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作者:孔府子老书网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黄氏族谱

作者简介:黄铭光,祖籍福建永定,邵武峭山公黄氏后裔,生于1964年11月,1989年基础数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私企公司董事长,福州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

备注:本文只作为黄氏历史的科普知识介绍,不作为学术研究,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没有定论的,不做评判,只是列出各家看法。明显有相互矛盾之处的文献,只指出矛盾之处,不做结论。

前面两篇文章:

中华黄氏史(一) 黄氏的起源

中华黄氏史(二) 黄氏的兴衰与迁徙

分别介绍了中华黄氏的起源,及中华黄氏历经的兴衰、迁徙。

本文,将介绍福建黄氏的起源及福建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当今全球6000万黄氏人口中,有40%的人,都与福建黄氏有血缘关系。

之前的两篇文章介绍过,金华黄氏与邵武黄氏,是当今黄氏宗族中最枝繁叶茂的两大分枝,这两大分枝的形成过程,都各自分别有一个中转站:金华黄氏是从湖北江夏,经过安徽新安中转到浙江金华,邵武黄氏是从湖北江夏,经过河南固始中转到福建邵武。

这两个中转站,虽然造就形成了当今最伟大的两大黄氏分枝,但也不过是地方级别的中转站而已。

相比于其他许多省份,黄氏进入福建比较晚(实际上所有姓氏进入福建都比进入其他许多省份晚),在当今国内各省的黄氏人口数量与占本省总人口的比率,也不最靠前,但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福建是全国最大的一个国家级中转站。

因此,研究福建黄氏的起源与迁徙,对黄氏宗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福建黄氏,从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迁入,特别是河南固始,是福建黄氏的主要来源地,之后再从福建这个国家级中转站,转迁到台湾、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及南洋,再遍布全世界。

那么,黄氏是什么时候开始迁入福建,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从福建这个国家级中转站,转迁去其他省市及国外的呢?

这要从汉武帝时期对闽越国的统治方式说起。

一、汉武帝时期的闽越国

汉武帝,雄才伟略的一代帝王,当今中国的主体疆域框架就是从汉武帝开始基本确立的。当今中国94%的人口被称为“汉人”,中国主体民族被称为“汉族”,都是缘起于这位伟大的汉武帝。

然而,这位伟人在面对当时的闽越国时,却显得有点无奈……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闽越国,包括今福建全境、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广东东北部等范围,首都设于冶,故称冶都,也就是今天的福州。

《资治通鉴》对当时闽越国的描述是:连像样的城池都没有,人迹稀少,虎豹豺狼众多,还是蛇类王国。

秦朝时,曾大军压境,征服了当地土著,秦始皇在今福州晋安区新店镇设置闽中郡,负责管理整个闽越国。

秦始皇病逝沙丘,天下群雄争霸,闽越国的首领无诸率众北上,协助刘邦建立汉朝,被汉高祖刘邦重新立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的华林寺和华林巷都是当时闽越国都城冶城的旧址。

但此时的闽越国更像是汉朝的附属国,汉朝朝廷还未对此地实施有效统治。

无诸死后,闽越国内讧不断,朝廷为了削弱闽越国实力,把今广东的潮梅汕地区从闽越国划给南海国(西汉早期夹在闽越国与南越国之间的一个小附属国)。

据《资治通鉴》记载,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公元前135年,第三代闽越王郢,对南越国用兵,汉武帝在劝说无果后兵发闽越。

就在汉武帝陈兵武夷山脉时,郢被其弟馀善所杀,馀善表现得非常臣服,汉武帝大悦,但汉武帝将闽越国一分为二,建立越繇国和东越国,立无诸另外一个孙子繇君丑为越繇国王,馀善(也是无诸的孙子)为东越国王,之后汉武帝退兵。

心有怨愤的馀善,废了汉武帝立的繇君丑,自立为闽越国王,并在公元前111年称帝,正式反叛汉朝,还多次对汉军进行伏击。

汉武帝终于很生气,于公元前110年,兵分四路,分别从海上、武夷山脉等地,进军馀善的首都——冶都(今福州)!很快就将馀善的部队绞杀,馀善身死!

虽然汉军占领了冶都,但闽地山多险阻,行路艰难,是当时中原人眼中的“化外之地,不牧之民”,治理难度远在西南夷之上。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思虑再三后,把当时的闽越国人,全部迁往了今天的长江、淮河一带,除个别逃往深山老林的人员外,整个闽越国就几乎成了无人区。最终整个闽越国留下来的人口不满万户,汉武帝将整个闽越国改名为东冶县,当时,今福建全省仅有此一个县,隶属于会稽郡管辖。

当时的会稽郡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大部,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 。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城区,隶属于扬州刺史部。

今天各个姓氏的福建人,包括黄氏,大多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的中华人口大迁徙中,陆续迁进来的,到唐末、五代十国达到了迁徙的高峰,而真正福建土著人的后裔很少,因为真正的福建土著人,在西汉的时候就被汉武帝迁到中原的长江、淮河一带去了。

二、早期的黄氏入闽

汉武帝迁徙闽地居民到中原去的做法,使闽地官方史籍出现了300余年的断档(两汉享国诈合计407年),直到三国时期东吴孙权重新经营福建设立建安郡,官方史籍才开始再次出现闽地历史。

所以,目前福建各个姓氏的始祖,是什么时候开始迁入福建的,各个姓氏都只能从留存下来的非官方文献、墓志铭、族谱等记载中,去作探寻。

可以肯定的是,福建各个姓氏的始祖,最多是在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为避战祸而入闽的,不太可能在此之前,这是因为前面分析的,汉武帝时期对福建的统治政策造成的现象。

有关黄氏最早入闽的非官方记载,有3个版本:

1、汉顺帝建康元年(144年),河南固始人黄道隆,任东郡会稽市令,见世乱不已,弃官避乱入闽。

2、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河南固始人黄道隆,任东郡会稽市令,见世乱不已,弃官避乱入闽。

3、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河南固始人黄隍,任东郡会稽县令,避乱入闽。

以上信息,来自福建惠安的《锦田黄氏大宗族谱》、《锦田黄氏族谱》、福建同安《文水派世系谱》、福建建瓯《大乐黄氏族谱》及部分莆田黄氏族谱中。

第1跟第2,都指河南固始人黄道隆,为避乱而放弃东郡的会稽市令职务入闽。只是记载的时间不同。

而第3,名字变成了黄隍,职务变成了会稽县令。但入闽时间与第2黄道隆相同。

第一步,先分析入闽时间。

公元144年,是东汉第七位皇帝汉顺帝刘保在世的最后一年。

刘保是汉安帝之子。汉安帝死后,阎皇后无子,便先废了安帝的独子济阴王刘保,然后找个幼儿,非汉安帝所生的其他刘氏之后刘懿为皇帝,自己垂帘听政,但刘懿只做了7个月的皇帝就死了,这时宦官曹腾、孙程等19人便发动宫廷政变,赶走阎太后,将时年11岁的刘保拥立为帝,之后19位宦官也全部被封侯。

由于汉顺帝刘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来的,所以朝政大权就落入宦官手里,顺帝本人也温和软弱。后来宦官又与外戚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专权。

建康元年,即公元144年,汉顺帝死,享年30岁,在位19年。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公元144年,东汉王朝发生了宦官与外戚勾结干政的乱象,但并未开始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也就是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乱。

所以,族谱写黄道隆是因为避乱而入闽,这个“乱”,如果是指避政局混乱,就说得通,但如果是指避战乱,就说不通。

写144年黄道隆入闽的职务,是会稽市令,这个“市”,是指“市场”,而不是当今县市的“市”,也就是当时会稽郡下属的某个市场的最高长官,并非大官,所以,虽然144年是汉朝宦官与外戚勾结,当权乱政之年,但对一个只是“市令”职务的人,不可能影响到他要弃官入闽的地步。

