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藏族电影摄影师、导演,代表作《太阳总在左边》《河》,2018年凭影片《阿拉姜色》获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奖。

藏族导演松太加
参考消息网11月2日报道《阿拉姜色》作为一部原汁原味的藏族影片,不仅启用当地的藏民(他们往往是非专业演员),对白也采用各地的藏语方言,甚至影片前半段也集中在“跪拜朝圣到拉萨”的经典段落。
然而,这部情绪收敛,又饱含深情的文艺片却意不在此。松太加作为电影《阿拉姜色》的掌舵人——身兼编剧、导演,他认为“藏族人并非都没完没了地磕头,甚至也不是意在强调藏族人对信仰有多么纯粹,他们多么了不起”。自始至终,松太加都在探讨“人与人的关系”。
各种失落与接纳
电影《阿拉姜色》剧照
在《阿拉姜色》的剧情中,有着各种失落与接纳。故事主要讲述女主角俄玛在重病之际,执意踏上前往拉萨超生的漫长之旅,而现任丈夫和与前任的儿子相继追随加入陪伴,家庭也在艰辛旅程中逐渐消除隔阂,达成和解。
影片中的核心矛盾点是“现任与前任之间道德层面的纠葛,以及现任如何接纳前任孩子”。松太加谈到自己喜欢导演是枝裕和,正如在2018年金棕榈电影《小偷家族》中衍生出的概念那样,“《阿拉姜色》也探讨了一种可能性,是亲情重要,还是感情重要”。松太加为这种以家庭为单位,有着模糊边界,却拥有巨大描述可能性的命题而着迷。
这在他处女作品《太阳总在左边》就可窥见一斑:儿子意外将母亲碾压致死。松太加当初听到这个故事时,被启发了创作欲望。他将自己置身于“儿子”这一角色中——“自己原谅自己也不行,上帝原谅我也不行。法律层面也解决不了,要不然判刑的话至少我会心灵平衡一些。但我还有没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办?”也因此,观众往往更需要静心去欣赏松太加的作品,细细揣摩且反问于生活。
高口碑文艺片排片低,但有固定受众
松太加凭借电影《阿拉姜色》在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拿奖
其实,《阿拉姜色》早在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就已大放异彩,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和评委会大奖,甚至有影评人主动找来合作宣传这部高口碑电影,将它纳入“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榜单。但即使这样,也无法掩盖影片“文艺小众”的特征,更是面临超低排片率——只有0.5%。松太加无奈地笑笑,“着急也没有用,我们的确收到一些反馈,观众觉得节奏太慢,可能更需要一些耐心。”不过,松太加心态很平和,笑谈“着急也没有用”。
他表示自己跟影片投资商并非是那种剑拔弩张的合作关系,因为《阿拉姜色》本身成本不高,因此版权卖出去收回成本不是大问题。他谈到文艺片“国外市场其实是比国内市场好”,其中法国和日本都是接受度比较高的国家。松太加的第二部作品《河》并没有在中国影线上映过,却走的是细水长流的路子,在日本艺术院校放了一年。“有一群固定的人在看,这个城市放一个月,那个城市放一个月,这样算下来天天都有放映”。
众多描述少数民族电影进入观众视野
近些年涉及少数民族的电影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譬如2015年的《塔洛》《冈仁波齐》(均讲述藏族故事),2017年《米花之味》(讲述云南傣族故事),松太加谈到艺术片市场正在越来越好,“经历了好莱坞大片轰炸后观众开始回归一些,也变得比较挑剔,因此有一群固定的受众”。而对涉及少数民族的片子,松太加也常常是鼎力支持,藏语片圈子不大,他与《冈仁波齐》导演张扬,《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都相识或者合作。
他甚至给了个小细节,张扬对西藏的求索早在2001年影片《洗澡》就有了,这部以北京澡堂子为主要背景的影片,却穿插了几次藏族老人带着小孙女去圣湖洗澡的镜头,只怕魂牵梦绕的情愫当时就已经种下。
当导演是因为在摄影圈“混”不下去了
从摄影转导演的松太加
而作为少数民族电影,总少不了有外来者与本土者的视角,松太加认为“不能简单一刀切说这个片子好,那个片子不好,都是视角上的差异而已”。
其实相反的,作为一名藏族导演,松太加拍摄藏片,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限制。
松太加本是摄影师出身,到导演的位置可以说是被“逼”上去的。本意是小小的“玩票”,但是处女作《太阳总在左边》荣获第30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大奖等多个国外奖项,这导致后来他再做摄影就被团队看做是“大材小用”,更慢慢地在“摄影圈混不下去了”。他坦言当导演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自学编剧剪辑,刚开始会因为摄影的“职业病”而过于强调“形式感”,但现在他慢慢地退居于幕后,并认为“最好的编剧是不留下痕迹,不要跳出来,要隐藏的特别好。”
也因此,他喜欢导演侯孝贤和杨德昌,因为他们都擅长慢慢地让情绪流淌出来,却深深地打动人。
松太加在电影《河》的拍摄现场
不仅是将自身的职业身份跳出局限,在拍摄中,松太加也倾向于采用非专业演员。譬如《河》中的灵气小女孩央金拉姆,而《阿拉姜色》中的男主演容中尔甲其实是一名藏族歌手。因为影片需要说藏语,甚至还有方言,所以选演员的余地并不大,加太松往往选择接近角色气质的。但他在写剧本时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会边写剧本边找演员,甚至是先有了一个演员,开始编织他的故事,才成为剧本——譬如《河》。他往往不告知演员他会演绎某一个角色,而是在心里默默认定,然后细致揣摩其气质心理,因此电影也更能呈现出自然真实的银幕效果。
松太加接下来维持着一部电影一两年的工作节奏,他说干摄影的时候自己不用考虑太多,一年能跟四五个片子,但是当导演操心的事情多得多,还有一些工作甚至是比较繁琐但不得不做的,与家人的时间也变少了。不过,他强调“当导演是自己喜欢,能够表达自己这事挺享受的”。
松太加2019年新片《拉姆与嘎贝》已经拍摄完成,在新片中他试图探讨个体在面对现实时的爱情与婚姻价值观,甚至里面还有《阿拉姜色》中那个倔强又渴望爱的小男孩赛却加。观众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一脉相承,他也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思考。(文/朱柒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