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文为镜映人生——读《陈益鹏文集》

以文为镜映人生

——读《陈益鹏文集》

王洁

陈益鹏曾于2013年出版过诗文集《激情岁月》、长篇小说《恍然如梦》。在这之前,他还出版了诗集《在山一方》、诗文集《南望故乡》。作为一名业余作家,像他这样同时涉足并有能力驾驭多种门类文学作品的作者实属少见。

我从陈益鹏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快60岁的人了,过几年就要退休,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了。”言语间充满了自信与期许。文字如同流淌在陈益鹏身上的血液,早已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与陈益鹏相差近20岁,称得上是忘年之交。虽如此,我却更喜欢直呼其名,总感觉这样叫着亲切,他也从未因此生过抱怨。我喜欢直呼他的名字,不仅是因为他的长相年轻,更重要的是,文学承载着我和他之间的友谊,沉浸在同样的情感世界里,除了能让人忘记时间,同样也会忘记年龄。

三个月前,三卷本的《陈益鹏文集》悄然诞生了。三卷本中有诗歌、散文,也有对其他作家和作品的一些杂评。相较之下,我更愿意去品读他的散文集《远山有情》,有几篇印象尤为深刻,细细品味会让人心头一颤。

《看望母亲,我用了两双眼睛》——被题目吸引,我用心读完了此篇。“我的大弟,母亲的另外一个儿子,没了,去了他不该去的地方。”这句话让我读懂了题目的含义。逢母亲八十岁大寿,本应该是值得庆贺的喜事,却因为大弟的溘然离世,自己只能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侍奉在母亲身边,生怕一个不小心会勾起母亲心头的伤痛。这是作者在替自己,也是替溘然离世的弟弟尽做儿子的本分。透过这些细腻而又平实的语言,便触手可及作者那颗惴惴不安、异常敏感的心,既有对母亲的亏欠与疼惜,也有对弟弟的深情与不舍。我在读到这段文字的一瞬,胸口也会有一种压抑和沉痛之感,多希望这一切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想到,若干年后,我们母子再也不能如此亲密无间地相依相伴在这个人世间,眼泪就忍不住要流下来。”这是作者写在文章结尾之前的一段话,未读完,我已是泪流满面。

我又读了其他几篇文章:《年,越来越近了》《献给益勇的节日礼物》《捡拾与益勇共有的那些快乐日子》《益勇的三件遗物》。我读完后才知道,益勇就是作者那个已逝的大弟。两年前,益勇因突发心梗溘然离世,除全家人难以承受如此重创之外,他生前所教的学生也为此失声恸哭。益勇离世后不久,他的学生和部分同事,写下多篇(首)怀念和歌颂他的诗文。作者将其汇编成书,取名为《益勇老师,他那光亮的羽毛》,以此来纪念他们心中那位可亲可敬的好老师。跟随作者的喜悲,用如此沉重的方式去阅读文章,于我而言还是第一次。在为益勇短暂却又放射着光芒的生命感到唏嘘的同时,我也被他们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而打动。

另一篇名为《寻访,遗失在唐朝的那一缕香魂》的散文,讲述的是大唐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生平故事,同样令我感触颇深。与其他文章相比,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但依然细腻耐看。“隔着青草与黄土,我似乎看到婉儿潸然泪下、凄然哀伤的眼神。”“那一刻,她纵有多么的不甘、不舍,也是无力回天,莫可奈何。一股鲜血,随下落的刀刃飞溅,染红了大唐的半个天空。”透过凄美的文字、哀怨的情感表达,凄凉的画面仿佛就在我的眼前,让人不由产生了恍若隔世的错觉。透过这些文字,我再次深切感受到了一个与我的认知完全不一样的陈益鹏。

“文如其人”这几个字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文学的艺术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身的品格形象。出于情绪表达的需要,人们往往会倾向于以文学形式展现内心的自我、感性的世界,并会从文学作品中寄托或寻求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我在感受到陈益鹏铁血柔情的一面的同时,更清晰地感触到了蕴藏于他心底的那一份不被察觉的刚毅,以及从他内心深处所迸发出的深情呐喊。

生活中,一个人可以作为另一个人的镜子,文章亦是如此。现如今,好看、耐看的文章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有骨无肉,甚至毫无血液的文章充斥着整个文学市场。陈益鹏的文章正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文章的虚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