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京郊三山五园

北京京郊三山五园

景泰蓝壁画《三山五园》

清朝对北京空间结构营造的最大贡献,是西郊皇家园林的建设。其中,以“三山五园”的建设成就最有代表性。三山,指的是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一般认为是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香山静宜园。

“三山五园”是清廷的离宫别苑,也是政治中心之一,是清代的皇帝们日常办公、居住之所,并与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一道,成为广泛联络边疆少数民族,共同建设统一多民族国家,弘扬和发展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

北京京郊三山五园

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所绘《南苑狩猎图》 中穿着黄马褂行猎的侍卫

在清代早期,西郊皇家园林还没有修建。顺治帝常居于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南苑之地非常开阔,是骑马狩猎的理想之所。

北京京郊三山五园

玉泉山玉峰塔

从康熙朝起,西郊皇家园林开始营建。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南麓改为行宫,命名为澄心园(后被改为静明园),并在香山寺旁建行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华园废址上修建了畅春园。畅春园也是康熙皇帝最喜欢居住的离宫苑囿。在畅春园周围为各皇子和宠臣的赐园,著名的有圆明园、自得园、水村园等。

北京京郊三山五园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康熙把圆明园赐给了儿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将圆明园升为离宫,开始大规模扩建,将其面积由300亩扩大至约3000亩,并命名了“圆明园二十八景”。圆明园成了雍正最喜欢的离宫。乾隆二年(1737年)将圆明园二十八景扩建为四十景。

北京京郊三山五园

张若澄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卷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在圆明园东边开始修建长春园。同年在香山修建静宜园,建成二十八景。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向其母祝寿,在瓮山(后改为万寿山)兴建清漪园。同一时期,对太后居住的畅春园进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西花园,为皇子读书居住之所。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玉泉山静明园,将玉泉山全部圈占,并修建了静明园十六景。1760年,长春园北部西洋楼景区竣工。1769年,将圆明园东南若干皇子和公主赐园收回,并为绮春园。至此“三山五园”工程基本全部完成。

北京京郊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命运多舛,先后遭受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洗劫和破坏。如今,圆明园仅剩断壁残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畅春园在北大校园和家属院中,未名湖周边依稀可见其遗迹。香山静宜园有少量留存的遗迹。经重建和修复,玉泉山静明园留下了相对完整的规模。万寿山清漪园成为大家熟悉的昆明湖风景区。颐和园最为完好,并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