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香一瓣:酒香·茶香·书香

心香一瓣:酒香·茶香·书香

每次去田兄家,他总会以酒相待。庄户人家,虽没有名酒佳肴,但那股热情和实在总会使我心里暖暖的,有时还会眼圈潮红,怦然心动。每次他都会亲自下厨,手脚麻利地炒好几个家常小菜。什么鸡蛋炒盐豆,青椒爆小鱼之类,使我喜不自禁。当我夸他厨艺精湛时,嫂夫人就会说出“好喝酒的人都会做菜”的话来,那言下之意并非批评,更有些褒奖了。

每当这时,他就会从菜厨里取出一盒瓶装的酒,说,今天喝这个,你侄子从外地带来的,“外地”两个字拖音很长。得意之形,溢于言表。他平时是不喝瓶装酒的,五千克的白塑料桶,半月一桶。他说散酒有劲,都是粮食的精华,过去咱喝的都是山芋干子酒,一股滋泥味,哈哈,他憨笑着,一副未喝先醉之态,还是当年的老样子。

心香一瓣:酒香·茶香·书香

田兄喜喝酒在老家是出了名的。关于他醉酒的故事就像墙上挂着的蒜辫子,一串一串的。但最有传奇色彩的,还是他往麦地里扔啤酒瓶子最为有趣。据说有一年割麦子,天热难耐,为了割麦喝酒两不误,他就往麦地里扔啤酒瓶,不多远就扔一个,割到跟前拾起一饮而尽,再继续往前割,一捆啤酒喝完了麦子也就割完了,遂成笑谈。

到俊兄家去就截然不同了。电话相约,一推门就闻茶香。根雕的茶几,精致的茶盏,上品的好茶,很是讲究。他不用纯净水泡茶,而是用铁锅烧开的自来水。当然用手压井打上来的井水更好,可是现在到哪去弄呢?他无奈的摇摇头。他说这就叫将就,将就和讲究是两码事,“三分茶七分水”就是这个道理。我不以为然地说哪有那么多的讲究,我们小时候|……他这时就会打断我的话,说,不对,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过去我们没有那个条件,现在得补回来,他认真的说。我说,对,是得补回来,我也是认真的。

心香一瓣:酒香·茶香·书香

每次泡茶都是他的夫人亲为,他很少动手,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样子,一副文人的清高,让我很不好意思。他一边看着夫人精心地做着茶道,一边海阔天空地神侃。侃他的文宝斋,侃他的《蝉噪轩词话》,侃他的加拿大之行,迪拜之行。每到得意之时,必拿出“平板”来让我看那些使他得意的照片,自我陶醉有加,真使我“羡慕嫉妒恨”了。

田兄,俊兄,我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乡下孩子,如今都已修成正果——光荣退休了。

田兄的孩子在南方的大都市打工,每年春节回家一趟“帮爸爸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老两口过着田园生活。“小院种架丝瓜,猫在瓜下做梦,我在瓜下喝茶”就是老两口的写照哟,令人羡慕不已。俊兄定居省城,孩子在国外生活,俊兄便携夫人飞来飞往,又是另一番景致。优哉游哉,天马行空,好不惬意。我和夫人蜗居县城,“躲进小楼成一统”再读《红楼梦》,品读《容斋随笔》,研读《鲁迅全集》、拜读《毛泽东传》;当然也赶时髦地读《蛙》,囫囵吞枣地读《百年孤独》,猎奇般地读《人羊》。攀登书山,畅游书海,掩卷遐思,其乐无穷。县城虽小,但是宜居之地。食材新鲜,价格便宜,有时还能亲躬田间采摘;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没有大都市的喧闹,怎不叫人心满意足?

心香一瓣:酒香·茶香·书香

“三人行必有我师”田兄给我以坚强,俊兄给我以智慧,使我受益匪浅。去乡下田兄家饮香醇,到省城俊兄家品香茗,蜗于自家书房读书香,人生之快乐,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