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虫有一个别称叫“水蚊子”,意思是在水面上行走的“蚊子”,只是这个“蚊子”不是吸血为生的蚊子,而是长得像蚊子,靠着独步天下的“水上漂”功夫,在水面上能够飞速的爬行,如履平地。
它们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水黾,别名:水马、水母鸡、水板凳、水蜢子、火叉子、水坦克、水爬虫、婆子、水和尚、水豆油等。这虫有什么价值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水黾“水上漂”功夫独步天下的科研价值。</h1>
相信第一次见到这种昆虫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种昆虫在水面上简单轻松做到了“水上漂”,在水面飞快爬行或者跳跃如履平地?
这就好比壁虎爬墙的本领,依靠抓子上的吸盘,能够在墙体上如履平地的快速爬行那般。水黾根据自己的身体结构,在大自然的进化中,进化了“水上漂”的功能。
水黾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黾蝽科,身体细长又轻盈,有3对足,前足明显较短,用来捕食,中、后足很细长,上面长满了油脂细毛,具备有防水作用。向四周伸开时,跗节上的毛使得它们可以借助表面张力在水面上非常快地运动,而不会下沉。身体腹面覆有一层极为细密的银白色短毛,外观呈银白色丝绒状,具有拒水作用。它们的躯干非常瘦长,躯干上分布极细的毛,这些毛都具备厌水特性。
在我们普通人的认知里,水黾身体各个部位基本都具备有防水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无法用水把水黾打湿,淹不死水黾了。其身上各个部位分布的这些细微的毛都具备拒水作用,所以可以说水黾在水面上爬行,就好比壁虎在墙壁上如履平地,好比人在陆地上闲庭散步一般。在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水黾之所以能够浮在水面,其腿部特殊的微纳米结构才是真正原因。
当科研人员注意到在湖水、池塘、水田和湿地中常见的小型水生昆虫,拥有水上漂的特殊本领后,就发现水黾有很大的科研研究价值。这些研究发现,好比人类当初根据蜻蜓的飞行姿态,发明飞机一般。人们也会把从水黾身上发现的宏观上表现出水黾腿的超疏水特性,运用设计出新型微型水上交通工具,还有新型防水纺织品的生产,甚至能在不久的将来,还能研发出人类的水上行走,让人类在水面上闲庭散步也不是可能。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水黾不仅是“水质检测员”,也是“水上清道夫”,对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h1>
水黾能够生活的水域,最起码说明这片水域没有污染,水质优良。一旦一片水域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比如工业污染、化学废弃物污染,那么,水质差水黾就无法生存,就会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比如我在当地公园湿地里游玩就发现,水面上有成群结队的水黾活动,说明这片水质优良。因此,水黾早就获得有“水质检测员”的称号。
水黾还有“水上清道夫”的称号,与它们的食物来源有关。水黾不仅会食水面上的死鱼烂虾,促进水质优良,还会吃蚊子在水中附属物上产的卵,减少蚊虫的数量,算得上是益虫。
当然了,水黾别称水蜘蛛的名号,也并非因为它形态像蜘蛛,更因为它们腿上有非常敏感的器官,它们可以感受到落入水中昆虫的细微挣扎波动,这就好比附近的水面都是它的“蜘网”,细微末节的变化,都逃不过它们的感觉。依靠这特殊的能力,它们可很快寻找到落入水中的小虫、昆虫等为食。这种能力,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水蜘蛛。
水黾的这种种生态习性,使得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水质检测员”和“水上清道夫”,这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水黾还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h1>
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水黾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水黾咸味,性寒,用于疟疾,痔疮,药用遵询医嘱,孕妇禁用。在《本草抬遗》中记载:“有毒。”在《纲目拾遗》中记载:“治痔。”在中《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抗疟。治疟疾。”可见水黾在中医的运用下,还有不错的药用价值。
由此可见,长得像蚊子,能够在水面上闲庭散步,“水上漂”功夫独步天下的水黾,看似不起眼,不仅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还有着生态平衡以及不错的药用价值。这些价值,无一不对人类有益,所以大家要爱护它们!
#多样世界生生不息##三农金秋好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