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作者:孔府子老書網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黃氏族譜

作者簡介:黃銘光,祖籍福建永定,邵武峭山公黃氏後裔,生于1964年11月,1989年基礎數學碩士研究所學生畢業,現為私企公司董事長,福州大學經管學院兼職教授。

備注:本文隻作為黃氏曆史的科普知識介紹,不作為學術研究,涉及到的曆史事件,沒有定論的,不做評判,隻是列出各家看法。明顯有互相沖突之處的文獻,隻指出沖突之處,不做結論。

前面兩篇文章:

中華黃氏史(一) 黃氏的起源

中華黃氏史(二) 黃氏的興衰與遷徙

分别介紹了中華黃氏的起源,及中華黃氏曆經的興衰、遷徙。

本文,将介紹福建黃氏的起源及福建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當今全球6000萬黃氏人口中,有40%的人,都與福建黃氏有血緣關系。

之前的兩篇文章介紹過,金華黃氏與邵武黃氏,是當今黃氏宗族中最枝繁葉茂的兩大分枝,這兩大分枝的形成過程,都各自分别有一個中轉站:金華黃氏是從湖北江夏,經過安徽新安中轉到浙江金華,邵武黃氏是從湖北江夏,經過河南固始中轉到福建邵武。

這兩個中轉站,雖然造就形成了當今最偉大的兩大黃氏分枝,但也不過是地方級别的中轉站而已。

相比于其他許多省份,黃氏進入福建比較晚(實際上所有姓氏進入福建都比進入其他許多省份晚),在當今國内各省的黃氏人口數量與占本省總人口的比率,也不最靠前,但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福建是全國最大的一個國家級中轉站。

是以,研究福建黃氏的起源與遷徙,對黃氏宗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

福建黃氏,從河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遷入,特别是河南固始,是福建黃氏的主要來源地,之後再從福建這個國家級中轉站,轉遷到台灣、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等省及南洋,再遍布全世界。

那麼,黃氏是什麼時候開始遷入福建,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從福建這個國家級中轉站,轉遷去其他省市及國外的呢?

這要從漢武帝時期對閩越國的統治方式說起。

一、漢武帝時期的閩越國

漢武帝,雄才偉略的一代帝王,當今中國的主體疆域架構就是從漢武帝開始基本确立的。當今中國94%的人口被稱為“漢人”,中國主體民族被稱為“漢族”,都是緣起于這位偉大的漢武帝。

然而,這位偉人在面對當時的閩越國時,卻顯得有點無奈……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閩越國,包括今福建全境、浙江南部、江西東部、廣東東北部等範圍,首都設于冶,故稱冶都,也就是今天的福州。

《資治通鑒》對當時閩越國的描述是:連像樣的城池都沒有,人迹稀少,虎豹豺狼衆多,還是蛇類王國。

秦朝時,曾大軍壓境,征服了當地土著,秦始皇在今福州晉安區新店鎮設定閩中郡,負責管理整個閩越國。

秦始皇病逝沙丘,天下群雄争霸,閩越國的首領無諸率衆北上,協助劉邦建立漢朝,被漢高祖劉邦重新立為閩越國國王,今福州的華林寺和華林巷都是當時閩越國都城冶城的舊址。

但此時的閩越國更像是漢朝的附屬國,漢朝朝廷還未對此地實施有效統治。

無諸死後,閩越國内讧不斷,朝廷為了削弱閩越國實力,把今廣東的潮梅汕地區從閩越國劃給南海國(西漢早期夾在閩越國與南越國之間的一個小附屬國)。

據《資治通鑒》記載,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的公元前135年,第三代閩越王郢,對南越國用兵,漢武帝在勸說無果後兵發閩越。

就在漢武帝陳兵武夷山脈時,郢被其弟馀善所殺,馀善表現得非常臣服,漢武帝大悅,但漢武帝将閩越國一分為二,建立越繇國和東越國,立無諸另外一個孫子繇君醜為越繇國王,馀善(也是無諸的孫子)為東越國王,之後漢武帝退兵。

心有怨憤的馀善,廢了漢武帝立的繇君醜,自立為閩越國王,并在公元前111年稱帝,正式反叛漢朝,還多次對漢軍進行伏擊。

漢武帝終于很生氣,于公元前110年,兵分四路,分别從海上、武夷山脈等地,進軍馀善的首都——冶都(今福州)!很快就将馀善的部隊絞殺,馀善身死!

雖然漢軍占領了冶都,但閩地山多險阻,行路艱難,是當時中原人眼中的“化外之地,不牧之民”,治理難度遠在西南夷之上。

據《資治通鑒》記載,漢武帝思慮再三後,把當時的閩越國人,全部遷往了今天的長江、淮河一帶,除個别逃往深山老林的人員外,整個閩越國就幾乎成了無人區。最終整個閩越國留下來的人口不滿萬戶,漢武帝将整個閩越國改名為東冶縣,當時,今福建全省僅有此一個縣,隸屬于會稽郡管轄。

當時的會稽郡管轄範圍,大緻相當于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大部,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 。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城區,隸屬于揚州刺史部。

今天各個姓氏的福建人,包括黃氏,大多是從東漢末年開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的中華人口大遷徙中,陸續遷進來的,到唐末、五代十國達到了遷徙的高峰,而真正福建土著人的後裔很少,因為真正的福建土著人,在西漢的時候就被漢武帝遷到中原的長江、淮河一帶去了。

二、早期的黃氏入閩

漢武帝遷徙閩地居民到中原去的做法,使閩地官方史籍出現了300餘年的斷檔(兩漢享國詐合計407年),直到三國時期東吳孫權重新經營福建設立建安郡,官方史籍才開始再次出現閩地曆史。

是以,目前福建各個姓氏的始祖,是什麼時候開始遷入福建的,各個姓氏都隻能從留存下來的非官方文獻、墓志銘、族譜等記載中,去作探尋。

可以肯定的是,福建各個姓氏的始祖,最多是在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為避戰禍而入閩的,不太可能在此之前,這是因為前面分析的,漢武帝時期對福建的統治政策造成的現象。

有關黃氏最早入閩的非官方記載,有3個版本:

1、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河南固始人黃道隆,任東郡會稽市令,見世亂不已,棄官避亂入閩。

2、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河南固始人黃道隆,任東郡會稽市令,見世亂不已,棄官避亂入閩。

3、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河南固始人黃隍,任東郡會稽縣令,避亂入閩。

以上資訊,來自福建惠安的《錦田黃氏大宗族譜》、《錦田黃氏族譜》、福建同安《文水派世系譜》、福建建瓯《大樂黃氏族譜》及部分莆田黃氏族譜中。

第1跟第2,都指河南固始人黃道隆,為避亂而放棄東郡的會稽市令職務入閩。隻是記載的時間不同。

而第3,名字變成了黃隍,職務變成了會稽縣令。但入閩時間與第2黃道隆相同。

第一步,先分析入閩時間。

公元144年,是東漢第七位皇帝漢順帝劉保在世的最後一年。

劉保是漢安帝之子。漢安帝死後,閻皇後無子,便先廢了安帝的獨子濟陰王劉保,然後找個幼兒,非漢安帝所生的其他劉氏之後劉懿為皇帝,自己垂簾聽政,但劉懿隻做了7個月的皇帝就死了,這時宦官曹騰、孫程等19人便發動宮廷政變,趕走閻太後,将時年11歲的劉保擁立為帝,之後19位宦官也全部被封侯。

由于漢順帝劉保的皇位是靠宦官得來的,是以朝政大權就落入宦官手裡,順帝本人也溫和軟弱。後來宦官又與外戚梁氏勾結,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專權。

建康元年,即公元144年,漢順帝死,享年30歲,在位19年。

從這段曆史可以看出,公元144年,東漢王朝發生了宦官與外戚勾結幹政的亂象,但并未開始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也就是并未發生大規模的戰亂。

是以,族譜寫黃道隆是因為避亂而入閩,這個“亂”,如果是指避政局混亂,就說得通,但如果是指避戰亂,就說不通。

寫144年黃道隆入閩的職務,是會稽市令,這個“市”,是指“市場”,而不是當今縣市的“市”,也就是當時會稽郡下屬的某個市場的最高長官,并非大官,是以,雖然144年是漢朝宦官與外戚勾結,當權亂政之年,但對一個隻是“市令”職務的人,不可能影響到他要棄官入閩的地步。

