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盛装湿垃圾“神器”的小发明家、闵行文来初中九年级学生施源获得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发布的2020年度“新时代好少年”称号。这位小发明家说,近一个月来,目前平均每天在电商渠道能销售近100单、约12000个“白菜拉拉袋”。“产销量达到1000万个袋子后,‘白菜拉拉袋’未来可降至2角/只以下,让更多喜欢的人可以使用价廉物美的创新生活品。”
在上海,“小小发明家”们关注垃圾分类小制作。少年儿童的创意智慧巧手制作,让垃圾分类变成了富有童趣、随手可及的行为,通过童言、童语、童行,引导人们养成垃圾分类、循环利用资源的好习惯。
【00后为“白菜拉拉袋”申请专利】
不少市民倒湿垃圾时都有这样的小烦恼:稍不小心,湿垃圾里的汤汤水水,就可能会弄脏手或衣服、鞋子。现在有一种网红垃圾袋,先轻轻一拉带子,再一提,不仅不会弄脏手,还能轻轻松松地倒湿垃圾!
2019年7月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各个小区全面开始实行干湿垃圾分类。防异味、不破袋,湿垃圾、不脏手,一提一拉,轻轻松松……这款名为“白菜拉拉袋”的新型湿垃圾分类垃圾袋受到热捧,从发明到量产,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期间已进行过多次迭代,目前的是8.0版本,一台机器一天能量产7.2万只。

这位00后小发明家热爱发明创造,用创意便捷生活,用实际行动传播环保理念,倡导垃圾分类。小发明在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难题的同时,他也凭借《基于垃圾分类的厨余垃圾专用袋“白菜拉拉袋”的设计与实现》这个项目,获得了第35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并申请了专利。“白菜拉拉袋”的创意,还入选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优秀案例。
【发明为了推广垃圾分类理念】
在小伙伴和老师眼中,施源是个有公益心的孩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白菜拉拉袋”的发明有偶然性,也是多年来施源热心志愿公益服务的必然结果。“创造发明的这种专门用于盛装湿垃圾的‘白菜拉拉袋’,不是只为了销售,更重要的是推广垃圾分类的理念。”
疫情期间,父子俩捐赠了30多箱“白菜拉拉袋”给上海的各街道。作为闵行区的学生,他特别捐赠了16箱、合计48000个拉拉袋给闵行区绿化市容局及下属13个街道镇、1个工业区。据施源爸爸说,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委员会采购了一批作为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品,顺义区顺义社区青年汇也采购了一批作为垃圾分类宣传品。
今年防疫期间,父子俩还在抖音平台上开设直播带货。这几天,施源爸爸正在抖音店上为双11促销准备,他还积极联络推广,加强“白菜拉拉袋”的量产与市场推广。
【用智能技术创造垃圾分类小发明】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小发明家”关注“垃圾分类小制作”。日前在中福会少年宫举行的上海市未成年人健康生活小点子、小制作、小项目、小课件等“六小”展示中,虹桥路小学袁梦同学运用多种技术,创意制作了“小猪佩奇版垃圾分类小达人”。这个具备强大的人机智能对话功能的垃圾箱,在“一问一答”间,帮助小伙伴们推导出垃圾种类,从而准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的郭彦钦为垃圾分拣员们设计的“智能夹持器”,则以“哆啦A梦”的手为原型,用气球、咖啡渣制作成“万能抓手”,并使用ArduinoUNO电路板,以meArm机械手为基础,运用气泵、电磁阀、继电器等材料配合3D打印进行改装,设计制作了能够夹取任何形状垃圾的神奇夹持装置。
普陀区金沙江路小学的朱一玄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智能物联网垃圾箱”。这个小装置可以一次性解决“垃圾没有投入正确的分类垃圾箱”以及“不清楚垃圾箱何时需要清理”两个常见问题。经过小朱的创意设计,垃圾箱既可以自动判别垃圾种类引导人们正确投放,还能通过物联网将垃圾箱的状态及时用APP通知管理人员,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
徐汇区园南小学朱爱罗通过程序编写、电路连接、传感器、控制器等技术手段,设计了一个“非袋装”可回收垃圾智能分拣箱。小制作主要针对饮料罐、塑料瓶、食品塑料袋和废纸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便捷卫生,节能省力。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许沁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许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