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平
8月20日的世界蚊子日即将結束。這一天的設立是為了提醒人們,蚊子是瘧疾、登革熱和寨卡熱等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蚊子每年殺死70多萬人,蚊子是"世界上最緻命的動物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何更有效地對抗蚊子已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研究課題。
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昆蟲不育)研究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研究開發中心")設在中山大學,利用核技術進行"滅蚊"的小事。輻射照射會破壞雄性蚊子的繁殖力。經過輻射,不育的雄性蚊子被釋放到野外,與野生雌性蚊子交配,使雌性蚊子沒有孩子,進而達到降低蚊子傳播疾病發病率的目标。
"與傳統的昆蟲傳播控制方法相比,這種做法不會産生化學污染,殺滅蚊子的選擇性很強,不會傷害其他有益生物或害蟲捕食者,也不會誘使蚊子産生抗藥性,持久的效果,是目前一個地區唯一有可能根除特定蚊子,達到控制疾病傳播目的的現代生物防治技術。"研發中心主任吳忠道說。
近年來,中山大學也一直緻力于國際上,将相關研究人員和研究成果帶到世界其他地方有需要的地方。張東京是這個"傳遞寶藏"團隊的成員之一。
2020年,張東京作為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研發中心副教授、特約研究員,應國際原子能機構邀請,到南非約翰内斯堡國家傳染病中心,為昆蟲不育技術的應用提供指導和支援。
"南非的主要問題是蚊子,也稱為瘧疾蚊子,是瘧疾的媒介。該地區爆發了幾次瘧疾,死亡率很高。他們難以應用昆蟲不育技術,我們的研究和應用在提供支援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如果在當地成功應用,它将成為減少瘧疾發病率的重要示範。"張東京說。
随後,張東京還編寫了一份關于優化滅菌蚊子大規模生産和品質控制的英文研究報告,現場資料統計和分析,并根據當地情況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供了後續發展建議和回報給地方當局。
由于國際爆發新冠肺炎的情況,研發中心原有的國際交流援助計劃被封殺,但研發中心仍在通過線上交流等形式開展工作,一直與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合作組織滅蚊視訊研讨會, 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相關人員組織線上教育訓練。
2021年6月,中山大學還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合同,建立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昆蟲不孕症)合作中心,雙方在蚊媒控制核技術領域開展合作,在和平科學利用核技術方面取得更多探索和成果, 特别是為控制蚊媒傳染病以及開發中國家的國際公共衛生和健康挑戰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為了促進研發中心關鍵技術的使用和轉化,中山大學還成立了一家以國有投資為主體的蚊媒控制技術生産研究營運公司,即中山大學"蚊廠",位于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于2020年12月建成投産。
未來,中山大學的"蚊子工廠"将建成"亞洲大型蚊子殺菌生産基地",估計每周生産4000萬至5000萬隻雄性蚊子,為蚊子提供足夠的殺菌。計劃在粵港澳設立三到四個防蚊示範點,并在海外設立訓練基地。
"我們利用中山大學的跨學科優勢,在醫學、生物學、核實體等多學科、跨學科領域開展合作,在不育蚊大規模生産技術和高效分離雄性蚊子生産過程中取得重大突破,建立成熟的雄性蚊子殺菌标準化生産體系,為蚊媒提供關鍵技術支援。 疾病預防和控制。"吳忠道說。
光明日報(2021年8月30日,第8版)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