同時,江夏黃氏的始祖黃香,生活年代是公元68年—122年,一直到黃香曾孫黃琬,因為跟王允合謀計殺董卓,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殺之後,黃香一族的人,才開始逃出江夏,才有後裔逃亡河南固始。而黃琬被殺,發生在公元193年。

這樣,如果黃道隆是黃香江夏黃氏後裔,那他不可能在144年之前,就從固始到了會稽當市令,并在144年入閩。

這樣,上述第1可以排除掉。

而第2跟第3,指入閩時間為漢獻帝建安年間,即194-220年之間的某一年,這段時間正是董卓被殺之後經過各路群雄争霸,已經形成了北魏、西蜀、東吳三國雛形的年代,黃道隆為避戰亂而入閩,完全說得通。

同時,跟黃琬193年被殺,黃香一族後裔從江夏逃散的時間,也完全吻合。

第二步,再分析東漢的郡、縣設定

東漢第一個皇帝劉秀,把原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劃出,新置吳郡。餘下的浙江、福建諸縣,仍然叫會稽郡,郡治所,移至今浙江省紹興城區,領十五縣,福建有兩個縣:東冶、候官,比西漢漢武帝時期多了一個縣。

到了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的時候,東吳的孫策在原來冶縣地盤設立了建安(今建瓯)、漢興(今浦城)、南平(今南平)三縣,接着占領了侯官(今福州)。

建安十年(205年),繼承兄位的孫權,又分拆江西上饒的部分地區,加上建安之桐鄉地區,設立建平縣(今建陽)。

這樣,西漢漢武帝設定的東冶(今福建),到了東漢末年東吳孫權的時期,就設立了五個縣(建安、漢興、南平、建平、侯官),隸屬于會稽郡。

漢朝的東郡,範圍包括今河南省東北部、山東省西部,轄當時的十五個縣。

郡治所,在河南濮陽縣城西南。

隸屬于兖州刺史部。

從以上郡、縣分析可以看出,東漢末年的東郡,是指河南、山東部分地區,不含浙江、福建。同時,會稽是含浙江、福建的郡,而不是縣。

是以,第2與第3指黃道隆、黃隍來自東郡,是錯誤的。第3指黃隍為會稽縣令也是錯誤的因為會稽是比縣更大的郡,而不是縣,隻有郡守而沒有縣令一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個進入福建的黃氏族人,叫黃道隆,也被稱為黃隍,是在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年間的194-220年中的某一年,從今浙江紹興,放棄了一個市場的最高行政長官職務,為了逼戰亂而入閩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族譜外,今天的福建《惠安縣·人口演變》也有記載:“黃氏祖黃道隆,河南光州固始人,于東漢末年自浙江會稽令任上棄官入閩,居惠安南部的靈秀山麓。其後裔遍布于縣内及晉江南安等地。”

這個縣志說的“會稽令”是指“會稽市令”,不是“會稽縣令”。

上述幾家族譜共同記載,黃道隆初居仙遊大、小尖山之間(即今之平朋山,俗稱雙陽山),後改遷桐城(今泉州市區)西郊,名曰黃田(即今天的錦田)。

後來中原稍定,黃道隆又回歸固始居住,并在固始去世。

福建惠安《錦田黃氏族譜》中,将黃道隆寫作黃隍,并奉之為開基始祖。

由此可知,第一位入閩的黃氏族人,是黃道隆,他于公元194-220年間入閩,但最後又回到故鄉固始居住并在固始終老。目前有少數福建黃氏族譜,以黃道隆或者黃道隆的父親為其這一支黃氏的福建始祖。

另外,據福建《惠安縣志·寓賢傳》記載,“黃興,吳孫權将也,與妻曹氏棄官入閩,居邑南之鳳山” 。按此了解,黃興應該是在黃道隆之後不久入閩的。但目前沒有發現以三國時期入閩的黃興為始祖的福建黃氏族譜。

因為東漢末年與三國期間的戰亂,已經開始有許多外省籍人入閩定居以避戰禍,隻是官方與非官方的記述都極少,目前黃氏最早入閩資訊,隻有以上兩位。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泉州的古代遺址之一

三、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黃氏入閩

三國歸晉後天下太平的日子沒過多久,就相繼爆發了“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中原大地又是一片腥風血雨,中原百姓四散奔逃。這個時期是中原黃氏,特别是固始黃姓遷入福建的第一個高潮。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乾隆版《福建通志》稱:“永嘉二年,中州闆蕩,衣冠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懷居,無複北向“。

而《閩小記》更稱:“五胡亂華,衣冠仕族黃、林、陳、鄭四姓率先入閩”。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東晉與五胡十六國

據記載,這個時期有如下數支黃氏入閩:

1、河南固始人黃允入閩

據清光緒《閩縣鄉土志·版籍略三》記載:“固始人黃允随晉室南渡,輾轉入閩,居侯官(今福州),後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

據《黃文肅公世家譜》記載,黃允是黃琬的第五世孫,該譜在黃允下特别标注“東晉八姓入閩之一”。

有一些黃氏族譜,把黃允跟下面要說到的黃元方也叫黃彥豐的人,當做是同一個人,是否屬實作已無從考證。

本人前一篇文章:中華黃氏史(二),黃氏的興衰與遷徙,也把黃允等同于黃元方,實則無從考證。

如果黃允并非下述中的黃元方,而是另有其人,清光緒《閩縣鄉土志·版籍略三》也記載其後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但從目前福建黃氏各派記載的後裔情況看,黃允後裔目前并不繁盛。

2、黃知運、黃元方父子自河南固始入閩

黃知運、黃元方,是晉安黃氏、莆田黃氏的開基始祖,也是泉州紫雲黃氏的祖先。

黃知運,在西晉末年任永嘉(今溫州市)太守,其子黃元方(也叫黃彥豐),在西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任晉安(今福州市)太守,但也有族譜記載,是在西晉滅亡後的東晉司馬睿的建武元年即317年,到東晉成帝司馬衍的327年之間入閩,被授為晉安太守的。

為避固始老家戰亂,黃知運也随子入閩,蔔居侯官(當時晉安是郡,候官是縣)烏石山。

史稱黃元方任晉安太守期間,在福州建萬卷書樓,曰“黃樓”,其居巷曰“黃巷”(今福州市國家五星級旅遊景區,三坊七巷中的黃巷)。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今五星級旅遊景區福州三坊七巷之黃巷

該派族譜記載,黃知運為黃琬第五世孫。但也有族譜說,黃知運為東漢末年入閩後,又傳回河南固始老家的黃氏入閩第一人黃道隆的後裔,現已無從考證了。

除了留在福州的後裔外,這支黃氏,繁衍到隋末唐初,又分出兩大支:(1)、一支由黃元方第十一世孫黃崖,于隋末自侯官遷南安,蔔居縣治豐州東南郊15華裡西洞州(今屬泉州鯉城區),生黃守恭、黃守美。

《泉州府志·卷61·唐·樂善》:“黃守恭,唐·光州固始人,移居泉州,樂善好施,人稱長者”。

黃守恭(629—712年)字國材,曆太宗、高宗、中宗、武則天、睿宗等朝,是泉州“紫雲黃氏”的開基祖。

今天泉州的開元寺,就是黃守恭在唐朝中早期的垂拱二年(武則天稱帝之後的第三年)捐建的。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泉州開元寺

黃守恭生有五子:黃經、黃紀、黃綱、黃綸。另有一妾生庶子即五子黃緯。

黃守恭獻園建寺後,家産殆盡。匡護大師偈曰:“佛家香火年年在,黃氏子孫代代興”。

他聽從匡護大師的勸告,遣一至四嫡子異地開發,重振家業,繁衍族裔。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長子黃經遷居南安縣北的蘆溪(今屬南安市羅東鎮);次子黃紀遷居惠安縣東的黃田(五代時更名錦田,今惠安縣張坂鎮後邊村);三子黃綱遷居南安縣西的葛磐(今安溪縣鳳城);四子黃綸遷居南安縣南的金柄(今廈門同安區新墟鎮)。

其妾不滿,帶着懷孕的第五子黃緯到漳浦南诏(今诏安縣高坑)落戶(但本支系在今诏安未找到确定的嫡系裔孫,紫雲黃氏今認為,漳州漳浦曆史名人黃道周,就是他們五安黃氏诏安這一支的後裔,從诏安遷徙到今漳浦。但邵武峭山公黃氏,黃峭山九子化公的後裔,認為漳浦黃道周屬于他們這支黃氏的後裔,待考證),是以,紫雲黃氏也被稱為“五安黃氏”。

