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京郊三山五園

北京京郊三山五園

景泰藍壁畫《三山五園》

清朝對北京空間結構營造的最大貢獻,是西郊皇家園林的建設。其中,以“三山五園”的建設成就最有代表性。三山,指的是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園,一般認為是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清漪園(現在的頤和園)、玉泉山靜明園和香山靜宜園。

“三山五園”是清廷的離宮别苑,也是政治中心之一,是清代的皇帝們日常辦公、居住之所,并與位于承德的避暑山莊一道,成為廣泛聯絡邊疆少數民族,共同建設統一多民族國家,弘揚和發展中華文明的重要場所。

北京京郊三山五園

清代宮廷畫師郎世甯所繪《南苑狩獵圖》 中穿着黃馬褂行獵的侍衛

在清代早期,西郊皇家園林還沒有修建。順治帝常居于南苑和皇城的西苑。南苑之地非常開闊,是騎馬狩獵的理想之所。

北京京郊三山五園

玉泉山玉峰塔

從康熙朝起,西郊皇家園林開始營建。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南麓改為行宮,命名為澄心園(後被改為靜明園),并在香山寺旁建行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清華園廢址上修建了暢春園。暢春園也是康熙皇帝最喜歡居住的離宮苑囿。在暢春園周圍為各皇子和寵臣的賜園,著名的有圓明園、自得園、水村園等。

北京京郊三山五園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

康熙把圓明園賜給了兒子胤禛,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将圓明園升為離宮,開始大規模擴建,将其面積由300畝擴大至約3000畝,并命名了“圓明園二十八景”。圓明園成了雍正最喜歡的離宮。乾隆二年(1737年)将圓明園二十八景擴建為四十景。

北京京郊三山五園

張若澄靜宜園二十八景圖卷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在圓明園東邊開始修建長春園。同年在香山修建靜宜園,建成二十八景。乾隆十四年(1749年),為向其母祝壽,在甕山(後改為萬壽山)興建清漪園。同一時期,對太後居住的暢春園進行大修,在其西部增建西花園,為皇子讀書居住之所。乾隆十五年(1750年)擴建玉泉山靜明園,将玉泉山全部圈占,并修建了靜明園十六景。1760年,長春園北部西洋樓景區竣工。1769年,将圓明園東南若幹皇子和公主賜園收回,并為绮春園。至此“三山五園”工程基本全部完成。

北京京郊三山五園

“三山五園”命運多舛,先後遭受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洗劫和破壞。如今,圓明園僅剩斷壁殘垣,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暢春園在北大校園和家屬院中,未名湖周邊依稀可見其遺迹。香山靜宜園有少量留存的遺迹。經重建和修複,玉泉山靜明園留下了相對完整的規模。萬壽山清漪園成為大家熟悉的昆明湖風景區。頤和園最為完好,并且成為世界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