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是在社会交往中一种比较简洁、快捷的载体,像“介绍信”那样,它使对方知悉姓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有的还有职务,现在还有电子信箱等,便于存放,需要时,取出名片即可与对方联系。有时翻阅名片,还能让自己重温当初见面时的情景,留下一番温馨。
名片,也印证了时代的变迁。解放后的一些岁月里,在一些业界使用名片外,一般很少见,而后随着不断的“兴无灭资”、“斗私批修”,名片的“个人主义”色彩在社会上难以容忍,所以逐渐消失,到了“文革”时期,基本上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由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的多元共生,交换名片已成为许多场合中普遍常见的现象,没有名片,有时显得还不那么方便了。
由于某些人利用名片进行招摇撞骗的欺诈活动,因而,名片曾被人讥讽为“明骗”,坏了名片的“名”声。再由于多年前,央视春晚节目,有侯耀文和黄宏扮演的两位老同学在车站相遇,用名片当作扑克牌比大小的小品,无形中那些名片成了“笑话”的对象。然而,这些与我收藏的名片无关。

前几年,我去日本探亲,发现日本还在将名片称为“名刺”,确实,名片又称名刺,有时也称名帖。在明清官场拜谒,用红纸书写衔名,称为“名帖”。我有一张历史名人盛宣怀的,这张名片长为25厘米,宽为10.3厘米,比较深的桃红色,名片背后有一朱砂印章,刻着“专诚拜谒,不作别用”。我的一些亲友告诉我,盛宣怀的这张名片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也有展览。这张名片成为我的珍爱。说起来还得感谢张榜安先生,是他牵线搭桥帮我觅得的。至今难忘前后的那个故事哩!
萌发名片收藏的诱因纯粹是偶然的。我国著名作家、戏曲史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景深生前留存76张名片。其子赵易林从《新民晚报》介绍我有收藏兴趣爱好的文章后,便主动来信询问我对这些名片是否愿意接受馈赠,在信中一一罗列76位大家的尊姓大名,如田汉、钱钟书、杨绛、高季琳(柯灵)、唐弢、王任叔(巴人)、俞振飞、陈白尘、施蛰存、钱君匋……因为我是文史爱好者,对这些我国文坛的大师、真正的大师充满崇拜之情,所以我回信说“全要”,当赵易林先生挂号邮寄到我手时,真的喜出望外。后来,我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上将它们的资料或抄录、或复印、或剪贴在文摘卡上,足足有几百张。这些名片后来成了我名片藏馆镇馆之宝。
迈上名片收藏之路的是1992年,上海美术馆展出平面收藏,我的一框几十张名片,被上海电视台播放的当日新闻中定格了好几秒钟,此时此刻,我才猛然醒悟:名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我应该收集名片。后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可爱的祖国——中国旅游文化收藏展”,为名片参展,朱国祥先生给我提供了许多方便,使我通过各种渠道觅得了文博界、旅游业人士的一些名片。从文艺界、文博界到体育界、教育界、收藏界,名片的收藏领域逐渐扩大,初具规模。
名片,有点不同于其他收藏品,它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因为许多藏品具有商品特征,如邮、币、卡等等,或者在商店、市场或者在沙龙可以购买、交换,且收藏者颇多。而名片,一般是在特定场合交往中互赠的,因而收藏渠道很窄。但是,只要用心,靠亲友、同事的关心,名片收藏的“量”与“质”会不断扩大和提升,需要的是耐心和时间。
有时候会收到一些与我“内定”的名片关系不大,如什么煤球厂厂长、小卖部经理等。久而久之,我发现有些是稀见的姓氏,如但、却、山、生、火……好些是我们常见的“百家姓”之外的,为此,我开辟“千家姓”栏。这就是名片资源的挖掘开发。还有一叠报刊印刷厂的厂长、车间主任和传媒的编辑、记者的名片,这些名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报名、台名、刊名是一些领导人或者名人题写的,我将分门别类地编排成为微型的书法作品展,别具一番情趣。此外,有的名片上有漫画像,或照片、或印章等;有横、有竖或扇形或枫叶形等;有大、有小;更有各种色彩。质地一般为纸张,但也有塑料的,金属的……反正,有不少看头的。
在名片的收藏过程中,有许多逸闻趣事的,有些名片的获得背后有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有的令我感叹,有的充满浓厚的情谊,有的值得玩味,对于这些来龙去脉,我已经积累了一些素材,如心血来潮时,也需会写几篇“名片中的故事”。
如何展示名片,使之既有教育内涵,又有观赏价值,曾经使我为难,如放在名片盒,就像一副扑克牌;放在名片簿,则象一本目录册,不会引起观者之兴趣,更显示不出名片收藏的功能。现在我才用大号的压敏式相册,按不同门类分别存放,名片的周边附其相关资料,或照片或图片或文字,这种图文并茂像一本本精装本的画报,这样,对名片主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使观赏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许多朋友对我这个“创意”很为赞赏。但是,这也带来问题,参观展览就很困难,改放在镜框很费劲,陈列在展柜则只能看到一、两页,所以,现在我一般不参加各种展出。
报刊上有时会有名片资料性文章,凡我能收集到的尽可能作为“档案”留存。外地有几位分别办过“名片报”,我也很看重,因为名片确实也是一门学问,尤其是一些德高望重、有作为的“大家”名片,他们是我学习的楷模。
多年前,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山东卫视、虹口有线电视等分别专题报道或拍摄专题片,《民间收藏》、《虹口报》、《上海收藏》、《大中华收藏》、《虹口文化》、《百姓收藏》等撰文介绍过我的名片收藏。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我的兴致大大减退,不像过去为了名片收藏,可以冒着严寒酷暑,哪怕刮风下雨,也会不顾劳累而东奔西跑。倘若得到一张名片,有如获至宝的喜悦,而今,一切随意,能收之则喜之,收不到也坦然面对,十分平静。至于我的名片收藏出路何在,如何结局?儿子、女儿是不领情的,他们不屑一顾。只是一个傻乎乎的外甥曾经说过“大舅舅,你收藏的那些名片,我要的”,我想,这个外甥一点不傻!因为我那些收之藏之的名片,不是明的骗。
来源:普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