曆經1300餘年後,除了福建,紫雲後裔還分布在浙江、江西、廣東、台灣等省及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并僑居海外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地,其後代已52世,430萬人,其中台灣有90萬人。

據不完全統計,紫雲黃氏中,登進士259名,文狀元3名,武狀元2名,榜眼2名,探花3名,他們共奉黃守恭為江夏紫雲派始祖,“紫雲”為堂号。

(2)、另一支是由黃元方的另外一個第十一世孫,桂州刺史黃岸遷居莆田,形成了著名的莆田黃氏。

黃岸(674~756年,也有族譜說是703~785年,但後一個時間段,跟泉州紫雲黃氏遷泉州始祖黃崖生活年代差太遠,而族譜記載,黃崖、黃岸都是黃元方第十一世孫,雖然兩者應為堂兄弟關系,黃崖為兄黃岸為弟,但既然都是第十一世孫,生活年代不應該離得太遠,是以黃岸出生于674年即唐高宗上元元年的記載似乎更合常理),逝後封開國公,賜金紫光祿大夫、谥忠義。合葬延福寺後靈源山,被列為“莆田市涵江區文物保護機關”。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據《莆陽溪黃氏譜》等記載,黃岸擔任桂州刺史,後辭官歸閩,乘船從南越海道回候官,經過莆田涵江的延福山時,為避風浪而登陸,見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宜人,于是決定定居在此,并把福州烏石山住地“黃巷”作為這裡的地名。黃岸從此成為“莆陽黃氏”、“興化黃氏”的入莆始祖(莆田市古時稱興化地區,别名莆陽)。

莆田黃氏繁衍到唐末,因産生了著名學者黃璞、黃滔、黃蟾,而成為福建黃氏宗支中,最早繁榮發達的一支。

黃璞(837-920年)是唐末的大學問家、文學家,他寫出福建曆史上最早的一部學術著作:《閩川名士傳》,是福建文化的重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他生了八個兒子,其中有四個兒子與自己同朝為館職(唐、宋期間,在昭文館(唐時又稱弘文館)、史館、集賢院等處擔任修撰、編校等工作的官職的統稱),因而有“一門五學士”的美譽。他的第五子黃仁澤(865—945年)還是中華黃姓曆史上的第一個武狀元,當時黃仁澤已經遷居侯官白林(今福州倉山區下林村)。

黃滔(公元840-911年) ,唐乾甯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唐末因宦官亂政,棄職回鄉。公元885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從河南固始入閩占據福建後,黃滔便成為東南儒士首領,後升任監察禦史。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曾彙集了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禦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內建》。後世立的黃韬祠,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泉州晉江東石,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檗谷黃氏”宗祠,為東石鎮檗谷、永康、玉湖三村黃氏共建,是以“檗谷黃氏”也被稱為“三鄉黃”,宗族盛大,聞名遐迩。

“檗谷黃氏”認為,自己與同處泉州的“紫雲黃氏”源本同而派系分。即都是西晉末年入閩的晉安太守黃元方之後裔,到了第十一世孫黃崖到了泉州,其子黃守恭開創了“紫雲黃氏”,而另一個十一世孫黃岸到了莆田,開創了“莆田黃氏”。而“檗谷黃氏”為黃岸後裔遷入晉江後,由黃龍在南宋年間創立。

但“檗谷黃氏”在明朝永樂年間編的族譜《族譜世系圖序》雲:“唐末有諱岸者,先光州固始人也, 避地居閩。其後有諱泰者,仕南(原文如此,應為“出任南唐”的意思)為宰相”。後辭官隐于泉州,其子孫散在福、興、晉、惠。

此族譜,把黃岸當做是唐末才從河南固始入閩的人,黃岸後裔黃泰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宰相,後辭官隐居于泉州。

這跟莆田黃氏族譜,黃岸是黃元方第十一世孫,于唐朝早期入莆田開創“莆田黃氏”想沖突。如果是另有名字相同的另外一個黃岸,那就不應該稱,跟“紫雲黃氏”源本同而派系分。這裡的沖突原因現已無從考證,但一般認為晉江“檗谷黃氏”為莆田黃氏始祖黃岸後裔。

在南宋首位皇帝趙構的紹興年間,“檗谷黃氏”有黃琮、黃瑀中進士。黃琮為晉江令,黃瑀為永春令,黃瑀生子黃龍,中進士,為龍溪令,後免官,從母歸于仁和檗谷,自号為檗谷逸叟。是以,黃龍被尊為“檗谷黃氏”的開基始祖。

黃龍後裔再分支玉湖村、永康村,加上留守檗谷村的人,最終形成共奉黃龍為始祖的檗、湖、永“三鄉黃”格局。

“檗谷黃氏”先後多人登科第,入仕為官者衆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最後兩年入閣為相的黃景昉。

清代檗谷黃氏移居台灣的族人就有3000人之多,相對集中于台中彰化、鹿港一帶。現今台灣鹿港黃氏為當地三大姓之一。

莆田黃氏遷入泉州的後裔,不僅僅隻有檗谷黃氏這一支,實際上有十幾支之多。

黃岸的莆田黃氏,其後裔十分顯赫。

登狀元者有10位,其中文狀元7位,武狀元3位(唐代黃仁澤為全國黃氏第一位武狀元),榜眼3位(其中南宋的黃洽也被閩清黃墩的虎丘六葉黃氏稱為他們的後裔,待考),探花3位。

為宰相者有10位之多,另外,為尚書者有7位 。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中華黃氏第一個武狀元,黃仁澤

莆田黃氏後裔除了在福建,還分布在台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省及東南亞、歐美等國家,現擁有500多萬之衆。

僅僅從入閩始祖居住在今福州三坊七巷合計十條巷子之一當中的“黃巷”,衍生出來的泉州黃氏,繁衍發展非常快,到唐代中期,就已成為當時全國黃氏的集中居住地之一,是以唐代黃氏幾大郡望中,福建就有兩個,除了兩晉時期就出現的“晉安郡”(今福州)外,到唐朝加上了“泉州郡”。

福州三坊七巷,十條巷子中的每一條,都有類似“黃巷”這樣的曆史傳承故事。是以,福州三坊七巷,蘊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韻,今天它僅僅憑着文化傳承而不是山水風光,就能成為國家五星級旅遊景區,不是偶然的。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國家五星級旅遊景區福州三坊七巷

3、黃裳自河南固始入閩

據江西吉水鹳薮譜、廣東寶安譜、潮州譜、廣西黃氏族譜等記載,黃裳,是遷入河南固始始祖黃侃(黃琬之子)的第七代孫。其父黃必福得到東晉元帝賞識,被任命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後屢建戰功,死後封為平遠侯。黃裳為黃必福長子,為避戰亂,于東晉初年入閩,率領家族遷入福建邵武和平鹳薮黃家林(今邵武市和平鎮坎頭林黃家林),以上各族譜,都把黃裳當做是生活在唐末與五代十國時期,育有21子,遣散18子另尋他鄉為故鄉的,現今擁有千萬人口之衆的黃氏第一大家族,邵武峭山公黃氏始祖黃峭(或稱黃峭山)的入閩始祖。

但此說主要記載在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的族譜中,與目前邵武黃氏黃峭公後裔聯誼會認可的峭山公世系有異,不被目前的峭山公後裔普遍認可。

如果黃裳不是邵武峭山公黃氏的入閩始祖,那麼許多黃氏族譜記載的,這支東晉初年入閩的黃氏,在當今福建就沒有嫡系後裔的記載了,是其後裔後來全部遷出福建了,還是這些族譜的記載有誤,已不得而知。

4、三國黃權後裔黃志自江西信州(今上饒)入閩

據江西臨川《樟峰黃氏宗譜》、四川武隆黃氏族譜、台灣黃氏宗譜等記載,東漢末年黃權,在父黃琬與王允一起被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所殺之後,遷巴西(今四川阆中),黃權孫黃廣,東晉時官至蘇州總兵大元帥,為避戰亂,黃廣舉家遷徙到江西信州(今上饒)。