同时,江夏黄氏的始祖黄香,生活年代是公元68年—122年,一直到黄香曾孙黄琬,因为跟王允合谋计杀董卓,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之后,黄香一族的人,才开始逃出江夏,才有后裔逃亡河南固始。而黄琬被杀,发生在公元193年。

这样,如果黄道隆是黄香江夏黄氏后裔,那他不可能在144年之前,就从固始到了会稽当市令,并在144年入闽。

这样,上述第1可以排除掉。

而第2跟第3,指入闽时间为汉献帝建安年间,即194-220年之间的某一年,这段时间正是董卓被杀之后经过各路群雄争霸,已经形成了北魏、西蜀、东吴三国雏形的年代,黄道隆为避战乱而入闽,完全说得通。

同时,跟黄琬193年被杀,黄香一族后裔从江夏逃散的时间,也完全吻合。

第二步,再分析东汉的郡、县设置

东汉第一个皇帝刘秀,把原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划出,新置吴郡。余下的浙江、福建诸县,仍然叫会稽郡,郡治所,移至今浙江省绍兴城区,领十五县,福建有两个县:东冶、候官,比西汉汉武帝时期多了一个县。

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的时候,东吴的孙策在原来冶县地盘设立了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南平(今南平)三县,接着占领了侯官(今福州)。

建安十年(205年),继承兄位的孙权,又分拆江西上饶的部分地区,加上建安之桐乡地区,设立建平县(今建阳)。

这样,西汉汉武帝设置的东冶(今福建),到了东汉末年东吴孙权的时期,就设立了五个县(建安、汉兴、南平、建平、侯官),隶属于会稽郡。

汉朝的东郡,范围包括今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辖当时的十五个县。

郡治所,在河南濮阳县城西南。

隶属于兖州刺史部。

从以上郡、县分析可以看出,东汉末年的东郡,是指河南、山东部分地区,不含浙江、福建。同时,会稽是含浙江、福建的郡,而不是县。

所以,第2与第3指黄道隆、黄隍来自东郡,是错误的。第3指黄隍为会稽县令也是错误的因为会稽是比县更大的郡,而不是县,只有郡守而没有县令一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个进入福建的黄氏族人,叫黄道隆,也被称为黄隍,是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的194-220年中的某一年,从今浙江绍兴,放弃了一个市场的最高行政长官职务,为了逼战乱而入闽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族谱外,今天的福建《惠安县·人口演变》也有记载:“黄氏祖黄道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于东汉末年自浙江会稽令任上弃官入闽,居惠安南部的灵秀山麓。其后裔遍布于县内及晋江南安等地。”

这个县志说的“会稽令”是指“会稽市令”,不是“会稽县令”。

上述几家族谱共同记载,黄道隆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间(即今之平朋山,俗称双阳山),后改迁桐城(今泉州市区)西郊,名曰黄田(即今天的锦田)。

后来中原稍定,黄道隆又回归固始居住,并在固始去世。

福建惠安《锦田黄氏族谱》中,将黄道隆写作黄隍,并奉之为开基始祖。

由此可知,第一位入闽的黄氏族人,是黄道隆,他于公元194-220年间入闽,但最后又回到故乡固始居住并在固始终老。目前有少数福建黄氏族谱,以黄道隆或者黄道隆的父亲为其这一支黄氏的福建始祖。

另外,据福建《惠安县志·寓贤传》记载,“黄兴,吴孙权将也,与妻曹氏弃官入闽,居邑南之凤山” 。按此理解,黄兴应该是在黄道隆之后不久入闽的。但目前没有发现以三国时期入闽的黄兴为始祖的福建黄氏族谱。

因为东汉末年与三国期间的战乱,已经开始有许多外省籍人入闽定居以避战祸,只是官方与非官方的记述都极少,目前黄氏最早入闽信息,只有以上两位。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泉州的古代遗址之一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黄氏入闽

三国归晋后天下太平的日子没过多久,就相继爆发了“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中原大地又是一片腥风血雨,中原百姓四散奔逃。这个时期是中原黄氏,特别是固始黄姓迁入福建的第一个高潮。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乾隆版《福建通志》称:“永嘉二年,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

而《闽小记》更称:“五胡乱华,衣冠仕族黄、林、陈、郑四姓率先入闽”。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东晋与五胡十六国

据记载,这个时期有如下数支黄氏入闽:

1、河南固始人黄允入闽

据清光绪《闽县乡土志·版籍略三》记载:“固始人黄允随晋室南渡,辗转入闽,居侯官(今福州),后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

据《黄文肃公世家谱》记载,黄允是黄琬的第五世孙,该谱在黄允下特别标注“东晋八姓入闽之一”。

有一些黄氏族谱,把黄允跟下面要说到的黄元方也叫黄彦丰的人,当做是同一个人,是否属实现已无从考证。

本人前一篇文章:中华黄氏史(二),黄氏的兴衰与迁徙,也把黄允等同于黄元方,实则无从考证。

如果黄允并非下述中的黄元方,而是另有其人,清光绪《闽县乡土志·版籍略三》也记载其后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但从目前福建黄氏各派记载的后裔情况看,黄允后裔目前并不繁盛。

2、黄知运、黄元方父子自河南固始入闽

黄知运、黄元方,是晋安黄氏、莆田黄氏的开基始祖,也是泉州紫云黄氏的祖先。

黄知运,在西晋末年任永嘉(今温州市)太守,其子黄元方(也叫黄彦丰),在西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任晋安(今福州市)太守,但也有族谱记载,是在西晋灭亡后的东晋司马睿的建武元年即317年,到东晋成帝司马衍的327年之间入闽,被授为晋安太守的。

为避固始老家战乱,黄知运也随子入闽,卜居侯官(当时晋安是郡,候官是县)乌石山。

史称黄元方任晋安太守期间,在福州建万卷书楼,曰“黄楼”,其居巷曰“黄巷”(今福州市国家五星级旅游景区,三坊七巷中的黄巷)。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今五星级旅游景区福州三坊七巷之黄巷

该派族谱记载,黄知运为黄琬第五世孙。但也有族谱说,黄知运为东汉末年入闽后,又返回河南固始老家的黄氏入闽第一人黄道隆的后裔,现已无从考证了。

除了留在福州的后裔外,这支黄氏,繁衍到隋末唐初,又分出两大支:(1)、一支由黄元方第十一世孙黄崖,于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15华里西洞州(今属泉州鲤城区),生黄守恭、黄守美。

《泉州府志·卷61·唐·乐善》:“黄守恭,唐·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历太宗、高宗、中宗、武则天、睿宗等朝,是泉州“紫云黄氏”的开基祖。

今天泉州的开元寺,就是黄守恭在唐朝中早期的垂拱二年(武则天称帝之后的第三年)捐建的。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泉州开元寺

黄守恭生有五子:黄经、黄纪、黄纲、黄纶。另有一妾生庶子即五子黄纬。

黄守恭献园建寺后,家产殆尽。匡护大师偈曰:“佛家香火年年在,黄氏子孙代代兴”。

他听从匡护大师的劝告,遣一至四嫡子异地开发,重振家业,繁衍族裔。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长子黄经迁居南安县北的芦溪(今属南安市罗东镇);次子黄纪迁居惠安县东的黄田(五代时更名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三子黄纲迁居南安县西的葛磐(今安溪县凤城);四子黄纶迁居南安县南的金柄(今厦门同安区新墟镇)。

其妾不满,带着怀孕的第五子黄纬到漳浦南诏(今诏安县高坑)落户(但本支系在今诏安未找到确定的嫡系裔孙,紫云黄氏今认为,漳州漳浦历史名人黄道周,就是他们五安黄氏诏安这一支的后裔,从诏安迁徙到今漳浦。但邵武峭山公黄氏,黄峭山九子化公的后裔,认为漳浦黄道周属于他们这支黄氏的后裔,待考证),所以,紫云黄氏也被称为“五安黄氏”。

