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作者:遮上半张面孔

导读:不凹知识分子改玩机车了?他的“端着”,总给人一种被骗了的错觉!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靳东最早出现在大陆观众的视野,要追溯到《伪装者》这部剧,当然他出道很早,但在这部剧大火之前,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位演员。

和大部分中年演员一样,靠一部剧翻红后,靳东也开始陆续接到一些好剧。

近期热播的《突围》,几乎就是为靳东量身打造的一部剧。

靳东在他的粉丝心目中有一个绰号,叫“老干部”,如果非要加上一个前缀,就是“喜欢读书的老干部”,他在此剧中饰演的角色是符合自身的气质了。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剧火了之后,靳东接受了采访。在此多提一句,采访是靳东的“事故多发地带”,如果不说话他的形象可以打九十分,一说话就容易产生争议。

这不,靳东在接受采访时又说错话了。接着问他最近有没有玩摩托车,他顺坡下驴,坦言自己一直是摩托车的忠实爱好者。

从聊天状态可以看出来,靳东确实很喜欢机车,打开话匣子后突然冒出一句:明年春天之后,我可能会组织一次一万公里左右的骑行。

本来这句话没什么,但网友们却较起真儿来了,纷纷表示他不懂常识,甚至都不知道一万公里到底有多远。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环游我国一周大概是4万多公里,一万公里按照直线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到欧洲还不止,每天不停歇地骑,保守估计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网友表示靳东根本对这个数字没有什么概念,但理性地讲,一个真正玩机车的人,骑行一万公里还是很简单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目标并不高,只不过靳东作为一名演员,大家大概认为他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更没有这个毅力。

总结下来,靳东这话没有问题,网友之所以认为他有问题,是因为他的人设有问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靳东即便不说这话,随便说点其他的,网友都很容易对他产生质疑,这一切都要从他的人设说起。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说起人设,一切都要追溯到他和李健的一场座谈会。

拍摄《我的前半生》的时候,靳东和李健曾有一次简短的交谈,交谈期间,靳东明显和李健不在一个层面上,多次露怯,最致命的是这样的一句话。

“我希望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这话一出来,网友们纷纷质疑他在立人设,立人设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结合他过往的一些“翻车”事件,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靳东所出演的影视作品几乎都以一个相同的形象出现,他的出场总是伴随着高雅、博学、专业、绅士、清高等等气质。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在戏中塑造这样的人设也就算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在努力展现这样一个形象。

在机场读书,然后让工作人员拍摄,故意给观众营造知识分子的形象,对外却说自己最不会的就是摆拍。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微博中经常发布一些文学名言、生活感慨、旅游写生等等心灵鸡汤,关键有些句子还不是原创的,而是从各种书籍中拼接出来的。

拼接也就算了,他还偶尔写错字,之前还曾发生过“盗版图片”事件。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标榜知识分子,或者渴望成为知识分子,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只是在努力营造一个表象,而不是真正踏下心来改变自己的内在修养。

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诺贝尔数学奖”事件,依然是一次次方,靳东为了努力营造知识分子的形象,称自己在看一些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文章时,从中感受到了知识的乐趣。

但凡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诺贝尔唯独没有数学奖。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久而久之,靳东就变成了一个看上去有点“虚有其表”的明星。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明星最可爱的地方在于什么?在于真实!

此次网友们质疑他骑行一万公里是编的,不是不相信他,而是基于他过往的言论,不敢相信他,不知道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

有网友调侃:不凹知识分子改玩机车了?相比于读书,我更愿意相信他对于机车的热爱,人各有志,不是那块料莫强求,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最佳选择。

归根结底,靳东的业务能力还是可以的,他的戏很多观众都喜欢看,只不过他的“端着”,总给人一种被骗了的错觉!这是他需要反思的地方,大家觉得呢?

骑行一万公里惹争议,靳东成为争议体,要从他和李健的座谈会说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