黃廣的兒子黃珣瑯(或稱珣),在信州任官,台灣有些黃氏族譜,以黃珣瑯為信州開基始祖。

珣生侃,侃生湘,湘生二子,長子堯,遷到金陵(今南京),次子舜(或稱擴)生二子,次子迪(或稱豫)官任江夏太守,生三子:恕、志、忠。黃志遷福建邵武開基。

在《中國文化百科全書·氏族篇》中,引述的台灣黃氏大宗譜,也有相似的記載:台灣黃氏大宗譜,以陸終長子昆吾之子高,為一世始祖,第六十八世黃珣遷居江西信州,第七十三世黃志由信州遷福建邵武,再于明、清分遷到台灣。台灣黃氏大宗譜的這個記載,與樟峰譜、武隆譜相同。

雖然族譜等文獻,并未發現黃志是什麼時候入閩的,但這可以推算出來。

黃志為三國黃權第八世後裔,按照古代人平均代差25歲粗略算,從三國黃權到黃志,黃權算第一世的話,黃志是第八世,那麼經曆的時間就是25×7=175年。史籍記載三國黃權出生日期不詳,去世日期為240年,劉備是211年入川,這個時候黃權已經被益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曾勸谏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為偏将軍。黃權父黃琬,生于141年,在192年51歲時跟王允一起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殺,按照這些資訊,黃權大緻出生于170年左右,劉備211年入川取益州時,黃權211-170=41歲,黃權240年去世,享年240-170=70歲左右。

如此,黃志大緻出生于170+175=345年,入閩時按35歲左右算,那麼黃志入閩時間,大緻為345+35=380年。而公元380年是東晉太元五年,中國長江以北,是前秦,長江以南,是東晉。

是以,黃志大緻是東晉380年前後入閩的。

據《邵武禾坪黃氏大成宗譜》記載,南宋榜眼黃恰(官至宰相),于南宋淳熙甲辰十一年(1184年)作《黃氏族譜原序叙》;南宋進士黃震(官至國史館檢閱),于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作《黃氏族譜序》,這兩位時隔82年的南宋黃氏官員,均在其上述序中指出,現今華人世界最大的黃氏家族,邵武峭山公黃氏,峭山公(黃峭)為黃志後裔,并記載黃峭生于北宋,在宋祥符戊申元年(1008年)中三甲第九名進士,江夏太守,遷刑部尚書仆射、平章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逝後,于元豐五年(1082年)追贈少保。

南宋黃恰、黃震兩位官員,給邵武峭山公黃氏族譜所做的序中,有下列明顯錯誤:

1)、描述峭山公身居高位,黃震所做序甚至說,峭山公功高可與魏徵、裴度媲美,那為什麼有如此高的曆史地位之人,其姓名未見任何史傳?

2)、目前,有許多文獻資料表明,邵武峭山公(黃峭或稱黃峭山)出生于唐末871年,卒與五代十國期間的953年,與南宋兩位黃氏官員描述,峭山公生活于北宋時期,不符。

3)、兩位南宋黃氏官員在各自序中,對黃志入閩前的世系描述,與信州黃氏有關族譜,有沖突之處。

比如:南宋兩位黃氏官員描述黃珣(或稱黃珣郎)為三國黃權的孫子(第三世),黃廣(東晉時入信州始祖)為黃權第六世孫(黃廣是黃珣郎的曾孫),黃志為黃權第八世孫,按照這個世系,黃珣為黃廣曾祖父,并未入信州。

而信州黃氏有關族譜,卻描述黃廣(東晉時入信州始祖)為三國黃權的孫子,黃珣(或稱黃珣瑯)是黃廣的兒子,按照這個世系,黃珣已經在信州。

台灣黃氏大宗譜将黃珣做為他們的信州始祖,說明黃珣必須入信州才對。是以,南宋兩位黃氏官員,對黃志入閩前世系的記述,也是錯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黃恰雖然是南宋時期福建候官(今福州)人,但莆田黃岸的莆陽黃氏,及閩清黃墩的虎丘六葉黃氏,族譜中都把黃恰當做自己這一支的後裔,而黃震是南宋時期浙江慈溪人,為金華黃氏後裔,說明兩人都不是邵武峭山公黃氏後裔,是以他們本人未必熟悉邵武峭山公黃氏的世系。

目前可核實的文獻表明,峭山公并非北宋人,沒中過北宋進士,沒有在北宋當過宰相這麼大的官,當然也沒有逝後被追贈少保。

是以,南宋黃恰、黃震兩位黃氏官員,時隔82年分别在當時有關黃氏族譜中,記述黃峭為黃志後裔的論斷,并不被後人接受。

事實上,與當時黃震同朝為官的江夏太康知縣周士樞,對黃洽、黃震的觀點,持有不同見解。在黃震發表序後的第六年,即南宋鹹淳七年(1271),周士樞發表《禾坪黃氏重修大成宗譜源流序》,明确提出黃峭是生活在唐末與五代十國時期的人,不是黃志後裔,否定了黃洽、黃震之說。

周知縣發表這篇序之後,峭山公後裔,在各朝續修的族譜,多遵循周知縣之說。

現今,峭山公後裔通過查行錄、族譜、墓志銘、有關碑碣等文獻資料,證明周知縣論斷黃峭生活于唐末與五代十國時期,并不是黃志後裔,是準确的。

現在證明了邵武黃峭這支黃氏不是黃志後裔了,但按照台灣黃氏大宗譜說法,黃志這支黃氏,在明、清時期都有祖先在邵武,從邵武遷徙台灣,可是今日的福建,黃志這支黃氏怎麼突然沒聲沒息了呢?現已不得而知。

四、隋唐五代十國時期的黃氏入閩

這段時期,是黃氏入閩的高潮,大部分是來自河南固始的黃氏入閩。

1、隋朝末年黃鞠自河南固始入閩

在福建的發展曆史上,黃鞠是值得特别紀念的人物。

據甯德《下洋坪黃氏宗譜》、《黃大厝黃氏宗譜》、《石橋黃氏宗譜》等記載,該黃氏開基始祖黃鞠,是固始黃氏之一黃初的後裔。

黃初在東漢靈帝時期任禦史,因宦官勾結外戚專權,棄官隐居固始。下傳二十餘代後到了隋朝,有裔孫叫黃隆,又名黃高,号硝山,隋文帝時官居内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

隋炀帝繼位後,殘害忠良。黃隆忠言進谏,多次觸犯炀帝。

黃隆娶七妻,生二十一子(黃隆,号黃硝山,名字與生子數、遣子詩等事迹,與邵武禾坪峭山公黃氏始祖黃峭山非常相似,可能有互相影響附會之處,具體情況待考),其中第十子叫黃鞠,官任谏議大夫,也以直言敢谏著稱。黃隆、黃鞠父子以谏犯忌,隋炀帝将黃隆下獄。黃隆為了保全家族,就在獄中與黃鞠商量,自己為國盡忠,二十一個兒子們則“逃避他疆,擇地立業”。

不久,黃隆被炀帝殺害,他的21個兒子則紛紛逃到全國各地避難。

隋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黃鞠遵父命,攜家眷自河南光州固始遷入閩中,先居甯德七都蒲源,後遇先期就已經入閩,已蔔居霍童石橋的親戚朱福。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黃鞠喜愛霍童土地廣袤,是理想中的桃源,可大興水利,廣辟良田,遂與朱福商談“讓地”。

從此,黃鞠開基石橋,帶領兒孫開鑿出二條隧道水利工程,開墾出千畝良田,同時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産技藝植入霍童,使霍童千百年來第一次得以繁榮、昌盛,霍童人稱黃鞠公為“鑿龍腰、開霍地”的“開山黃公”,“土主神靈”。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甯德霍桐石橋

黃鞠的功績在“志”和“史”上多有記載,今《水利志》中還提到,他是中國開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其中的“龍腰水渠”、“蝙蝠隧洞”被列入福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在第23屆國際灌排大會上,福建的黃鞠灌溉工程已經正式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作為福建省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黃鞠灌溉工程已有1400多年的引水灌溉曆史,不僅形成了深厚的水文化積澱,也因為風景優美而具有一定景觀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

其墓地在1980年被當時的甯德縣,列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

黃鞠入閩後,黃隆第八子黃推、第十八子黃堯、第二十子黃威等後裔,也分别遷入甯德柘榮前山、霞浦後坑與馬洋、壽甯芹洋廣地等處。

黃鞠後裔繁衍昌盛,形成為今天福建甯德的石橋黃氏,後裔除了在福建,還分布在浙江、雲南、湖北、四川、北京、上海、台灣、香港等地,及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國家。有300多個宗支,20餘萬人。

