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信人寿官网更新了管理层名单,来自中国建行体系的丁慧成为建信人寿新一任总经理,其任职资格已于4月21日获得上海监管局批准。

2020年12月至今建信人寿在人事方面多有变动,包括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合规负责人等,人事换血也让业内对其转型发展有了新期待。
丁慧曾任建行湖北省分行副行长
金融业打拼20多年
公开资料显示,丁慧1975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专业,获博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
丁慧具有20余年金融行业工作经验,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一司干部、副主任科员,原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期间派赴美国货币监理署工作)、副处长、处长,原中国银监会党校副校长,2015年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以来,先后担任总行股权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湖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20年12月起,丁慧开始担任建信人寿党委副书记;自2021年4月起,担任建信人寿执行董事、总裁。
丁慧的上任,结束了建信人寿超半年总裁空缺的状态,与去年7月新上任的董事长谢瑞平,共同开启建信人寿“谢李配”时代。
建信人寿是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人寿保险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建信人寿的前身是太平洋安泰人寿,成立于1998年,因股权变更,2011年更名为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16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为建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
自2020年12月至今建信人寿在人事方面多有变动,中国银保监会已先后批复多为建信人寿相关人员的任职资格,其中包括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合规负责人、独立董事、监事。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老将万峰于2021年1月获批担任建信人寿独立董事。
产品仍以理财型为主
转型效率待提升
坐拥银保渠道的天然优势,银行系险企一度被业内认为是最有可能进入第一梯队的险企。自建设银行控股以来,建信人寿依靠高现金价值的理财险,其保费规模迅速超过百亿,保险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58.68亿增长到2014年的158.89亿。2020年,建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已达到433.29亿。
然而依靠高现金价值的理财险带来的保费激增,造成了建信人寿的资本金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偿付能力的逐渐下滑,甚至一度接近监管红线。加之监管对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的限制,建信人寿不得不思考转型。
数据显示,2018年,建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252.91亿元,同比下滑15.1%。同年,建信人寿退保金激增,达279.35亿元,同比增长107.43%。在2018年年报中,建信人寿表示,保险业务收入下降的原因是企业主动寻求从大规模到高价值的转变,保费规模的变化符合预期。2020年,建信人寿退保金为130.78亿元。
从数据来看,银保渠道对建信人寿是一把双刃剑,迅速做大规模的同时也容易引发引发流动性风险。2019年7月,建信人寿发布拟增资60亿的公告,一年后增资获批,彼时建信人寿表示,新增资本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业务价值,强化抗风险能力为公司转型向高质量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资本基础。
据了解2016年,建信人寿开始转型。根据当时建信人寿转型发展规划,到2020年,建信人寿要成为“建设银行集团满足客户保险保障、长期储蓄和资产传承需求的专业保险服务平台和集团价值创造的重要业务板块”。彼时担任建信人寿总裁的谢瑞平介绍,实现这个目标,建信人寿将率先完成三个转变,其中包括向综合化险企转变,逐步开办资管、财险,介入健康、养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建信人寿2020年年报显示,其2020年度保费收入居前的保险产品仍以理财型保险为主,销售渠道仍主要依靠银保渠道。
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建信人寿价值转型效率将是摆在新任领导班子面前的挑战。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范辉 李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