历经1300余年后,除了福建,紫云后裔还分布在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并侨居海外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其后代已52世,430万人,其中台湾有90万人。

据不完全统计,紫云黄氏中,登进士259名,文状元3名,武状元2名,榜眼2名,探花3名,他们共奉黄守恭为江夏紫云派始祖,“紫云”为堂号。

(2)、另一支是由黄元方的另外一个第十一世孙,桂州刺史黄岸迁居莆田,形成了著名的莆田黄氏。

黄岸(674~756年,也有族谱说是703~785年,但后一个时间段,跟泉州紫云黄氏迁泉州始祖黄崖生活年代差太远,而族谱记载,黄崖、黄岸都是黄元方第十一世孙,虽然两者应为堂兄弟关系,黄崖为兄黄岸为弟,但既然都是第十一世孙,生活年代不应该离得太远,所以黄岸出生于674年即唐高宗上元元年的记载似乎更合常理),逝后封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被列为“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据《莆阳溪黄氏谱》等记载,黄岸担任桂州刺史,后辞官归闽,乘船从南越海道回候官,经过莆田涵江的延福山时,为避风浪而登陆,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于是决定定居在此,并把福州乌石山住地“黄巷”作为这里的地名。黄岸从此成为“莆阳黄氏”、“兴化黄氏”的入莆始祖(莆田市古时称兴化地区,别名莆阳)。

莆田黄氏繁衍到唐末,因产生了著名学者黄璞、黄滔、黄蟾,而成为福建黄氏宗支中,最早繁荣发达的一支。

黄璞(837-920年)是唐末的大学问家、文学家,他写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学术著作:《闽川名士传》,是福建文化的重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他生了八个儿子,其中有四个儿子与自己同朝为馆职(唐、宋期间,在昭文馆(唐时又称弘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的统称),因而有“一门五学士”的美誉。他的第五子黄仁泽(865—945年)还是中华黄姓历史上的第一个武状元,当时黄仁泽已经迁居侯官白林(今福州仓山区下林村)。

黄滔(公元840-911年)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唐末因宦官乱政,弃职回乡。公元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固始入闽占据福建后,黄滔便成为东南儒士首领,后升任监察御史。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曾汇集了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后世立的黄韬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泉州晋江东石,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檗谷黄氏”宗祠,为东石镇檗谷、永康、玉湖三村黄氏共建,因此“檗谷黄氏”也被称为“三乡黄”,宗族盛大,闻名遐迩。

“檗谷黄氏”认为,自己与同处泉州的“紫云黄氏”源本同而派系分。即都是西晋末年入闽的晋安太守黄元方之后裔,到了第十一世孙黄崖到了泉州,其子黄守恭开创了“紫云黄氏”,而另一个十一世孙黄岸到了莆田,开创了“莆田黄氏”。而“檗谷黄氏”为黄岸后裔迁入晋江后,由黄龙在南宋年间创立。

但“檗谷黄氏”在明朝永乐年间编的族谱《族谱世系图序》云:“唐末有讳岸者,先光州固始人也, 避地居闽。其后有讳泰者,仕南(原文如此,应为“出任南唐”的意思)为宰相”。后辞官隐于泉州,其子孙散在福、兴、晋、惠。

此族谱,把黄岸当做是唐末才从河南固始入闽的人,黄岸后裔黄泰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宰相,后辞官隐居于泉州。

这跟莆田黄氏族谱,黄岸是黄元方第十一世孙,于唐朝早期入莆田开创“莆田黄氏”想矛盾。如果是另有名字相同的另外一个黄岸,那就不应该称,跟“紫云黄氏”源本同而派系分。这里的矛盾原因现已无从考证,但一般认为晋江“檗谷黄氏”为莆田黄氏始祖黄岸后裔。

在南宋首位皇帝赵构的绍兴年间,“檗谷黄氏”有黄琮、黄瑀中进士。黄琮为晋江令,黄瑀为永春令,黄瑀生子黄龙,中进士,为龙溪令,后免官,从母归于仁和檗谷,自号为檗谷逸叟。因此,黄龙被尊为“檗谷黄氏”的开基始祖。

黄龙后裔再分支玉湖村、永康村,加上留守檗谷村的人,最终形成共奉黄龙为始祖的檗、湖、永“三乡黄”格局。

“檗谷黄氏”先后多人登科第,入仕为官者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最后两年入阁为相的黄景昉。

清代檗谷黄氏移居台湾的族人就有3000人之多,相对集中于台中彰化、鹿港一带。现今台湾鹿港黄氏为当地三大姓之一。

莆田黄氏迁入泉州的后裔,不仅仅只有檗谷黄氏这一支,实际上有十几支之多。

黄岸的莆田黄氏,其后裔十分显赫。

登状元者有10位,其中文状元7位,武状元3位(唐代黄仁泽为全国黄氏第一位武状元),榜眼3位(其中南宋的黄洽也被闽清黄墩的虎丘六叶黄氏称为他们的后裔,待考),探花3位。

为宰相者有10位之多,另外,为尚书者有7位 。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中华黄氏第一个武状元,黄仁泽

莆田黄氏后裔除了在福建,还分布在台湾、江西、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现拥有500多万之众。

仅仅从入闽始祖居住在今福州三坊七巷合计十条巷子之一当中的“黄巷”,衍生出来的泉州黄氏,繁衍发展非常快,到唐代中期,就已成为当时全国黄氏的集中居住地之一,所以唐代黄氏几大郡望中,福建就有两个,除了两晋时期就出现的“晋安郡”(今福州)外,到唐朝加上了“泉州郡”。

福州三坊七巷,十条巷子中的每一条,都有类似“黄巷”这样的历史传承故事。所以,福州三坊七巷,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韵,今天它仅仅凭着文化传承而不是山水风光,就能成为国家五星级旅游景区,不是偶然的。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国家五星级旅游景区福州三坊七巷

3、黄裳自河南固始入闽

据江西吉水鹳薮谱、广东宝安谱、潮州谱、广西黄氏族谱等记载,黄裳,是迁入河南固始始祖黄侃(黄琬之子)的第七代孙。其父黄必福得到东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黄裳为黄必福长子,为避战乱,于东晋初年入闽,率领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和平鹳薮黄家林(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林黄家林),以上各族谱,都把黄裳当做是生活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育有21子,遣散18子另寻他乡为故乡的,现今拥有千万人口之众的黄氏第一大家族,邵武峭山公黄氏始祖黄峭(或称黄峭山)的入闽始祖。

但此说主要记载在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后裔的族谱中,与目前邵武黄氏黄峭公后裔联谊会认可的峭山公世系有异,不被目前的峭山公后裔普遍认可。

如果黄裳不是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入闽始祖,那么许多黄氏族谱记载的,这支东晋初年入闽的黄氏,在当今福建就没有嫡系后裔的记载了,是其后裔后来全部迁出福建了,还是这些族谱的记载有误,已不得而知。

4、三国黄权后裔黄志自江西信州(今上饶)入闽

据江西临川《樟峰黄氏宗谱》、四川武隆黄氏族谱、台湾黄氏宗谱等记载,东汉末年黄权,在父黄琬与王允一起被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所杀之后,迁巴西(今四川阆中),黄权孙黄广,东晋时官至苏州总兵大元帅,为避战乱,黄广举家迁徙到江西信州(今上饶)。

