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弱国无外交。无论曾经多么强大,一旦衰落便立即沦为配角。比如齐国曾九合诸侯称霸天下,但是到了齐景公的时候,衰落到向吴国乞怜,把公主嫁给了人家。齐景公老泪纵横,百般无奈。
孟子以此为例,告诉世人在不得己的时候,要顺应丛林法则,弱者只能向强者低头。这令读者有些疑惑:亚圣素以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为彪炳,为何此时表现略嫌软弱呢?

<h1>儒家也讲顺势而为</h1>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说,“天下政治清明的时候,道德高尚的人领导道德平庸的人,才智超群的人管理才智一般的人;天下政治昏乱的时候,强大的人支配弱小的人,人多势众的支配势单力薄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顺乎天意者能够生存,逆乎天意者难免衰亡。”
所谓天下有道,就是人类社会尊重人性的时代,德高者位尊,引领大众活出人的尊严。而天下无道,则是人类社会践踏人性的时代,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谁有力量谁就称王,将道德视如粪土。
这两种时代都有各自的规律,有道则以德为贵,无道则弱肉强食。在有道的时代就要尊德,这便是顺天。如果不尊德,便是不顺天,则难以在有道之世生存,是自取灭亡。在无道的时代就要尚力,这也是顺天。如果不尚力,便是不顺天,则难以在无道之世生存,亦是自取灭亡。
重点是,在无道之世尚力,被孟子认为也是顺应天意?这是儒家的思想吗?
朱子说,“天者,理势之当然也。”所谓天道,有其理,亦有其势。理,乃总的趋势,是绝对的。势,乃阶段的理,是相对的。人逢虎狼,自然讲不得仁义道德。人逢乱世,也不免要拿起武器保护自己。
所以说,在某些历史阶段,人类也不得不遵循丛林法则。彼时的道德民主,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便是顺势而为。说到这里,孟子举了齐景公嫁女的例子。
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於吳。
齐景公无奈地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听命于人,那就会自绝于天地,自取灭亡”。于流着眼泪把女儿嫁给到吴国去。
当时的天下,吴是强国。齐国则相对较弱。齐景公为确保齐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不得不与吴国结盟。当时吴国被认为是蛮夷之国,齐景公内心感到耻辱。但是没办法,便用联姻的方式,牺牲了自己的女儿。
<h1>不仅顺时势,更要顺大势</h1>
如果都像齐景公那样委曲求全,却不是儒家的本意。庆源辅氏说:“景公之言,宜若可取,然景公之齐,即桓公霸诸侯之齐,虽时势下衰,苟振作新之,独不在我乎?”
还是那个齐国,齐桓公可以霸诸侯一匡天下,齐景公为何不能效法先君,奋起自强呢?这难道不是他的责任吗?既然他为嫁女求安感到羞耻,那就应该学习文王。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於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现在的小国效法大国,却又耻于被大国支配,这就像是学生耻于接受老师的指导一样。既然如此羞耻,不如向周文王学习。如果真的能学文王,大国只需要五年,小国只需要七年,一定可以成为天下的领袖。
文王治国的方法,典籍里都有记载,诸侯国君要想效法文王,都可以参考。天下虽然无道,但是只要能修文德,能行仁政,小国也是可以行道的。道一旦开启,便自有其不可阻之势,大国反而要跟随小国的脚步。
新安陈氏说,“人心奋,气势回,而小可大,弱可强,大国反为吾役矣。”
然而在春秋战国之时,没有哪个诸侯国君能够彻底效法文王。大国想要效法五霸,而小国跟在后面效法大国。但是,小国也不是打心里服气。就像有些学生,虽然跟着老师学习,心中却认为老师不够高明。
真正彻底学习文王的话,很快就能见到效果。孟子说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只是一个大概的年数。但大体不会超过现在一个领导人的任期。最多十年,足以引领天下。
但是,读者也不必纠结这个数字。程子说,“五年七年,圣人度其时则可矣。然凡此类,学者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耳。”意思是,孟子说五年七年,是从圣人的角度说的。有文王之德者,自然会有文王之功。
庆源辅氏说,“程子之言,所以启发学者至矣,惟圣人能知时,故曰‘圣人度其时可矣’。学者烛理既明,而经历之久,思虑之深,则自然见得。”
<h1>仁德的力量 不在于人多势众</h1>
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诗经·大雅·文王》说:“殷商的子孙,人数多达以十万计。但上天发出天命,便都归顺了周朝。可见天命无常。殷商的贵族贤达,都到周朝的京城助祭,帮周天子行灌酒之礼。”
孔子说:“仁德的力量,不在于人多势众。只要君主崇尚仁德,就能无敌于天下。”
一说到天下无敌,人们往往联想到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以武力无敌于天下。但孔子的意思并非如此。与其说无人能敌,不如说无人愿敌。仁政,是天下百姓都向往的。这是人心所向。如果哪个国家行仁政,其他国家的百姓都会羡慕,甚至想移民到仁政之国,怎么会忍心去摧毁它呢?
西山真氏说,“以商之孙子,而为周之诸侯,以商之美士,而奔赴周庙之祭,天命何常之有哉!成汤惟其仁也,故天命归于商,纣惟其不仁,故天命转而归周。”
从天命来看,惟德之辅,这是理,或者说是总的趋势。从人世的角度来看,天命无常,不会永远维护哪一族哪一姓哪一人。因为人的德性总在变化,天命也在随着德性的变化而变化。李姓有德,则在大唐的辉煌。赵姓有德,则有灿烂的宋代。
人一旦掌权,就很容易放松对自我的约束,德性迅速下滑而不自知。道德修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直到其道德堕落崩塌,其基业亦会随之幻灭。以前虽有天命,却不见得可以永保天命,可能很快就被别人取代了。
人多,未必就有力量。只要行仁政,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
<h1>总结</h1>
孟子对天下有道和无道两种情况下的世间规律做了说明。如果有道,就会推崇道德和智慧;如果无道,就会诉诸武力和势力。这是事实,世人就是如此应对不同的时代。
但是,不可狭隘的认为,孟子这样说是在鼓吹丛林法则。总的来说,孟子还是在规劝君主行效法文王,推行仁政。
无道之时代,世间君主还有另外一条道路可走。把握了一个“仁”字,天下大事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