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4月25日电(新华社闫勇)86岁的董学树是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控研究所的蚊子研究专家,该研究所已经与蚊子抗疫70年了。大到对蚊子种类的鉴定进行分类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控,小到蚊子标本在肉眼看不见的部分,洞老都熟悉心。
1951年,16岁的董学树进入贵阳医学院(今贵州医科大学)。当他学习时,蚊子成为他的研究对象,因为他正在研究传染性昆虫。
在研究蚊子方面,他是一个完全的工作狂。在显微镜下画蚊子,野生蚊子,手拉手教学生制作标本......即使在他退休后的26年里,董老几乎每天都在跑到他的单位,手头的工作仍然在蚊子周围。
"研究蚊子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蚊子传播的传染病,就像在与敌人开战之前一样,首先要弄清楚对方的底线。"董老说。
董老的一天从喂蚊子开始。为了满足日常实验的需要,董老已经养成了多年滋生蚊子的习惯,蚊子一日三餐由他负责。早年,董老开了一间蚊子房,离他的办公室不远。
进入蚊子房特别精致,需要经过三扇门。没有光,有10多个蚊笼,里面有幼虫和成年蚊子。"给幼虫喂食,撒上一点压碎的鱼饲料。董老说,每次都不能喂得太多,让他们养成少吃多吃的习惯。当幼虫长大后,只需喂它们一些糖水。
有时候,董老忙手边工作到吃不来,但总要记住蚊子房里的蚊子肚子不饿。喂完幼虫后,他去了标本馆,那里的蚊子最常见。这里收集了数以万计的云南蚊子标本。
董老为什么一生都要和蚊子打交道?故事还必须从疟疾控制开始。
1956年,西双版纳县渤海县发生疟疾疫情,董老所在的原云南省卫生防疫站接到处置任务。其中10多人匆匆赶到现场。
当时,在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疟疾控制只能由其媒介蚊子控制。在渤海,蚊子种类超过50种,准确识别病媒成为重中之重。
有人经营村民的卧室,有人经营小猪牛棚。在猪棚前,气味不好闻,但因为有蚊子,董老也乐于直接露出大腿,引诱敌人。几分钟之内,很多蚊子被吸引到他的大腿上,他通过吸蚊管将它们吸进玻璃瓶中,并进行了尸检,以确定他的唾液腺是否是疟疾寄生虫。
他们花了两年时间才达到当地蚊子分布的季节性永恒模式,并将小蚊子确定为疟疾的媒介。随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灭蚊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效。通过大量的集体预防和治疗努力,疟疾感染率逐渐降低。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因素,疟疾在云南广泛传播。云南也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疟疾疫情防控最复杂、最普遍的地区之一。
今天,经过几代疟疾防治的不懈努力,云南疟疾防控工作取得了突破。2020年6月,曾经被称为"疫区"的云南省通过《全国消除疟疾最终评估》,实现了通过消除疟疾消除疟疾的目标,该评估连续四年被称为"疫区",没有本地疟疾病例感染。
董老听到这个消息比任何人都兴奋。他感叹,他们这一代人已经为这件事献出了青春,希望就是这一天。
即便如此,董老找出蚊子"大本营"的工作仍在继续,研究已经扩展到缅甸、老挝等国。"虽然身体没事,但你必须继续与他们作斗争,"他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