黄广的儿子黄珣瑯(或称珣),在信州任官,台湾有些黄氏族谱,以黄珣瑯为信州开基始祖。

珣生侃,侃生湘,湘生二子,长子尧,迁到金陵(今南京),次子舜(或称扩)生二子,次子迪(或称豫)官任江夏太守,生三子:恕、志、忠。黄志迁福建邵武开基。

在《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篇》中,引述的台湾黄氏大宗谱,也有相似的记载:台湾黄氏大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一世始祖,第六十八世黄珣迁居江西信州,第七十三世黄志由信州迁福建邵武,再于明、清分迁到台湾。台湾黄氏大宗谱的这个记载,与樟峰谱、武隆谱相同。

虽然族谱等文献,并未发现黄志是什么时候入闽的,但这可以推算出来。

黄志为三国黄权第八世后裔,按照古代人平均代差25岁粗略算,从三国黄权到黄志,黄权算第一世的话,黄志是第八世,那么经历的时间就是25×7=175年。史籍记载三国黄权出生日期不详,去世日期为240年,刘备是211年入川,这个时候黄权已经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才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黄权父黄琬,生于141年,在192年51岁时跟王允一起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按照这些信息,黄权大致出生于170年左右,刘备211年入川取益州时,黄权211-170=41岁,黄权240年去世,享年240-170=70岁左右。

如此,黄志大致出生于170+175=345年,入闽时按35岁左右算,那么黄志入闽时间,大致为345+35=380年。而公元380年是东晋太元五年,中国长江以北,是前秦,长江以南,是东晋。

所以,黄志大致是东晋380年前后入闽的。

据《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记载,南宋榜眼黄恰(官至宰相),于南宋淳熙甲辰十一年(1184年)作《黄氏族谱原序叙》;南宋进士黄震(官至国史馆检阅),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作《黄氏族谱序》,这两位时隔82年的南宋黄氏官员,均在其上述序中指出,现今华人世界最大的黄氏家族,邵武峭山公黄氏,峭山公(黄峭)为黄志后裔,并记载黄峭生于北宋,在宋祥符戊申元年(1008年)中三甲第九名进士,江夏太守,迁刑部尚书仆射、平章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逝后,于元丰五年(1082年)追赠少保。

南宋黄恰、黄震两位官员,给邵武峭山公黄氏族谱所做的序中,有下列明显错误:

1)、描述峭山公身居高位,黄震所做序甚至说,峭山公功高可与魏徵、裴度媲美,那为什么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之人,其姓名未见任何史传?

2)、目前,有许多文献资料表明,邵武峭山公(黄峭或称黄峭山)出生于唐末871年,卒与五代十国期间的953年,与南宋两位黄氏官员描述,峭山公生活于北宋时期,不符。

3)、两位南宋黄氏官员在各自序中,对黄志入闽前的世系描述,与信州黄氏有关族谱,有矛盾之处。

比如:南宋两位黄氏官员描述黄珣(或称黄珣郎)为三国黄权的孙子(第三世),黄广(东晋时入信州始祖)为黄权第六世孙(黄广是黄珣郎的曾孙),黄志为黄权第八世孙,按照这个世系,黄珣为黄广曾祖父,并未入信州。

而信州黄氏有关族谱,却描述黄广(东晋时入信州始祖)为三国黄权的孙子,黄珣(或称黄珣瑯)是黄广的儿子,按照这个世系,黄珣已经在信州。

台湾黄氏大宗谱将黄珣做为他们的信州始祖,说明黄珣必须入信州才对。因此,南宋两位黄氏官员,对黄志入闽前世系的记述,也是错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黄恰虽然是南宋时期福建候官(今福州)人,但莆田黄岸的莆阳黄氏,及闽清黄墩的虎丘六叶黄氏,族谱中都把黄恰当做自己这一支的后裔,而黄震是南宋时期浙江慈溪人,为金华黄氏后裔,说明两人都不是邵武峭山公黄氏后裔,因此他们本人未必熟悉邵武峭山公黄氏的世系。

目前可核实的文献表明,峭山公并非北宋人,没中过北宋进士,没有在北宋当过宰相这么大的官,当然也没有逝后被追赠少保。

因此,南宋黄恰、黄震两位黄氏官员,时隔82年分别在当时有关黄氏族谱中,记述黄峭为黄志后裔的论断,并不被后人接受。

事实上,与当时黄震同朝为官的江夏太康知县周士枢,对黄洽、黄震的观点,持有不同见解。在黄震发表序后的第六年,即南宋咸淳七年(1271),周士枢发表《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明确提出黄峭是生活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的人,不是黄志后裔,否定了黄洽、黄震之说。

周知县发表这篇序之后,峭山公后裔,在各朝续修的族谱,多遵循周知县之说。

现今,峭山公后裔通过查行录、族谱、墓志铭、有关碑碣等文献资料,证实周知县论断黄峭生活于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并不是黄志后裔,是准确的。

现在证明了邵武黄峭这支黄氏不是黄志后裔了,但按照台湾黄氏大宗谱说法,黄志这支黄氏,在明、清时期都有祖先在邵武,从邵武迁徙台湾,可是今日的福建,黄志这支黄氏怎么突然没声没息了呢?现已不得而知。

四、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黄氏入闽

这段时期,是黄氏入闽的高潮,大部分是来自河南固始的黄氏入闽。

1、隋朝末年黄鞠自河南固始入闽

在福建的发展历史上,黄鞠是值得特别纪念的人物。

据宁德《下洋坪黄氏宗谱》、《黄大厝黄氏宗谱》、《石桥黄氏宗谱》等记载,该黄氏开基始祖黄鞠,是固始黄氏之一黄初的后裔。

黄初在东汉灵帝时期任御史,因宦官勾结外戚专权,弃官隐居固始。下传二十余代后到了隋朝,有裔孙叫黄隆,又名黄高,号硝山,隋文帝时官居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隋炀帝继位后,残害忠良。黄隆忠言进谏,多次触犯炀帝。

黄隆娶七妻,生二十一子(黄隆,号黄硝山,名字与生子数、遣子诗等事迹,与邵武禾坪峭山公黄氏始祖黄峭山非常相似,可能有相互影响附会之处,具体情况待考),其中第十子叫黄鞠,官任谏议大夫,也以直言敢谏著称。黄隆、黄鞠父子以谏犯忌,隋炀帝将黄隆下狱。黄隆为了保全家族,就在狱中与黄鞠商量,自己为国尽忠,二十一个儿子们则“逃避他疆,择地立业”。

不久,黄隆被炀帝杀害,他的21个儿子则纷纷逃到全国各地避难。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黄鞠遵父命,携家眷自河南光州固始迁入闽中,先居宁德七都蒲源,后遇先期就已经入闽,已卜居霍童石桥的亲戚朱福。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黄鞠喜爱霍童土地广袤,是理想中的桃源,可大兴水利,广辟良田,遂与朱福商谈“让地”。

从此,黄鞠开基石桥,带领儿孙开凿出二条隧道水利工程,开垦出千亩良田,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艺植入霍童,使霍童千百年来第一次得以繁荣、昌盛,霍童人称黄鞠公为“凿龙腰、开霍地”的“开山黄公”,“土主神灵”。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宁德霍桐石桥

黄鞠的功绩在“志”和“史”上多有记载,今《水利志》中还提到,他是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其中的“龙腰水渠”、“蝙蝠隧洞”被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在第23届国际灌排大会上,福建的黄鞠灌溉工程已经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黄鞠灌溉工程已有1400多年的引水灌溉历史,不仅形成了深厚的水文化积淀,也因为风景优美而具有一定景观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墓地在1980年被当时的宁德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鞠入闽后,黄隆第八子黄推、第十八子黄尧、第二十子黄威等后裔,也分别迁入宁德柘荣前山、霞浦后坑与马洋、寿宁芹洋广地等处。

黄鞠后裔繁衍昌盛,形成为今天福建宁德的石桥黄氏,后裔除了在福建,还分布在浙江、云南、湖北、四川、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地,及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国家。有300多个宗支,20余万人。

