇见秦国质子嬴异人,认为“奇货可居”,遂萌生从政之志。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吕不韦在秦昭王将薨之前入秦,明智处朝,拒绝以“助太子立嫡”之功居客卿,后因在孝文王继位的一年多内务实能干,逐渐被朝臣们所认同。

在庄襄王三年任内,吕不韦擢升丞相领政,对稳定秦国政局大有功劳。庄襄王将死,吕不韦受命以“仲父”身份摄政领国,辅佐13岁的秦王嬴政,直到其21岁加冠亲政。

剧中,吕不韦教导嬴政效仿齐桓公“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告知嬴政,明君只需任人唯贤,合理授权,自己不需事必躬亲。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此桥段暴露了吕不韦把持朝政的“权臣”野心,意图架空嬴政。但实际上,其关于领导者管理授权的方法确实与“拜伦法则”不谋而合。

在管理学中,“授权”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美国内陆银行总裁拜伦曾对自己多年的管理生涯进行总结:优秀的管理者一旦做出合理的授权决定,就应该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不再过问与干涉,这就是拜伦法则。

在现实管理中,管理者们对于授权二字总是格外迟疑与警惕。有些管理者认为员工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宏观视角与办事能力。但实际上,授权交接工作的启动,本身就意味着对员工智慧和能力的肯定,如果没有这样的肯定,授权就会变成冲动盲目的行为。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管理者进行授权前的考察,若是拥有能够达到授权要求的能力,被授权的员工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此外,授权工作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凝聚员工向心力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借此谋求企业与个人的双赢。如果授权之后管理者又横加干涉,无疑会成为员工执行中的一大阻碍,一个事事疑心的管理者也会令员工觉得不可靠,彼此的互信也就荡然无存。

虽然嬴政是被动“授权”吕不韦摄政,但作为被授权者,吕不韦的确能力出众,为嬴政扫灭六国奠定了扎实基础。

《大秦赋》中,秦王带着群臣祭拜吕不韦,但自己不当众祭拜,这表明吕不韦仍是罪臣,而他让嬴傒代为祭拜,则是对于吕不韦功绩的表彰,毕竟其为相十二载,也确实让秦国愈发强盛。

02 为王者,收脾性

勿将个人情绪凌驾于组织决策

历史上,韩国因位于秦国东出函谷关的要道上,屡遭秦国征伐。面对强秦威胁,虽然数次迁都,但无法摆脱随时可能被秦国吞并的危险。

韩桓惠王饮鸩止渴,“脑洞清奇”地制定了一则疲秦之计。他安排当时知名水利专家郑国作为“技术移民”,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河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当时正值秦王元年,吕不韦当政,天下攻伐久矣,虽然修建郑国渠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但修成后,可造福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于是乎,一项绵延三百余里,征发十万军民参与的修渠工程在秦国大地上拉开序幕。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大秦赋》中,郑国修渠需征用宗室亲王的封地。其中,渭文君家臣以侵占封地为由向家主告状,导致嬴姓宗室齐聚,围在相府门口要求吕不韦解决矛盾。

吕不韦则以国府两倍之地,置换修渠侵占之宗室封地。此举虽平息了宗室之怨,却惹恼了本就欲废分封的嬴政。作为仲父的吕不韦只能谏言嬴政收敛脾性,切勿将个人情绪凌驾于国事决策。

在军事战略理论中,常常将受到指挥员个人情绪影响所做出的决定称为“情绪化决策”。而导致指挥员做出情绪化决策的主要有恐惧、泄气、激愤、盲目乐观等不良情绪。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在企业中,领导者如果被个人负面情绪影响,就会丧失对全局情况的理智思考,对抉择对象及利弊关系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比较,完全或主要凭个人一时的好恶作决定。这样的决策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甚至引发重大决策失误,招致企业发展全局的失利。

与年轻的嬴政相比,吕不韦心系大局,深知天下未定,秦国政局稳定少不了宗室的支持,废分封的时机尚未到来。与此同时,郑国渠的修筑工程时刻不能停歇,于是经过理性决策,采用“置换土地”的处理方法作为“最大公约数”,以此平衡势力,满足各方需求。

03 颁新政,严执行

避免领导决策成为“布利丹的驴”

在《大秦赋》第15集,身为相邦的吕不韦对凯旋归来的诸位将领论功行赏。上将军蒙骜加官进爵,但同为上将军的麃公,打了胜仗却被吕不韦罢官,原因很简单,吕不韦先前颁布新政,战争中不得斩杀俘虏和平民,而麃公明知故犯。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历史记载,上将军麃公确有此人,在嬴政初登王位之时,其与蒙骜、王齮同时被封为将军。册封后第二年,“将卒攻卷,斩首三万”,也就是在率军攻打魏国的卷城时,斩首三万魏军。

但无论是《秦始皇本纪》还是《吕不韦列传》,都没记载过吕不韦废除“斩首令”的内容。如果真的颁布了这样的新政令,麃公被罢官之后,法家严酷的秦国军队应该无人敢犯,可是《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史学家也曾做过统计,实际上,秦灭六国,单是直接斩首的人数就接近两百万。很明显,麃公因“斩首三万”而被罢官的情节是由编剧捏造的,目的用来突出吕不韦和嬴政的“仁德”。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剧情是假的,但剧中吕不韦所做之“杀鸡儆猴”推行新政令的决策,倒也符合现实中,领导者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决策有效贯彻落实的方法。

“一头饥饿至极的毛驴站在两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间,可是它却始终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先吃哪一捆才好,结果活活被饿死了。”这个寓言故事由14世纪法国经院哲学家布利丹提出。

从此以后,人们用“布利丹的驴”来比喻那些优柔寡断的人,也常把决策中犹豫不决、难做决定或做了决定,又由于立场不坚而无法贯彻执行的现象称为“布利丹效应”。

回到剧中,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之所以被称为“暴秦”和“虎狼”,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秦军一直以斩敌首记军功,军功可升爵位、免田赋。所以,秦军从上到下无不以斩首为荣,有时甚至因争敌首自相残杀。

而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必须将政令彻底贯彻与执行。这时,麃公上将军的地位反而成了吕不韦推行新政,“杀鸡儆猴”最合适不过的对象。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剧中,吕不韦通过毫不留情、杀伐果断的决策,力主罢免麃公,有效执行了新政,真正意义上纠正了多年来秦军“斩首记功”的习惯,有效避免新政陷入“布利丹效应”的怪圈,而编剧也通过这一桥段,实现了剧情上的逻辑自洽。

投资第一步,“交易规则”要明了

北交所宣布设立后

精选层挂牌公司正稳步扩容

随着北交所“优秀选手”们的

投资价值不断突显

交易规则也要提前预习哦

《大秦赋》里,吕不韦究竟传授了嬴政哪些领导力思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