2、聖王部将黃氏派系

唐總章二年(669年),在泉州到潮州一帶,爆發了大規模持久的“蠻獠嘯亂”,唐高宗李治命歸德将軍陳政率府兵58姓将士,兩次共約9000人入閩平定“蠻獠嘯亂”。陳政病逝後,陳元光承襲父職,最終平息蠻獠,建立了漳州,首任漳州刺史。

随之入閩的中原光州 58姓将士,其中就有軍謀祭酒黃世紀等黃氏族人。

這支黃氏,被稱為“聖王部将黃氏派系”。

始祖黃世紀原為高宗皇帝禮部侍郎兼祭酒,因不執行武則天稱帝後“命改廟制”而被貶,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入閩加入陳政、陳元光父子軍營。于今廈門專司監造海上戰船和兼管浯州(今金門)牧馬事。

黃世紀生有3子,後代子孫遍布閩南、台灣、粵東等地。

這些跟随陳政、陳元光父子入漳州的黃氏,後裔繁衍情況文獻記載較少。

3、金門黃氏

唐貞元十九年(803年),陳淵率十二姓群眾到達金門屯住牧馬,任浯洲(今金門)牧馬監。其中就有黃姓,後繁衍成今天的金門黃氏之一。

但第2中也說,被貶後加入陳政、陳元光父子軍營的黃世紀,就是當時金門的牧馬事(監),黃世紀為金門黃氏始祖之一,孰是孰非,現已無從考證。

4、唐代黃鼎自河南固始入閩

在福建黃氏中,浦城黃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支。這支黃氏,其悠久的曆史,世代輩出的人才,繁衍茂盛的後裔,都可與其他黃氏支系媲美,被稱為閩中旺族。

據浦城黃氏族譜記載,該支黃氏為江夏黃氏始祖黃香之後,東漢末年黃琬被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所殺,黃香一族四散奔逃時,其祖先逃到四川,後裔又遷徙到河南固始。

到唐朝中期唐肅宗時,黃鼎昆弟三人,一人留固始;黃鼎遷徙閩中抵浦城溪東;還有一人複歸于蜀。

黃鼎,唐谏議大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自光州固始舉家入閩,蔔居浦城縣永興鄉永康裡之溪東(今浦城縣仙陽鎮溪東村),成為浦城黃氏的始祖。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浦城黃氏宗祠落成典禮

遷徙的原因,是當時中原發生劉展之亂。

劉展為淮西節度副使,因有才有名而招人妒忌陷害。當時安史之亂後天下大亂,算命謠傳劉展将奪取李唐天下。唐肅宗聽信讒言,準許殺死劉展,劉展被逼反,後來名将田神功領軍擊敗并殺死劉展,但田掠劫稍重,很多百姓避戰亂入閩。

黃鼎的後裔,分為四大房,非常繁榮,唐末、五代十國和宋元時期,都是閩中望族,逐漸形成了浦城黃氏。浦城黃氏很早就以詩書傳家,後裔中有黃元吉、黃旦、黃震(此黃震為北宋年代人,非南宋慈溪人黃震)、黃覺、黃好謙等50多位名見史傳的人物。其族譜,先後有宋朝徽國公朱熹、戶部侍郎章粢、明朝禮部尚書歐陽德、清朝國史館總裁費淳等作序,還有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湯顯祖等曆代名人,為浦城黃氏後裔撰寫傳記、注釋等。

目前,浦城黃氏後裔除福建外,還分布在河南、江西、江蘇、四川、廣東、浙江、台灣等省,及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國家,大約五萬多人。

5、黃文夔自河南固始入閩

這支唐朝中期入漳州的黃氏,以黃文夔在固始的曾祖父黃傑為一世祖。

黃傑,唐天寶年間(742-756年)任樞密使(輔助宰相掌管統軍事務的官員)。傳至四世黃文夔,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任漳州雲霄總管,始遷入閩,住篁坑(今龍海市角美鎮石美東門)。

黃文夔生三子:傳度、傳護、傳保。

傳度為蘇派始祖,傳護為漳派始祖,傳保為潮派始祖,後人稱為“三黃派”。

漳州派後裔,又分居石美壺西、郭坑渡頭、黃卿等地。

6、三國黃權後裔盱江黃氏黃實自盱江(今江西南城縣)入閩

在上一篇文章,中華黃氏史(二)黃氏的興衰與遷徙中,提到黃權的另外一支後裔形成的盱江黃氏,也有兩支遷徙到福建邵武,盱江黃氏黃孟僯後裔黃琬(與東漢末年的祖先黃琬同名)遷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中的一支,黃孟僯另外一支後裔黃實,攜妻及三個兒子黃伯、黃住、黃任一起遷至福建邵武開基,是盱江黃氏入閩的另外一支。

黃孟僯為黃香第十六世孫,黃權後裔,生于唐高宗儀風丙子年(公元676年),為盱江黃氏始祖,其兩支遷入邵武的後裔,黃琬與黃實,都是他的第六世孫。

按照古代人平均代差25歲算,黃孟僯算第一世,那麼就經過了25×5=125年。而黃孟僯出生于676年,那麼他的第六世孫出生于大緻125+676=801年,按照他們35歲中壯年入閩算,那麼黃琬、黃實各自分别入閩的時候,都是大緻為35+801=836年。公元836年,是唐文宗開成元年。

江西南豐1873年修的《西麓雙井黃氏族譜》(現存國家圖書館),有一段世系是:……孟僯—瑤華—翰公—省居—寶公—實公—任公—錫公—峭山…… 。

(備注:江西南豐譜,引自發表在新浪部落格上的“邵武黃氏膺公派與峭山派的關系”一文,作者是重慶黃氏宗親,黃永貴)

其中的:孟僯—瑤華—翰公—省居—寶公—實公,就是從盱江黃氏始祖黃孟僯開始,到他們這支入閩的始祖之一黃實(盱江黃氏有兩支後裔入閩)之間的世系。

這是到目前為止能找到的,證明邵武峭山公黃氏為盱江黃氏後裔的唯一證據。

如果這個族譜世系所述為真,那麼邵武峭山公黃氏的黃峭山,就是盱江黃氏的後裔了。

但在江西南豐1873年修的《西麓雙井黃氏族譜》裡的這個族譜世系,黃孟僯入盱江之前往前的世系(太長,此處未列出)是固始,再往前,并不是到三國黃權,而是到東漢末年黃琬的其他兒子,黃孟僯入盱江前的世系,反而像是目前邵武峭山公黃氏聯誼會認可的峭山公入閩始祖之前的世系,而不是盱江黃氏自己原本的世系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華黃氏史(二)黃氏的興衰與遷徙中,提到黃孟僯為三國黃權後裔,居巴西(今四川阆中),70歲高齡中進士,任西台禦史(國家監察機關負責人),在奉命巡察江南臨汝府途中,病逝于盱江,就近安葬。黃孟僯子孫為了守陵,就落籍盱江,後來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即黃孟僯為三國黃權之後,這支黃氏并未入固始,而是從巴西直接遷徙盱江的。

江西南豐1873年修的《西麓雙井黃氏族譜》裡的這個族譜世系裡,從盱江黃氏始祖黃孟僯開始,到他們這支入閩的始祖之一黃實這一段世系,更像是後人人為地,在目前邵武峭山公黃氏聯誼會認可的本支世系中,硬插入一段盱江黃氏的人進去的。

是以,江西南豐1873年修的《西麓雙井黃氏族譜》裡的這個族譜世系,與盱江黃氏自己原本的世系不符,與邵武峭山公黃氏聯誼會所掌握的世系資訊不符,不被認可。

這樣,盱江黃氏入閩的兩支後裔,目前在福建都沒有生息,不知道是不是在哪個朝代,整個家族又遷出了福建,現已不得而知。

7、唐末黃敦(同兄弟黃膺一起)自河南固始入閩

據南宋淳化三年(992年)張肩孟所做的《虎丘黃氏世譜原序》記載,始祖敦公,自光州固始随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開始時與父親黃霸、弟黃膺(亦有族譜稱黃膺為兄,黃墩為弟,待考證)一起居住在清流縣泰甯鄉梓潭村,父黃霸去世後葬于清流白塔橋。随後黃墩向王審知請求将梅溪場鳳栖山蓋平裡(今福州閩清縣塔莊鎮秀環村)作為其居住地,獲準,庵号曰“積善堂”。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虎丘六葉黃氏宗譜總譜》也稱:公諱敦,字慶舉,号萬年,行五,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生于唐大中甲戌八年(854年)八月初三日子時。光啟元年(885年),偕弟膺公,随忠懿王王審知入閩。卒于後梁乾化辛未元年(911年),享壽五十八歲。

黃墩娶江南陳氏,生六子:宗、禮、凝、孛、啟、餘。

某日淩晨,黃墩登後峰覽景,遇豺狼受驚而世。去世後,有虎負土成阜,曰虎邱(又曰虎葬),後把居住地,又稱為“虎丘鳳栖山”。 本支黃氏,也被稱為“虎丘六葉黃氏”(六個兒子),世稱“六葉傳芳”。

黃墩為虎邱六葉黃氏始祖。

黃墩給子孫留下著名的“虎邱四句詩”:

六葉同開一樣親,莫因小事便相争;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作第兄?