2、圣王部将黄氏派系

唐总章二年(669年),在泉州到潮州一带,爆发了大规模持久的“蛮獠啸乱”,唐高宗李治命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58姓将士,两次共约9000人入闽平定“蛮獠啸乱”。陈政病逝后,陈元光承袭父职,最终平息蛮獠,建立了漳州,首任漳州刺史。

随之入闽的中原光州 58姓将士,其中就有军谋祭酒黄世纪等黄氏族人。

这支黄氏,被称为“圣王部将黄氏派系”。

始祖黄世纪原为高宗皇帝礼部侍郎兼祭酒,因不执行武则天称帝后“命改庙制”而被贬,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入闽加入陈政、陈元光父子军营。于今厦门专司监造海上战船和兼管浯州(今金门)牧马事。

黄世纪生有3子,后代子孙遍布闽南、台湾、粤东等地。

这些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漳州的黄氏,后裔繁衍情况文献记载较少。

3、金门黄氏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陈渊率十二姓民众到达金门屯住牧马,任浯洲(今金门)牧马监。其中就有黄姓,后繁衍成今天的金门黄氏之一。

但第2中也说,被贬后加入陈政、陈元光父子军营的黄世纪,就是当时金门的牧马事(监),黄世纪为金门黄氏始祖之一,孰是孰非,现已无从考证。

4、唐代黄鼎自河南固始入闽

在福建黄氏中,浦城黄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这支黄氏,其悠久的历史,世代辈出的人才,繁衍茂盛的后裔,都可与其他黄氏支系媲美,被称为闽中旺族。

据浦城黄氏族谱记载,该支黄氏为江夏黄氏始祖黄香之后,东汉末年黄琬被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所杀,黄香一族四散奔逃时,其祖先逃到四川,后裔又迁徙到河南固始。

到唐朝中期唐肃宗时,黄鼎昆弟三人,一人留固始;黄鼎迁徙闽中抵浦城溪东;还有一人复归于蜀。

黄鼎,唐谏议大夫,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自光州固始举家入闽,卜居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之溪东(今浦城县仙阳镇溪东村),成为浦城黄氏的始祖。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浦城黄氏宗祠落成典礼

迁徙的原因,是当时中原发生刘展之乱。

刘展为淮西节度副使,因有才有名而招人妒忌陷害。当时安史之乱后天下大乱,算命谣传刘展将夺取李唐天下。唐肃宗听信谗言,批准杀死刘展,刘展被逼反,后来名将田神功领军击败并杀死刘展,但田掠劫稍重,很多百姓避战乱入闽。

黄鼎的后裔,分为四大房,非常繁荣,唐末、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都是闽中望族,逐步形成了浦城黄氏。浦城黄氏很早就以诗书传家,后裔中有黄元吉、黄旦、黄震(此黄震为北宋年代人,非南宋慈溪人黄震)、黄觉、黄好谦等50多位名见史传的人物。其族谱,先后有宋朝徽国公朱熹、户部侍郎章粢、明朝礼部尚书欧阳德、清朝国史馆总裁费淳等作序,还有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汤显祖等历代名人,为浦城黄氏后裔撰写传记、注释等。

目前,浦城黄氏后裔除福建外,还分布在河南、江西、江苏、四川、广东、浙江、台湾等省,及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大约五万多人。

5、黄文夔自河南固始入闽

这支唐朝中期入漳州的黄氏,以黄文夔在固始的曾祖父黄杰为一世祖。

黄杰,唐天宝年间(742-756年)任枢密使(辅助宰相掌管统军事务的官员)。传至四世黄文夔,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任漳州云霄总管,始迁入闽,住篁坑(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东门)。

黄文夔生三子:传度、传护、传保。

传度为苏派始祖,传护为漳派始祖,传保为潮派始祖,后人称为“三黄派”。

漳州派后裔,又分居石美壶西、郭坑渡头、黄卿等地。

6、三国黄权后裔盱江黄氏黄实自盱江(今江西南城县)入闽

在上一篇文章,中华黄氏史(二)黄氏的兴衰与迁徙中,提到黄权的另外一支后裔形成的盱江黄氏,也有两支迁徙到福建邵武,盱江黄氏黄孟僯后裔黄琬(与东汉末年的祖先黄琬同名)迁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中的一支,黄孟僯另外一支后裔黄实,携妻及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至福建邵武开基,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另外一支。

黄孟僯为黄香第十六世孙,黄权后裔,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公元676年),为盱江黄氏始祖,其两支迁入邵武的后裔,黄琬与黄实,都是他的第六世孙。

按照古代人平均代差25岁算,黄孟僯算第一世,那么就经过了25×5=125年。而黄孟僯出生于676年,那么他的第六世孙出生于大致125+676=801年,按照他们35岁中壮年入闽算,那么黄琬、黄实各自分别入闽的时候,都是大致为35+801=836年。公元836年,是唐文宗开成元年。

江西南丰1873年修的《西麓双井黄氏族谱》(现存国家图书馆),有一段世系是:……孟僯—瑶华—翰公—省居—宝公—实公—任公—锡公—峭山…… 。

(备注:江西南丰谱,引自发表在新浪博客上的“邵武黄氏膺公派与峭山派的关系”一文,作者是重庆黄氏宗亲,黄永贵)

其中的:孟僯—瑶华—翰公—省居—宝公—实公,就是从盱江黄氏始祖黄孟僯开始,到他们这支入闽的始祖之一黄实(盱江黄氏有两支后裔入闽)之间的世系。

这是到目前为止能找到的,证明邵武峭山公黄氏为盱江黄氏后裔的唯一证据。

如果这个族谱世系所述为真,那么邵武峭山公黄氏的黄峭山,就是盱江黄氏的后裔了。

但在江西南丰1873年修的《西麓双井黄氏族谱》里的这个族谱世系,黄孟僯入盱江之前往前的世系(太长,此处未列出)是固始,再往前,并不是到三国黄权,而是到东汉末年黄琬的其他儿子,黄孟僯入盱江前的世系,反而像是目前邵武峭山公黄氏联谊会认可的峭山公入闽始祖之前的世系,而不是盱江黄氏自己原本的世系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华黄氏史(二)黄氏的兴衰与迁徙中,提到黄孟僯为三国黄权后裔,居巴西(今四川阆中),70岁高龄中进士,任西台御史(国家监察机关负责人),在奉命巡察江南临汝府途中,病逝于盱江,就近安葬。黄孟僯子孙为了守陵,就落籍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即黄孟僯为三国黄权之后,这支黄氏并未入固始,而是从巴西直接迁徙盱江的。

江西南丰1873年修的《西麓双井黄氏族谱》里的这个族谱世系里,从盱江黄氏始祖黄孟僯开始,到他们这支入闽的始祖之一黄实这一段世系,更像是后人人为地,在目前邵武峭山公黄氏联谊会认可的本支世系中,硬插入一段盱江黄氏的人进去的。

所以,江西南丰1873年修的《西麓双井黄氏族谱》里的这个族谱世系,与盱江黄氏自己原本的世系不符,与邵武峭山公黄氏联谊会所掌握的世系信息不符,不被认可。

这样,盱江黄氏入闽的两支后裔,目前在福建都没有生息,不知道是不是在哪个朝代,整个家族又迁出了福建,现已不得而知。

7、唐末黄敦(同兄弟黄膺一起)自河南固始入闽

据南宋淳化三年(992年)张肩孟所做的《虎丘黄氏世谱原序》记载,始祖敦公,自光州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开始时与父亲黄霸、弟黄膺(亦有族谱称黄膺为兄,黄墩为弟,待考证)一起居住在清流县泰宁乡梓潭村,父黄霸去世后葬于清流白塔桥。随后黄墩向王审知请求将梅溪场凤栖山盖平里(今福州闽清县塔庄镇秀环村)作为其居住地,获准,庵号曰“积善堂”。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虎丘六叶黄氏宗谱总谱》也称:公讳敦,字庆举,号万年,行五,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大中甲戌八年(854年)八月初三日子时。光启元年(885年),偕弟膺公,随忠懿王王审知入闽。卒于后梁乾化辛未元年(911年),享寿五十八岁。

黄墩娶江南陈氏,生六子:宗、礼、凝、孛、启、余。

某日凌晨,黄墩登后峰览景,遇豺狼受惊而世。去世后,有虎负土成阜,曰虎邱(又曰虎葬),后把居住地,又称为“虎丘凤栖山”。 本支黄氏,也被称为“虎丘六叶黄氏”(六个儿子),世称“六叶传芳”。

黄墩为虎邱六叶黄氏始祖。

黄墩给子孙留下著名的“虎邱四句诗”:

六叶同开一样亲,莫因小事便相争;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作第兄?

