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施一公为何选择回国,从清华到西湖他做出了怎样的改变,西湖大学是赚钱的幌子还是为国的根本,长按点赞加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教育被誉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曾经中国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流行将学生送往国外进修,但是如今我国的教育条件变好了,每年依然有许多学生向往国外的太阳,而给出的理由也是非常简单粗暴,国外大学的科研环境比国内好,类似于此的话,施一公已经听到耳朵都快起茧了,他也知道这些话虽然刺耳但确是事实,因为他自己也是向往国外的一员,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大学毕业踏上了往美的路,1995年施一公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紧接着进入美国著名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施一公进入普利斯顿大学供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从助理教授一路成长为终身教授,也让他成为了美国顶尖科学家之一。
施一公理所当然的也收到了美国顶尖研究中心的邀请,可以说这个时候只要施一公点头,那么就会有人送上美国绿卡甚至国籍,但施一公婉拒邀请,再次回到了自己曾经就读的清华大学任职,在任职期间施一公为我国生物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2013年同时当选美国和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这时的施一公几乎就是成功科学家的典范,要名气有名气要成就有成就,但在这一年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2015年12与1日西湖高研院在杭州正式注册成立,施一公任首任院长,这个西湖高研院就是后来的西湖大学,不过当时从事的是一些纯科学研究的工作,但凡做到顶尖科学家的地步,身上总会挂上几个机构院长的职务,在外人看来这也只是施一公挂上的一个虚名罢了,但施一公的心却慢慢开始发生改变了,在后来创立西湖大学之后,记者曾对施一公进行过深度采访,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面对美国更好的环境您为何选择回国,施一公的回答是,自己在读完博士就想回来,但一直被不停地研究所耽误了,自己是已经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了,但是身在异国他乡总有些不对劲的感觉。
记者的第二个问题是,您为什么要离开清华创立西湖大学,施一公的回答是,当时在美国就有人说国内科研条件不好,我回国以后也确实感同身受了,处于根本是两国教育方式的不同,在科学研究上只有硬实力才能留住人才,主要是我总感觉自己还能再做些什么,所以辞去副校长的职务往外看看,面对问题施一并没有酝酿情绪,而是十分淡然地回答了问题,但其中我们不难看出施一公回国,就是为了创造留住人才的科研平台,最开始她选择了清华作为舞台,但那里的规矩显然不适合进行大改革,所以只能选择研究所为前身的西湖大学,但施一公的西湖大学道路,也并没有那么顺利,至少钱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首先西湖大学是一所民办大学,国家只能在名义和师资力量上进行援助,对于投资这方面处于某些原因就无能为力,这一切都需要施一公亲自去搞定,施一公曾位居清华大学副校长,认识的大佬自然是不在少数,但就凭借这一点要人家无偿捐助资金,还是有点过分的味道,道路且阻但依旧需要负重前行,施一公厚着脸皮找到了关系不错的王东辉,但是要一个搞科研的去要钱显然有点尴尬,见到王东辉后施一公支支吾吾半天没有作声,反而是王东辉率先发问是不是西湖大学缺钱,施一公只好对王东辉吐露实情,王东辉沉默了片刻说,这个事情自己没法决定,需要回去找人一起协商一下,施一公原本以为这件事可能已经泡汤了,但第二天一早王东辉都打电话过来,称愿意捐助1亿元的资金用于建校,但是施一公必须找到其他人共同资助,至于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在2016年年底举办了捐赠大会,捐赠人员包括王东辉、王健林、吴亚军、马化腾和施一公,西湖高等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三年后研究院在浙江官方的支持下改名为西湖大学,正式成为我国第一所民办研究性质的新型大学,学校揭幕时有五位诺奖得主和七十多位国内外校长出席,截止到去年西湖大学已经拥有125位科学家,其中有13位都是所在领域的权威人物,能把这么多科学家聚集到一起,可见西湖大学追寻目标对于科研人员的吸引力。
对于这些科学家来说名利已经不重要,他们想做的是用科技改变中国,有人问过施一公为什么要创立西湖大学,施一公的回答是,为国家未来科技教育改革探路,没有任何隐藏,简单朴素的理由就足够他为之奋斗,那么您认为西湖大学的创立意味着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