虎丘六葉黃氏曆代英賢輩出。北宋與南宋兩朝,出過雙宰相(其中南宋宰相黃恰,也被黃岸的莆田黃氏認作是他們那一支系的人),一代出過三狀元。

九世黃龜年,南宋時期任禦史,四劾秦桧專權奸佞,其奏章被明成祖朱棣欽定收入《四庫全書》。

據不完全統計,自宋朝始,虎丘六葉黃氏後裔,登狀元、榜眼、探花者九人,登進士者二百四十五人,入相三人,任京官及地方官者四百多人。

近代,虎丘六葉黃氏,也是賢能輩出,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黃乃裳、黃乃模兩兄弟,及永泰的黃建勳了。

黃乃裳(1848~1924),閩清湖頭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赴京會試,參加著名的“公車上書”。光緒二十二年在福州創辦了福建近代第一張報紙《福報》,宣傳維新變法,六次晉谒李鴻章,八次上書皇帝,痛陳興革。變法失敗後,光緒二十五年秋攜眷赴新加坡,任《星報》總編輯,次年(1900)春,在今馬來西亞創辦“新福州開墾公司”,招募鄉人前往墾殖,曆千辛萬苦,終緻成功。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新加坡應孫中山之邀加入同盟會,後回國,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參與組織潮州黃崗起義。後返閩清倡辦教育,任教育會長,在福州設立簡易師範。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黃乃裳紀念堂

辛亥革命期間,為福建光複而奔走,參加上司福州起義。

1920年10月到廣州出任孫中山元帥府高等顧問。

晚年返鄉頤養,著有《绂丞手記》、《绂丞七十自叙》及多部譯著。在今馬來西亞和家鄉閩清六都湖頭,都建有“黃乃裳紀念堂”。

黃乃模(1862-1894),是黃乃裳弟弟,中國近代海軍将領。

清光緒九年(183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畢業後任“緻遠”号巡洋艦副管帶(副艦長)。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同管帶鄧世昌及全艦官兵一起,英勇頑強地對日艦展開浴血作戰,壯烈殉國。

清政府在其衣冠墓立“前望柱”,上刻“清欽賜恤銀祭葬大東溝殉難世襲罔替黃乃模”(大東溝即指中日甲午海戰戰場)。

家鄉人民感念其功績,在閩清縣城台山公園修建“乃模亭”,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周恩來妻子)親筆題寫了亭匾。

黃建勳(1852-1894),福建永福(今福州永泰縣)人,閩清虎丘六葉黃氏後裔。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1876年冬,黃建勳作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批留學生先後赴法國、英國留學,學成回國。

1881年7月,李鴻章聞黃建勳學有專長,便調至北洋,任大沽(今天津)水雷營管帶。1882年3月奉命署理“鎮西”炮艦管帶(艦長),1887年4月,調任“超勇”快船管帶。1889年,海軍衙門成立,黃建勳署理左翼右營參将。

1891年,李鴻章巡閱北洋水師,加黃建勳副将銜。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大海戰,日本海軍以四艘戰艦攻擊北洋水師的“揚威”、“超勇”二艘木制弱艦,黃建勳率“超勇”艦全艦官兵雖誓死作戰,但畢竟是艦齡十餘年的老艦,還是木制的,終究敵不過日本的四艘主力艦,最後“超勇”艦中彈沉沒,黃建勳以身殉國,時年43歲。

黃建勳殉國後,清廷下旨予以優恤,追贈總兵銜,世襲雲騎尉,恩騎尉世襲罔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将黃克誠,也是虎丘六葉黃氏後裔。

本支黃氏主要族譜有:《虎丘六葉黃氏總譜》、《義山黃氏世譜》、《麟峰黃氏族譜》等。朱熹、王安石、文天祥、翁正春、曹學铨等曆史名人先後為其族譜撰寫過譜序。

目前,虎丘六葉黃氏後裔,除福建外,還分布在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江西、雲南、台灣等省,及東南亞、日本、歐美等二十九個國家,人口約二百萬人。

8、唐末黃膺(同兄弟黃敦一起)自河南固始入閩

上一段講解黃敦虎丘六葉黃氏時,說到黃敦是與弟弟黃膺,帶着父親黃霸,随王潮、王審知兄弟在885年一起入閩的。

開始時一起居住在清流縣泰甯鄉梓潭村,父黃霸去世後葬于清流白塔橋。随後黃墩向王審知請求歸隐梅溪場鳳栖山蓋平裡(今福州閩清縣塔莊鎮秀環村)獲準,并成為著名的虎丘六葉黃氏的始祖。

而黃膺此後歸隐在邵武。

據宋紹興五年(1135年)黃膺後裔修的族譜《青山黃氏世家宗傳》、宋紹熙五年(1194年)蔡元定作的《東陽黃氏世家宗譜序》、清道光三年(1823年)黃膺後裔修的族譜《潭溪黃氏重修世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黃膺建瓯後裔修的族譜《江夏環峰黃氏族譜》等記載,黃膺,字世銘,河南固始縣人,唐太宰黃遷之後(目前有學術争議,待考),在唐末與五代十國時,王審知被封閩王,而黃膺與王審知在固始的老家之間離得很近,類似是隔壁村,平時就交往友善,于是帶兄黃敦(黃膺後裔修的這些族譜未提同時帶父黃霸,而黃敦後裔修的族譜,有提同時帶父黃霸),于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随王審知入閩,後蔔居邵武軍武陽故縣仁澤鄉(距今邵武市區東北十五裡)。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850年)(注意:黃膺後裔修的這些族譜,記載的黃膺的出生日期是850年,跟上文第7提到的黃敦後裔修《虎丘六葉黃氏宗譜總譜》所記載的黃敦的出生日期是554年,是沖突的,因為變成黃膺為兄黃敦為弟),卒于後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928年),享壽七十九歲。

黃膺後裔還修有族譜(注意:不是黃敦後裔修的)《黃文肅公世家宗譜》,此譜記載:

黃敦為黃辇之子,生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注意,比在上文第7提到黃敦後裔修的族譜,說黃敦是生于854年,提早了7年,但這樣提早後,年齡大小上,黃敦為兄),卒于梁乾化元年(911年),壽六十五歲(上文第7提到黃敦後裔修的族譜,黃敦壽五十八歲);而黃膺為黃輪之子,字世銘。

黃膺後裔修的這本《黃文肅公世家宗譜》族譜,對比黃敦後裔修的《虎丘六葉黃氏宗譜總譜》,把黃敦的出生日期提早了七年,解決了黃敦為兄出生卻比弟黃膺晚的沖突。但與黃敦後裔修的族譜記載的黃敦的出生日期就不同了。

同時,黃膺後裔修的這本《黃文肅公世家宗譜》族譜裡,黃敦與黃膺變成是堂兄弟,黃敦父黃辇,黃膺父黃輪;而在黃敦後裔修的族譜裡,黃敦與黃膺是親兄弟,父為黃霸。

以上資訊孰是孰非,或者兩者都錯,現已無從考證。

黃膺後裔修的不同族譜,顯示黃膺生子數不同。有的說黃膺生一子,黃茂才;有的說黃膺生二子,黃茂材、黃茂哲;還有的說黃膺生三子,黃茂材、黃茂哲、黃茂名。

後世一般認為黃膺生兩子,黃茂材、黃茂哲。

黃茂材生四子,黃茂哲生二子,六子分居邵武、長樂、古田、浦城等地。被稱為黃膺黃氏六大房。

史籍有記載的黃氏名人中,黃豫、黃崇、黃中、黃履、黃伯思、黃潛善(邵武人,南宋宰相,主和派首領,排斥同是福建人的另一個主戰派宰相同安人李剛,不同于邵武峭山公黃氏的化公後裔黃潛善,化公後裔黃潛善,是甯化人)、黃振龍、黃樸等都是黃膺的後裔。