虎丘六叶黄氏历代英贤辈出。北宋与南宋两朝,出过双宰相(其中南宋宰相黄恰,也被黄岸的莆田黄氏认作是他们那一支系的人),一代出过三状元。

九世黄龟年,南宋时期任御史,四劾秦桧专权奸佞,其奏章被明成祖朱棣钦定收入《四库全书》。

据不完全统计,自宋朝始,虎丘六叶黄氏后裔,登状元、榜眼、探花者九人,登进士者二百四十五人,入相三人,任京官及地方官者四百多人。

近代,虎丘六叶黄氏,也是贤能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乃裳、黄乃模两兄弟,及永泰的黄建勋了。

黄乃裳(1848~1924),闽清湖头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京会试,参加著名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二年在福州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宣传维新变法,六次晋谒李鸿章,八次上书皇帝,痛陈兴革。变法失败后,光绪二十五年秋携眷赴新加坡,任《星报》总编辑,次年(1900)春,在今马来西亚创办“新福州开垦公司”,招募乡人前往垦殖,历千辛万苦,终致成功。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新加坡应孙中山之邀加入同盟会,后回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参与组织潮州黄岗起义。后返闽清倡办教育,任教育会长,在福州设立简易师范。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黄乃裳纪念堂

辛亥革命期间,为福建光复而奔走,参加领导福州起义。

1920年10月到广州出任孙中山元帅府高等顾问。

晚年返乡颐养,著有《绂丞手记》、《绂丞七十自叙》及多部译著。在今马来西亚和家乡闽清六都湖头,都建有“黄乃裳纪念堂”。

黄乃模(1862-1894),是黄乃裳弟弟,中国近代海军将领。

清光绪九年(183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任“致远”号巡洋舰副管带(副舰长)。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同管带邓世昌及全舰官兵一起,英勇顽强地对日舰展开浴血作战,壮烈殉国。

清政府在其衣冠墓立“前望柱”,上刻“清钦赐恤银祭葬大东沟殉难世袭罔替黄乃模”(大东沟即指中日甲午海战战场)。

家乡人民感念其功绩,在闽清县城台山公园修建“乃模亭”,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周恩来妻子)亲笔题写了亭匾。

黄建勋(1852-1894),福建永福(今福州永泰县)人,闽清虎丘六叶黄氏后裔。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1876年冬,黄建勋作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先后赴法国、英国留学,学成回国。

1881年7月,李鸿章闻黄建勋学有专长,便调至北洋,任大沽(今天津)水雷营管带。1882年3月奉命署理“镇西”炮舰管带(舰长),1887年4月,调任“超勇”快船管带。1889年,海军衙门成立,黄建勋署理左翼右营参将。

1891年,李鸿章巡阅北洋水师,加黄建勋副将衔。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展开大海战,日本海军以四艘战舰攻击北洋水师的“扬威”、“超勇”二艘木制弱舰,黄建勋率“超勇”舰全舰官兵虽誓死作战,但毕竟是舰龄十余年的老舰,还是木制的,终究敌不过日本的四艘主力舰,最后“超勇”舰中弹沉没,黄建勋以身殉国,时年43岁。

黄建勋殉国后,清廷下旨予以优恤,追赠总兵衔,世袭云骑尉,恩骑尉世袭罔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黄克诚,也是虎丘六叶黄氏后裔。

本支黄氏主要族谱有:《虎丘六叶黄氏总谱》、《义山黄氏世谱》、《麟峰黄氏族谱》等。朱熹、王安石、文天祥、翁正春、曹学铨等历史名人先后为其族谱撰写过谱序。

目前,虎丘六叶黄氏后裔,除福建外,还分布在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西、云南、台湾等省,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二十九个国家,人口约二百万人。

8、唐末黄膺(同兄弟黄敦一起)自河南固始入闽

上一段讲解黄敦虎丘六叶黄氏时,说到黄敦是与弟弟黄膺,带着父亲黄霸,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在885年一起入闽的。

开始时一起居住在清流县泰宁乡梓潭村,父黄霸去世后葬于清流白塔桥。随后黄墩向王审知请求归隐梅溪场凤栖山盖平里(今福州闽清县塔庄镇秀环村)获准,并成为著名的虎丘六叶黄氏的始祖。

而黄膺此后归隐在邵武。

据宋绍兴五年(1135年)黄膺后裔修的族谱《青山黄氏世家宗传》、宋绍熙五年(1194年)蔡元定作的《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清道光三年(1823年)黄膺后裔修的族谱《潭溪黄氏重修世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膺建瓯后裔修的族谱《江夏环峰黄氏族谱》等记载,黄膺,字世铭,河南固始县人,唐太宰黄迁之后(目前有学术争议,待考),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时,王审知被封闽王,而黄膺与王审知在固始的老家之间离得很近,类似是隔壁村,平时就交往友善,于是带兄黄敦(黄膺后裔修的这些族谱未提同时带父黄霸,而黄敦后裔修的族谱,有提同时带父黄霸),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后卜居邵武军武阳故县仁泽乡(距今邵武市区东北十五里)。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850年)(注意:黄膺后裔修的这些族谱,记载的黄膺的出生日期是850年,跟上文第7提到的黄敦后裔修《虎丘六叶黄氏宗谱总谱》所记载的黄敦的出生日期是554年,是矛盾的,因为变成黄膺为兄黄敦为弟),卒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928年),享寿七十九岁。

黄膺后裔还修有族谱(注意:不是黄敦后裔修的)《黄文肃公世家宗谱》,此谱记载:

黄敦为黄辇之子,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注意,比在上文第7提到黄敦后裔修的族谱,说黄敦是生于854年,提早了7年,但这样提早后,年龄大小上,黄敦为兄),卒于梁乾化元年(911年),寿六十五岁(上文第7提到黄敦后裔修的族谱,黄敦寿五十八岁);而黄膺为黄轮之子,字世铭。

黄膺后裔修的这本《黄文肃公世家宗谱》族谱,对比黄敦后裔修的《虎丘六叶黄氏宗谱总谱》,把黄敦的出生日期提早了七年,解决了黄敦为兄出生却比弟黄膺晚的矛盾。但与黄敦后裔修的族谱记载的黄敦的出生日期就不同了。

