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4月25日電(新華社闫勇)86歲的董學樹是雲南省寄生蟲病防控研究所的蚊子研究專家,該研究所已經與蚊子抗疫70年了。大到對蚊子種類的鑒定進行分類和蚊媒傳染病的防控,小到蚊子标本在肉眼看不見的部分,洞老都熟悉心。
1951年,16歲的董學樹進入貴陽醫學院(今貴州醫科大學)。當他學習時,蚊子成為他的研究對象,因為他正在研究傳染性昆蟲。
在研究蚊子方面,他是一個完全的工作狂。在顯微鏡下畫蚊子,野生蚊子,手拉手教學生制作标本......即使在他退休後的26年裡,董老幾乎每天都在跑到他的機關,手頭的工作仍然在蚊子周圍。
"研究蚊子主要是為了預防和治療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就像在與敵人開戰之前一樣,首先要弄清楚對方的底線。"董老說。
董老的一天從喂蚊子開始。為了滿足日常實驗的需要,董老已經養成了多年滋生蚊子的習慣,蚊子一日三餐由他負責。早年,董老開了一間蚊子房,離他的辦公室不遠。
進入蚊子房特别精緻,需要經過三扇門。沒有光,有10多個蚊籠,裡面有幼蟲和成年蚊子。"給幼蟲喂食,撒上一點壓碎的魚飼料。董老說,每次都不能喂得太多,讓他們養成少吃多吃的習慣。當幼蟲長大後,隻需喂它們一些糖水。
有時候,董老忙手邊工作到吃不來,但總要記住蚊子房裡的蚊子肚子不餓。喂完幼蟲後,他去了标本館,那裡的蚊子最常見。這裡收集了數以萬計的雲南蚊子标本。
董老為什麼一生都要和蚊子打交道?故事還必須從瘧疾控制開始。
1956年,西雙版納縣渤海縣發生瘧疾疫情,董老所在的原雲南省衛生防疫站接到處置任務。其中10多人匆匆趕到現場。
當時,在沒有有效治療方法的情況下,瘧疾控制隻能由其媒介蚊子控制。在渤海,蚊子種類超過50種,準确識别病媒成為重中之重。
有人經營村民的卧室,有人經營小豬牛棚。在豬棚前,氣味不好聞,但因為有蚊子,董老也樂于直接露出大腿,引誘敵人。幾分鐘之内,很多蚊子被吸引到他的大腿上,他通過吸蚊管将它們吸進玻璃瓶中,并進行了屍檢,以确定他的唾液腺是否是瘧疾寄生蟲。
他們花了兩年時間才達到當地蚊子分布的季節性永恒模式,并将小蚊子确定為瘧疾的媒介。随後,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滅蚊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效。通過大量的集體預防和治療努力,瘧疾感染率逐漸降低。
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氣候因素,瘧疾在雲南廣泛傳播。雲南也被國内外專家認為是瘧疾疫情防控最複雜、最普遍的地區之一。
今天,經過幾代瘧疾防治的不懈努力,雲南瘧疾防控工作取得了突破。2020年6月,曾經被稱為"疫區"的雲南省通過《全國消除瘧疾最終評估》,實作了通過消除瘧疾消除瘧疾的目标,該評估連續四年被稱為"疫區",沒有本地瘧疾病例感染。
董老聽到這個消息比任何人都興奮。他感歎,他們這一代人已經為這件事獻出了青春,希望就是這一天。
即便如此,董老找出蚊子"大學營"的工作仍在繼續,研究已經擴充到緬甸、寮國等國。"雖然身體沒事,但你必須繼續與他們作鬥争,"他說。(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