黃膺各支後裔修的不同族譜上,有些留下了朱熹、真的秀、蔡元定、李光地、張伯行、黃道周、文天祥、莎鎮冰等曆史名賢作的譜序。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黃膺六大房後裔,宋朝開始累計為相者4人,位列三公者8人,登進士者185人。

如今,除了福建,後裔還分布在廣東、廣西、浙江、江蘇、江西、台灣等省及世界各地,總人口約200萬人。

9、邵武峭山公黃氏祖先黃惟淡自河南固始入閩

前文多次提到,現今華人世界最繁榮的兩大黃氏分枝,是金華黃氏與邵武黃氏,而邵武峭山公黃氏,是擁有千萬人口的當今黃氏第一大家族。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福建邵武峭山公黃氏宗祠

但峭山公(黃峭或稱黃峭山)本人,并不是這支黃氏的入閩始祖,這支黃氏的入閩始祖是誰,版本很多,主要有如下幾個:

1)、東晉固始入閩的黃裳,前文已有說明,不再贅述。

2)、東晉信州入閩的黃志,前文已有說明,不再贅述。

3)、大緻在唐朝唐文宗時期入閩的盱江黃氏黃實,前文已有說明,不再贅述。

4)、前文提到,南宋與黃震同朝為官的江夏太康縣令周士樞于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作《禾坪黃氏重修大成宗譜源流序》,此序完全推翻了南宋黃恰、黃震為邵武峭山公黃氏族譜所作序中,寫的不合常理的世系,提出全新的世系,第一次在邵武峭山公黃氏世系資訊中,出現了黃膺,黃惟淡,五經先生等名字。原文是:

“聰公六世孫膺公,字惟淡,号幽谷,唐時,自光州固始入閩,徙居邵武平灑,以五經課子,顯名于世,号曰五經先生。公生二子:長曰政,次曰皓。政公官節度使,徙成都;皓公字太平,官内翰學士,亦二子:曰任、曰福。任公官本郡參府,子三:長錫平、次鑑、幼錬。錫公字禹器,梁太祖朝官,授邵武千戶,欽宗時贈尚書。生五子:長峭山、次義山、三德山、四海山、五岱山。錫公長子峭山公,名嶽,字仁靜,号青岡,後唐莊宗時,官征為工部侍郎。娶三夫人:上官氏七子……,吳夫人七子……,鄭夫人七子。共廿一子,三夫人各留長子,其餘十八支,各居異地,乃由天定”。

從南宋周知縣的這個序中,可以得知:

1)、黃膺,字惟淡,号幽谷,在唐朝時,自河南固始入閩,蔔居邵武平灑鄉。到了邵武後,以“五經”教授孩子博得功名,被稱為“五經先生”。世系傳遞為“膺—皓—任—錫—峭山”。黃峭山為黃膺第五世孫,官至工部侍郎。

2)、因為後世已經确任黃峭山生于唐末871年,按照古代平均代差25歲算,也叫黃惟淡的這個黃膺,至黃峭山大緻經過了25×4=100年。這樣的話,也叫黃惟淡的這個黃膺應該出生于771年左右,在800年左右入閩成為邵武峭山公黃氏的入閩始祖。

前文第7提到,還有一個生于850年的黃膺,與兄黃敦自固始随王審知于885年入閩,這個黃膺定居邵武仁澤鄉。

如果與兄黃敦一起入閩的黃膺後裔修的族譜中,對其祖先黃膺出生日期及入閩時間的記述屬實,那麼前文第7提到的這個黃膺,與周知縣在其序中所述的峭山公黃氏入閩始祖黃膺(也叫黃惟淡,五經先生)就不是同一個人,因為兩個人生活在不同年代。另外,黃峭山生于871年,而與兄黃敦一起入閩的這個黃膺,生于850年,在黃峭山出生時這個黃膺才21歲,而所有已知文獻顯示,峭山公至少是也被稱為黃惟淡的這個黃膺的孫子輩,是以峭山公不可能是與兄黃敦一起入閩的這個黃膺的後裔,因為這個黃膺不可能21歲就做爺爺甚至曾祖父。

除非,與兄黃敦一起入閩的黃膺後裔,修的族譜,及黃敦後裔修的族譜,對黃敦、黃膺兩兄弟的出生日期、入閩日期的記述,都是錯的,實際出生日期及入閩日期更早,這樣的話,兩個黃膺才有可能是同一個人。

南宋之後,邵武峭山公黃氏後裔每次修譜,多以周知縣所作序,做為本支黃氏世系的基礎,随着後人在研究行錄、族譜、墓志銘、有關碑碣等文獻資料時,不斷發現新的證據,族譜世系也在不斷完善。

目前公認可以确定的是,邵武峭山公黃氏的入閩始祖,叫黃惟淡,号五經先生,唐朝從河南固始遷徙邵武平灑鄉,傳至黃錫時,黃錫遷至邵武禾坪鹳薮村黃家林(今邵武市和平鎮坎頭村黃家林)。黃峭山為黃錫子,生于871年,生活在唐末與五代十國時期。

但黃惟淡,是不是就是與兄黃敦一起入閩的黃膺?及黃峭山是黃惟淡的孫子,還是曾孫,還是周知縣序中所述的第五世孫?都還沒有讓人信服的定論。

黃峭(或稱黃峭山)曾任唐末唐莊宗的工部侍郎,後見複唐無望,乃棄官歸隐,回鄉創辦著名的“和平書院”。

二十歲出征沙場,十五年的戎馬生涯,走遍大半個中國,親眼目睹了社會混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烈狀況。四十多年的歸隐生活,讓他徹悟政局動蕩下,為避家族不測之禍,就必須遣散子孫,各尋他鄉為故鄉去外地生存發展。

峭山公娶有三妻,生二十一子。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廣順一年(公元951年),峭山公已經80歲高齡,他拿定遣子主意後,便召集姻親安排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俸晨昏,其餘十八子俱令各走他鄉開創家業。

十八子奉父命,信馬登程各往一方,奔赴全國各地,後裔再奔赴東南亞,奔赴全世界。

邵武峭山公黃氏保留在邵武的主要世系資訊,主要是光緒十五年(1889年)所修的《禾坪黃氏大成宗譜·總譜》中,記載留存的三篇譜序:

1、宋鹹淳七年(1271年)文林郎知江夏太康縣知縣周士樞撰《禾坪黃氏重修大成宗譜源流序》

2、清康熙三十四年(1693年)文林郎知江南砀山縣事、峭山公三十二世孫黃華衮撰《鹳薮黃氏宗譜舊序》

3、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邵武寶積嗣孫邑庠生黃淇州撰《江夏黃氏大成宗譜序》

黃峭建立的“和平書院”,成為中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該書院培養的有據可查的登進士者,合計137位(含外姓),使邵武成為中國著名的進士之鄉。

峭山公遷往異地的十八子,合計登進士及以上者,達數百人之多。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古代峭山公創辦的邵武和平書院

主要曆史名人有:黃荀,宋進士,官至大司徒;黃政,宋進士,官至大司空等人。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黃峭墓地,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

黃峭墓地,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除了福建,邵武峭山公黃氏後裔,還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江西、浙江、湖南、湖北、江蘇、山東、遼甯、海南,台灣等省,及香港、澳門特别行政區。海外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等國家、日本,歐美等地。

邵武峭山公黃氏,現今已成為超千萬人口的黃氏第一大家族。

10、唐末黃春自河南固始入閩

據《甯德七都黃氏宗譜》記載,黃春,唐末進士,谏議大夫,唐末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起義攻破洛陽、長安,唐僖宗避四川,黃春率家族避亂入閩,蔔居候官(今福州)黃巷。

