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介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蕾西·博尔曼,写的《托马斯·克伦威尔:亨利八世最忠诚的仆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个托马斯·克伦威尔,不是英国革命里下令处死国王的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不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是这个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的爷爷的舅舅,同时也是抚养人。
当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了能和皇后离婚,以便娶情妇安妮·博林,宣布成立国教,和罗马教会彻底决裂。这就是英国的宗教改革,作为亨利八世最得力的大臣,克伦威尔的对手有两个:教会和贵族。他在英国通过宗教改革,脱离了教皇的控制,从教会收回了财权和大量财产,还率先以平民精英为班底,建立起国王的官僚体系。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操盘,打败了教会和贵族,之后,在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期间,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克伦威尔当年发动的政治改革。
要真正理解当时欧洲的教权与王权之争,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这要从罗马帝国讲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罗马帝国与基督教</h1>
在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北边来的蛮族灭亡了,但罗马教会却并没有垮,当时不管是教会也好,东罗马帝国皇帝也好,都觉得光复欧洲是早晚的事儿,教会也就并不想跟没文化的蛮族好好过日子,连给蛮族传教都不乐意。
从公元533年起,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开始大举进攻,要光复欧洲,他不仅顶住了波斯的进攻,还恢复西罗马帝国一大半的版图,就差最后一口气儿的时候,君士坦丁堡发生了大瘟疫,死了小一半人口,欧洲的光复大业,功亏一篑,教会最终也就只能死心了。
公元751年,蛮族那边宰相矮子丕平把国王废了,自己取而代之,这就是加洛林王朝取代墨洛温王朝,相当于我们的曹魏取代了刘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君权神授独家代理</h1>
丕平上台之后,深受统治合法性不足所苦,他想出个主意,说“罗马教会啊,我把罗马周边的土地都送给你,你拿你的上帝给我背背书,增加一下我的统治合法性,如何?”这么好的买卖,罗马教会当然就同意了,这么着,针对蛮族人的传教工作,大面积铺开,丕平也把罗马周边的土地送给了教会。
这就是教皇国的由来,在基督教历史上,这个叫丕平献土。
丕平死后,他的儿子查理统一了欧洲,疆域比西罗马帝国还大,如日中天。
公元800年圣诞节这一天,查理正在罗马的教堂里祷告呢,教皇利奥三世掏出个皇冠来,往查理脑袋上一戴,宣布查理是“伟大的罗马皇帝”,查理曼大帝,就是这么来的。而蛮族的法兰克王国,这就算继承了西罗马帝国的道统。
从那儿以后,教会宣布,皇帝的加冕必须在罗马由教皇操持才算数。
这个惯例一直到拿破仑称帝的时候才被打破,他派人把教皇从罗马抓到巴黎来给自己加冕,而且皇冠也不是教皇给他戴上的,而是他接过教皇的皇冠,自己戴上的。拿破仑关心的是教权和王权谁更大的核心问题。
查理之后,皇帝必须由教皇在罗马完成加冕,罗马教会成了上帝的独家代理人了,有了“君权神授独家代理”这张大牌之后,教会在与王权的较量中,就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了,给教会带来了无数的好处。比方说治外法权,教士犯了法,国王不能处罚,得由教会来处罚;各国的主教任命得由罗马教会来;最重要的,是信徒们交的什一税,各国的大量财富就这样年年白给了罗马教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4">越做越大的“买卖”</h1>
不仅如此,十三世纪时,教会更过分,搞出了一个“炼狱”的概念,说的是人死后,先去炼狱里呆着,等最后的审判,且平均要等500年。炼狱里面遭罪啊,油锅炸、开水烫、架在火上烤,特别难熬,所以,大家咽气之前就特别害怕,纷纷捐钱捐财产给教会。
到了16世纪宗教改革那会儿,英国全国每年有25%的收入就这么白白给了罗马,更惨的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每年被罗马教会吸走的财富,高达40%,当时德意志竞选皇帝的七个选帝侯里,竟然有三个是教皇任命的主教,情况就是这么严重。茨威格就说德国是欧洲的乳房,吸奶的,当然就是罗马教会。
面临这个糟糕的局面,欧洲各国的皇帝和国王,有没有反抗呢?咱们下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