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山大学利用核技术杀灭蚊虫

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光明日报记者 李建平

8月20日的世界蚊子日即将结束。这一天的设立是为了提醒人们,蚊子是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热等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蚊子每年杀死70多万人,蚊子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更有效地对抗蚊子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研究课题。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研究开发中心")设在中山大学,利用核技术进行"灭蚊"的小事。辐射照射会破坏雄性蚊子的繁殖力。经过辐射,不育的雄性蚊子被释放到野外,与野生雌性蚊子交配,使雌性蚊子没有孩子,从而达到降低蚊子传播疾病发病率的目标。

"与传统的昆虫传播控制方法相比,这种做法不会产生化学污染,杀灭蚊子的选择性很强,不会伤害其他有益生物或害虫捕食者,也不会诱使蚊子产生抗药性,持久的效果,是目前一个地区唯一有可能根除特定蚊子,达到控制疾病传播目的的现代生物防治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吴忠道说。

近年来,中山大学也一直致力于国际上,将相关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带到世界其他地方有需要的地方。张东京是这个"传递宝藏"团队的成员之一。

2020年,张东京作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研发中心副教授、特约研究员,应国际原子能机构邀请,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传染病中心,为昆虫不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和支持。

"南非的主要问题是蚊子,也称为疟疾蚊子,是疟疾的媒介。该地区爆发了几次疟疾,死亡率很高。他们难以应用昆虫不育技术,我们的研究和应用在提供支持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在当地成功应用,它将成为减少疟疾发病率的重要示范。"张东京说。

随后,张东京还编写了一份关于优化灭菌蚊子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的英文研究报告,现场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根据当地情况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了后续发展建议和反馈给地方当局。

由于国际爆发新冠肺炎的情况,研发中心原有的国际交流援助计划被封杀,但研发中心仍在通过在线交流等形式开展工作,一直与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合作组织灭蚊视频研讨会, 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相关人员组织在线培训。

2021年6月,中山大学还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合同,建立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孕症)合作中心,双方在蚊媒控制核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在和平科学利用核技术方面取得更多探索和成果, 特别是为控制蚊媒传染病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公共卫生和健康挑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为了促进研发中心关键技术的使用和转化,中山大学还成立了一家以国有投资为主体的蚊媒控制技术生产研究运营公司,即中山大学"蚊厂",位于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于2020年12月建成投产。

未来,中山大学的"蚊子工厂"将建成"亚洲大型蚊子杀菌生产基地",估计每周生产4000万至5000万只雄性蚊子,为蚊子提供足够的杀菌。计划在粤港澳设立三到四个防蚊示范点,并在海外设立训练基地。

"我们利用中山大学的跨学科优势,在医学、生物学、核物理等多学科、跨学科领域开展合作,在不育蚊大规模生产技术和高效分离雄性蚊子生产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建立成熟的雄性蚊子杀菌标准化生产体系,为蚊媒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疾病预防和控制。"吴忠道说。

光明日报(2021年8月30日,第8版)

来源:Guangming.com-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