黃春長孫黃衡,任浙江台州府官員,攜三弟黃聊遷徙台州開基。

黃春二孫黃深,任感德場(今甯德市蕉城區)場官,于唐乾甯元年(894年),遷徙到甯德七都開基。曆代累計登進士7人,任尚書3人,知府9人。後裔分布在福建、浙江。至今約3萬餘人。

11、唐末黃峻自河南固始入閩

據《十國春秋》卷69、黃勉齋文集中的《黃振龍墓志銘》等文獻記載,黃峻随王審知于885年入閩,任谏議大夫。

據《新唐書·忠義傳》記載,黃峻子黃碣,任漳州刺史,後調任婺州(今金華)刺史,再升任節度副使,唐光啟年間,董昌造反,黃碣冒死相勸反被殺,董昌還同時殺了黃碣兒子及全族100多人。族譜記載,族人後來立黃珍過繼給黃峻一脈為嗣。後人逐漸形成福建黃氏的一支,城東黃氏。後裔有黃樸登宋狀元。

這支黃氏後裔,今分布在福州城東、邵武、浦城、江西的上饒、臨川與金溪等地。

12、宋人黃椿的祖先自河南固始入閩

有史籍文獻記載,宋人黃椿的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審知入閩為判官,蔔居候官(今福州)。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垅。

入閩始祖及後裔情況不詳。

13、五代十國後期金華黃氏後裔黃琬自金華入閩

黃苾是與邵武黃氏齊名的金華浦陽黃氏的始祖,于兩晉時期遷入金華。其第十六代後裔黃紫,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任吳越國殿前将軍。生兩子,兩子又生八子,分别為:黃秘、黃瑕、黃琰、黃琛、黃璞、黃圮、黃琬(前文出現過東漢末年跟王允一起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所殺的黃琬,及盱江黃氏入閩的黃琬,這裡的黃琬是第三個黃琬)、黃珍。

金華浦陽黃氏第十八世後裔的這兄弟八人,後來分居各地,形成了著名的金華黃氏八大族。

其中,黃琬遷徙到福建浦城縣。但目前有關這支黃氏在福建的記載很少,是否後來又整體遷出福建,已不得而知。

五、後期的黃氏入閩

1、南宋黃天從父子自杭州入閩

據浦西黃氏有關文獻記載,其祖先原居燕(今河北),為避戰亂,先遷徙汴京(今河南開封),後金朝進攻宋,北宋滅亡,又遷徙到杭州。

到了黃天從這一代成為驸馬,子黃材,則娶了少帝趙昺的姐姐,成為皇親國戚。

南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年),杭州被元兵攻破。,黃天從與子黃材,攜全家随趙家宋室南逃廣東崖山。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在崖山遭元兵圍剿,陸秀夫被起九歲少帝趙昺投海殉國,黃天從父子奉楊太後懿旨,同許達甫、張世傑一起,用十六隻船,保護趙氏僅存遺孤趙若和,沖出重圍,欲往福州再圖恢複宋王朝。船行至廈門至浯嶼(今金門)海面,突遇強台風,張世傑、許達甫等十二船翻沉,唯剩黃天從、黃材父子和趙若和四船,但桅、帆、槳均損壞,後被飓風刮入漳浦港尾港鴻江浦東(今龍海市港尾鎮店地村),就地落籍開基。趙氏家族後來遷徙到今漳浦趙家堡(整個村的設計,仿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成為今漳浦縣著名的旅遊景區),而黃天從第五世後裔從浦東遷到浦西,逐漸形成了著名的福建浦西黃氏。

2、元初黃定自揚州入閩

據《西瓯黃氏家牒記》記載,黃定為南宋末年兵馬副都監,揚州人,後征守福建,駐紮在建甯的瓯甯。後裔世居福建,逐漸形成福建西瓯黃氏。

3、元代黃忠勇自北京入閩

泉州南安豐州燕山黃氏,開基始祖據說是蒙古族,是元朝大都燕京順天府(今北京市)大興縣人,姓答喇,名貞,字真,生于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在元朝的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進士。1281年入閩,官至達魯花赤天官銀台,後降職武榮州,乃在南安開基。

元泰定三年(1326年)卒于福州路總場官邸,返葬于南安縣治西獅子山,入籍南安,漢名叫黃忠勇。

生十子,長子、次子回歸燕山原籍,其他八子居住南安。

也有說,黃忠勇本就是漢人,遠祖是晉安黃氏分枝莆田黃氏的黃定遠。黃定遠是唐末進士,在北方蒙古一帶為官,因唐末與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無法回到福建,就入籍蒙古,後裔在蒙古繁衍了數百年,後與蒙古王室聯姻,被元朝皇帝賜姓答喇,成為蒙古答喇氏。

南宋末年,這支答喇氏,出生了答喇貞,字真,漢名黃忠勇,為元朝進士,1281年随元大軍南下福建,任南安縣尉,後任福州路總憲兵使,在福州去世,返南安安葬。

元滅亡後,後裔受明朝政府迫害,故複姓黃。族譜稱黃忠勇為複姓始祖。

在明、清兩朝,累計登進士十人,文科舉人三十八人,武舉人十一人。

清康熙年間,十三世裔黃緯,奉命北上抗擊沙俄入侵,打敗了來犯之敵,得勝傳回時康熙帝親迎十裡。

現今總人口超過10萬人。

燕山黃氏以“燕山衍派”為堂号,燕山指的就是元朝時的元大都。

中華黃氏史(三)福建黃氏的起源及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的地位

位于泉州南安豐州鎮的燕山黃氏宗祠

燕山黃氏家廟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六、結語

本文詳細介紹了各支入閩黃氏的資訊,含入閩時間,始祖,在福建的繁衍發展及成就,後裔的遷徙等。

1、在福建最早開始繁榮的黃氏,是東晉入閩的晉安黃氏的分枝,莆田黃氏,他們從唐朝開始就湧現出一大批被載入官方史冊的文人志士,被收入《四庫全書》的傳世著作,就有18種類300多卷。

2、在福建黃氏史上,最有胸懷格局的大慈善家,是晉安黃氏的另外一個分枝,紫雲黃氏的始祖,黃守恭,他傾其家産捐獻園地,捐建了泉州開元寺。又遣散五子,隻留少數侍傭,清貧地度過晚年。

3、在族譜,後裔的墓志銘、傳記、注釋等處,留下曆史文化名人筆墨最多的黃氏是:

1)、黃鼎的浦城黃氏,朱熹、章粢、歐陽德、費淳等,為族譜作序;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東坡、湯顯祖等,為浦城黃氏後裔撰寫傳記、注釋等。

2)、黃膺的六大房黃氏,朱熹、真的秀、蔡元定、李光地、張伯行、黃道周、文天祥、莎鎮冰等,為族譜作序。

3)、黃敦的虎丘六葉黃氏,朱熹、王安石、文天祥、翁正春、曹學铨等,為族譜作序。

4、最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入閩始祖,是甯德霍童石橋黃氏始祖黃鞠。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利用水利資源實作灌溉、加工農副産品、防洪防旱防澇防火、日常洗滌用水循環等。黃鞠灌溉工程已經正式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5、當今華人黃氏最枝繁葉茂的第一大家族,是邵武峭山公黃氏,已經擁有千萬人口之衆且人才輩出。

福建主要的各支黃氏,當今在全球的總人口數:

1)、邵武峭山公黃氏,1000萬人以上。

2)、黃岸的莆田黃氏500萬人以上。

3)、黃守恭的紫雲黃氏430萬人以上。

4)、黃敦的虎丘六葉黃氏200人萬以上。

5)、黃膺的六大房黃氏200萬人以上。

6)、黃鞠的石橋黃氏20萬人以上。

7)、泉州的燕山黃氏10萬人以上。

8)、黃鼎的浦城黃氏5萬人以上。

以上合計,2365萬人以上。

當今全球黃姓人口6000多萬(在中國國内為3200多萬),本文統計的以福建黃氏為祖先的全球黃氏人口為2365萬,占全球黃氏人口的40%左右。

也就是說,福建,在中華黃氏大遷徙中,是一個國家級中轉站,在當今全球6000萬黃氏人口中,有40%的人,都與福建黃氏有血緣關系。

福建黃氏,對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民族的文明遞進,做出了巨大貢獻!

主要參考資料:

1、劉佑平:黃氏入閩考略

2、福建省江夏黃氏源流研究會編:福建黃氏世譜叢書

3、文中涉及的各支黃氏的部分族譜(略)

4、文中涉及的各朝代的部分史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