同时,黄膺后裔修的这本《黄文肃公世家宗谱》族谱里,黄敦与黄膺变成是堂兄弟,黄敦父黄辇,黄膺父黄轮;而在黄敦后裔修的族谱里,黄敦与黄膺是亲兄弟,父为黄霸。

以上信息孰是孰非,或者两者都错,现已无从考证。

黄膺后裔修的不同族谱,显示黄膺生子数不同。有的说黄膺生一子,黄茂才;有的说黄膺生二子,黄茂材、黄茂哲;还有的说黄膺生三子,黄茂材、黄茂哲、黄茂名。

后世一般认为黄膺生两子,黄茂材、黄茂哲。

黄茂材生四子,黄茂哲生二子,六子分居邵武、长乐、古田、浦城等地。被称为黄膺黄氏六大房。

史籍有记载的黄氏名人中,黄豫、黄崇、黄中、黄履、黄伯思、黄潜善(邵武人,南宋宰相,主和派首领,排斥同是福建人的另一个主战派宰相同安人李刚,不同于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化公后裔黄潜善,化公后裔黄潜善,是宁化人)、黄振龙、黄朴等都是黄膺的后裔。

黄膺各支后裔修的不同族谱上,有些留下了朱熹、真的秀、蔡元定、李光地、张伯行、黄道周、文天祥、莎镇冰等历史名贤作的谱序。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黄膺六大房后裔,宋朝开始累计为相者4人,位列三公者8人,登进士者185人。

如今,除了福建,后裔还分布在广东、广西、浙江、江苏、江西、台湾等省及世界各地,总人口约200万人。

9、邵武峭山公黄氏祖先黄惟淡自河南固始入闽

前文多次提到,现今华人世界最繁荣的两大黄氏分枝,是金华黄氏与邵武黄氏,而邵武峭山公黄氏,是拥有千万人口的当今黄氏第一大家族。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福建邵武峭山公黄氏宗祠

但峭山公(黄峭或称黄峭山)本人,并不是这支黄氏的入闽始祖,这支黄氏的入闽始祖是谁,版本很多,主要有如下几个:

1)、东晋固始入闽的黄裳,前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2)、东晋信州入闽的黄志,前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3)、大致在唐朝唐文宗时期入闽的盱江黄氏黄实,前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

4)、前文提到,南宋与黄震同朝为官的江夏太康县令周士枢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作《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此序完全推翻了南宋黄恰、黄震为邵武峭山公黄氏族谱所作序中,写的不合常理的世系,提出全新的世系,第一次在邵武峭山公黄氏世系信息中,出现了黄膺,黄惟淡,五经先生等名字。原文是:

“聪公六世孙膺公,字惟淡,号幽谷,唐时,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显名于世,号曰五经先生。公生二子:长曰政,次曰皓。政公官节度使,徙成都;皓公字太平,官内翰学士,亦二子:曰任、曰福。任公官本郡参府,子三:长锡平、次鑑、幼錬。锡公字禹器,梁太祖朝官,授邵武千户,钦宗时赠尚书。生五子:长峭山、次义山、三德山、四海山、五岱山。锡公长子峭山公,名岳,字仁静,号青冈,后唐庄宗时,官征为工部侍郎。娶三夫人:上官氏七子……,吴夫人七子……,郑夫人七子。共廿一子,三夫人各留长子,其余十八支,各居异地,乃由天定”。

从南宋周知县的这个序中,可以得知:

1)、黄膺,字惟淡,号幽谷,在唐朝时,自河南固始入闽,卜居邵武平洒乡。到了邵武后,以“五经”教授孩子博得功名,被称为“五经先生”。世系传递为“膺—皓—任—锡—峭山”。黄峭山为黄膺第五世孙,官至工部侍郎。

2)、因为后世已经确任黄峭山生于唐末871年,按照古代平均代差25岁算,也叫黄惟淡的这个黄膺,至黄峭山大致经过了25×4=100年。这样的话,也叫黄惟淡的这个黄膺应该出生于771年左右,在800年左右入闽成为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入闽始祖。

前文第7提到,还有一个生于850年的黄膺,与兄黄敦自固始随王审知于885年入闽,这个黄膺定居邵武仁泽乡。

如果与兄黄敦一起入闽的黄膺后裔修的族谱中,对其祖先黄膺出生日期及入闽时间的记述属实,那么前文第7提到的这个黄膺,与周知县在其序中所述的峭山公黄氏入闽始祖黄膺(也叫黄惟淡,五经先生)就不是同一个人,因为两个人生活在不同年代。另外,黄峭山生于871年,而与兄黄敦一起入闽的这个黄膺,生于850年,在黄峭山出生时这个黄膺才21岁,而所有已知文献显示,峭山公至少是也被称为黄惟淡的这个黄膺的孙子辈,因此峭山公不可能是与兄黄敦一起入闽的这个黄膺的后裔,因为这个黄膺不可能21岁就做爷爷甚至曾祖父。

除非,与兄黄敦一起入闽的黄膺后裔,修的族谱,及黄敦后裔修的族谱,对黄敦、黄膺两兄弟的出生日期、入闽日期的记述,都是错的,实际出生日期及入闽日期更早,这样的话,两个黄膺才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南宋之后,邵武峭山公黄氏后裔每次修谱,多以周知县所作序,做为本支黄氏世系的基础,随着后人在研究行录、族谱、墓志铭、有关碑碣等文献资料时,不断发现新的证据,族谱世系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公认可以确定的是,邵武峭山公黄氏的入闽始祖,叫黄惟淡,号五经先生,唐朝从河南固始迁徙邵武平洒乡,传至黄锡时,黄锡迁至邵武禾坪鹳薮村黄家林(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黄峭山为黄锡子,生于871年,生活在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

但黄惟淡,是不是就是与兄黄敦一起入闽的黄膺?及黄峭山是黄惟淡的孙子,还是曾孙,还是周知县序中所述的第五世孙?都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定论。

黄峭(或称黄峭山)曾任唐末唐庄宗的工部侍郎,后见复唐无望,乃弃官归隐,回乡创办著名的“和平书院”。

二十岁出征沙场,十五年的戎马生涯,走遍大半个中国,亲眼目睹了社会混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烈状况。四十多年的归隐生活,让他彻悟政局动荡下,为避家族不测之祸,就必须遣散子孙,各寻他乡为故乡去外地生存发展。

峭山公娶有三妻,生二十一子。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广顺一年(公元951年),峭山公已经80岁高龄,他拿定遣子主意后,便召集姻亲安排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俸晨昏,其余十八子俱令各走他乡开创家业。

十八子奉父命,信马登程各往一方,奔赴全国各地,后裔再奔赴东南亚,奔赴全世界。

邵武峭山公黄氏保留在邵武的主要世系信息,主要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所修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总谱》中,记载留存的三篇谱序:

1、宋咸淳七年(1271年)文林郎知江夏太康县知县周士枢撰《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

2、清康熙三十四年(1693年)文林郎知江南砀山县事、峭山公三十二世孙黄华衮撰《鹳薮黄氏宗谱旧序》

3、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邵武宝积嗣孙邑庠生黄淇州撰《江夏黄氏大成宗谱序》

黄峭创建的“和平书院”,成为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该书院培养的有据可查的登进士者,合计137位(含外姓),使邵武成为中国著名的进士之乡。

峭山公迁往异地的十八子,合计登进士及以上者,达数百人之多。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古代峭山公创办的邵武和平书院

主要历史名人有:黄荀,宋进士,官至大司徒;黄政,宋进士,官至大司空等人。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黄峭墓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

黄峭墓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福建,邵武峭山公黄氏后裔,还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西、浙江、湖南、湖北、江苏、山东、辽宁、海南,台湾等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外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等国家、日本,欧美等地。

邵武峭山公黄氏,现今已成为超千万人口的黄氏第一大家族。

10、唐末黄春自河南固始入闽

据《宁德七都黄氏宗谱》记载,黄春,唐末进士,谏议大夫,唐末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起义攻破洛阳、长安,唐僖宗避四川,黄春率家族避乱入闽,卜居候官(今福州)黄巷。

黄春长孙黄衡,任浙江台州府官员,携三弟黄聊迁徙台州开基。

黄春二孙黄深,任感德场(今宁德市蕉城区)场官,于唐乾宁元年(894年),迁徙到宁德七都开基。历代累计登进士7人,任尚书3人,知府9人。后裔分布在福建、浙江。至今约3万余人。

11、唐末黄峻自河南固始入闽

据《十国春秋》卷69、黄勉斋文集中的《黄振龙墓志铭》等文献记载,黄峻随王审知于885年入闽,任谏议大夫。

据《新唐书·忠义传》记载,黄峻子黄碣,任漳州刺史,后调任婺州(今金华)刺史,再升任节度副使,唐光启年间,董昌造反,黄碣冒死相劝反被杀,董昌还同时杀了黄碣儿子及全族100多人。族谱记载,族人后来立黄珍过继给黄峻一脉为嗣。后人逐步形成福建黄氏的一支,城东黄氏。后裔有黄朴登宋状元。

这支黄氏后裔,今分布在福州城东、邵武、浦城、江西的上饶、临川与金溪等地。

12、宋人黄椿的祖先自河南固始入闽

有史籍文献记载,宋人黄椿的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卜居候官(今福州)。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

入闽始祖及后裔情况不详。

13、五代十国后期金华黄氏后裔黄琬自金华入闽

黄苾是与邵武黄氏齐名的金华浦阳黄氏的始祖,于两晋时期迁入金华。其第十六代后裔黄紫,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任吴越国殿前将军。生两子,两子又生八子,分别为:黄秘、黄瑕、黄琰、黄琛、黄璞、黄圮、黄琬(前文出现过东汉末年跟王允一起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杀的黄琬,及盱江黄氏入闽的黄琬,这里的黄琬是第三个黄琬)、黄珍。

金华浦阳黄氏第十八世后裔的这兄弟八人,后来分居各地,形成了著名的金华黄氏八大族。

其中,黄琬迁徙到福建浦城县。但目前有关这支黄氏在福建的记载很少,是否后来又整体迁出福建,已不得而知。

五、后期的黄氏入闽

1、南宋黄天从父子自杭州入闽

据浦西黄氏有关文献记载,其祖先原居燕(今河北),为避战乱,先迁徙汴京(今河南开封),后金朝进攻宋,北宋灭亡,又迁徙到杭州。

到了黄天从这一代成为驸马,子黄材,则娶了少帝赵昺的姐姐,成为皇亲国戚。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杭州被元兵攻破。,黄天从与子黄材,携全家随赵家宋室南逃广东崖山。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崖山遭元兵围剿,陆秀夫被起九岁少帝赵昺投海殉国,黄天从父子奉杨太后懿旨,同许达甫、张世杰一起,用十六只船,保护赵氏仅存遗孤赵若和,冲出重围,欲往福州再图恢复宋王朝。船行至厦门至浯屿(今金门)海面,突遇强台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二船翻沉,唯剩黄天从、黄材父子和赵若和四船,但桅、帆、桨均损坏,后被飓风刮入漳浦港尾港鸿江浦东(今龙海市港尾镇店地村),就地落籍开基。赵氏家族后来迁徙到今漳浦赵家堡(整个村的设计,仿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成为今漳浦县著名的旅游景区),而黄天从第五世后裔从浦东迁到浦西,逐步形成了著名的福建浦西黄氏。

2、元初黄定自扬州入闽

据《西瓯黄氏家牒记》记载,黄定为南宋末年兵马副都监,扬州人,后征守福建,驻扎在建宁的瓯宁。后裔世居福建,逐步形成福建西瓯黄氏。

3、元代黄忠勇自北京入闽

泉州南安丰州燕山黄氏,开基始祖据说是蒙古族,是元朝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姓答喇,名贞,字真,生于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在元朝的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进士。1281年入闽,官至达鲁花赤天官银台,后降职武荣州,乃在南安开基。

元泰定三年(1326年)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返葬于南安县治西狮子山,入籍南安,汉名叫黄忠勇。

生十子,长子、次子回归燕山原籍,其他八子居住南安。

也有说,黄忠勇本就是汉人,远祖是晋安黄氏分枝莆田黄氏的黄定远。黄定远是唐末进士,在北方蒙古一带为官,因唐末与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无法回到福建,就入籍蒙古,后裔在蒙古繁衍了数百年,后与蒙古王室联姻,被元朝皇帝赐姓答喇,成为蒙古答喇氏。

南宋末年,这支答喇氏,出生了答喇贞,字真,汉名黄忠勇,为元朝进士,1281年随元大军南下福建,任南安县尉,后任福州路总宪兵使,在福州去世,返南安安葬。

元灭亡后,后裔受明朝政府迫害,故复姓黄。族谱称黄忠勇为复姓始祖。

在明、清两朝,累计登进士十人,文科举人三十八人,武举人十一人。

清康熙年间,十三世裔黄纬,奉命北上抗击沙俄入侵,打败了来犯之敌,得胜返回时康熙帝亲迎十里。

现今总人口超过10万人。

燕山黄氏以“燕山衍派”为堂号,燕山指的就是元朝时的元大都。

中华黄氏史(三)福建黄氏的起源及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的地位

位于泉州南安丰州镇的燕山黄氏宗祠

燕山黄氏家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结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各支入闽黄氏的信息,含入闽时间,始祖,在福建的繁衍发展及成就,后裔的迁徙等。

1、在福建最早开始繁荣的黄氏,是东晋入闽的晋安黄氏的分枝,莆田黄氏,他们从唐朝开始就涌现出一大批被载入官方史册的文人志士,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传世著作,就有18种类300多卷。

2、在福建黄氏史上,最有胸怀格局的大慈善家,是晋安黄氏的另外一个分枝,紫云黄氏的始祖,黄守恭,他倾其家产捐献园地,捐建了泉州开元寺。又遣散五子,只留少数侍佣,清贫地度过晚年。

3、在族谱,后裔的墓志铭、传记、注释等处,留下历史文化名人笔墨最多的黄氏是:

1)、黄鼎的浦城黄氏,朱熹、章粢、欧阳德、费淳等,为族谱作序;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汤显祖等,为浦城黄氏后裔撰写传记、注释等。

2)、黄膺的六大房黄氏,朱熹、真的秀、蔡元定、李光地、张伯行、黄道周、文天祥、莎镇冰等,为族谱作序。

3)、黄敦的虎丘六叶黄氏,朱熹、王安石、文天祥、翁正春、曹学铨等,为族谱作序。

4、最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入闽始祖,是宁德霍童石桥黄氏始祖黄鞠。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利用水利资源实现灌溉、加工农副产品、防洪防旱防涝防火、日常洗涤用水循环等。黄鞠灌溉工程已经正式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5、当今华人黄氏最枝繁叶茂的第一大家族,是邵武峭山公黄氏,已经拥有千万人口之众且人才辈出。

福建主要的各支黄氏,当今在全球的总人口数:

1)、邵武峭山公黄氏,1000万人以上。

2)、黄岸的莆田黄氏500万人以上。

3)、黄守恭的紫云黄氏430万人以上。

4)、黄敦的虎丘六叶黄氏200人万以上。

5)、黄膺的六大房黄氏200万人以上。

6)、黄鞠的石桥黄氏20万人以上。

7)、泉州的燕山黄氏10万人以上。

8)、黄鼎的浦城黄氏5万人以上。

以上合计,2365万人以上。

当今全球黄姓人口6000多万(在中国国内为3200多万),本文统计的以福建黄氏为祖先的全球黄氏人口为2365万,占全球黄氏人口的40%左右。

也就是说,福建,在中华黄氏大迁徙中,是一个国家级中转站,在当今全球6000万黄氏人口中,有40%的人,都与福建黄氏有血缘关系。

福建黄氏,对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递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刘佑平:黄氏入闽考略

2、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编:福建黄氏世谱丛书

3、文中涉及的各支黄氏的部分族谱(略)

4、文中涉及的各朝代的部分史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