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漫长的告别 / Raymond Chandler

作者:杰西利弗

钱德勒(1888.7.23-1959.3.26),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村上春树曾说过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

钱德勒很讨厌酒鬼,而他就是个酒鬼,一生酗酒如命,下笔自带醉意,早期一直写短篇小说赚钱,就像菲茨杰拉德那样。

菲茨杰拉德逝世前一年(1939年),钱德勒51岁时才出版第一本长篇小说《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

钱德勒活了70岁,可他的文学生涯充其量只有26年,传奇一生,晚景凄凉,1959年去世时,只有17个人出席他的葬礼。

漫长的告别 / Raymond Chandler

钱德勒曾这样描述自己:“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

钱德勒的生活被酗酒折磨得乱糟糟,但他非常具有个人魅力。作家毛姆曾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让人愉快的人。他如果不立志当作家,当个喜剧演员也一定能成功。”

漫长的告别 / Raymond Chandler

钱德勒的文风文体似海明威,一般都认为他继承了海明威,而他又看不起海明威。

作家王朔去洛杉矶访问时,一看到这座城市就说,这是钱德勒的城市。阿城说,钱德勒因自己的小说而不死。学者止庵说,关于钱德勒,真是用不着说他怎么好,他就是好。

世界文坛上,有一种文风就叫“钱德勒式(Chandleresque)”,向他洗练、简洁、精准、锐利为特质的语言风格致敬。

漫长的告别 / Raymond Chandler

《漫长的告别》写于1953年,被视为美国文学的瑰宝,《漫长的告别》的内核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很像,书中甚至出现了菲茨杰拉德的句子,不难想见钱德勒试图表达什么。

钱德勒创作的背景,正是上个世纪美国大萧条时期,穷困、不幸加上美国社会暴力日益增多。

有钱的人生活奢靡腐化,没钱的人生活在苦难里。那是一个到处充满着铜臭味的社会,金钱就是一切权利的中心。

一个失落、挫败、充满空虚的城市,完全取决于你的位置和个人成就。《漫长的告别》在侦探小说外表下,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自嘲和无奈。

漫长的告别 / Raymond Chandler

《漫长的告别》是钱德勒最重要的作品,小说一出版就斩获了爱伦·坡奖,是20世纪美国文学黄金时代四大杰作之一,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在路上》齐名。

马洛诞生之前的犯罪文学世界由一位女王统治着,那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1995年,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会员票选史上最佳男侦探,马洛超过福尔摩斯勇夺第一。

钱德勒曾这样评价马洛:如果有足够的人像他,这个世界会是个安全的地方,不会变得太无趣而不值得居住。

漫长的告别 / Raymond Chandler

一身都是烟头烧的洞,永远宿醉难醒,满嘴俏皮话,外表看上去坚不可摧,其实内心柔软得一塌糊涂,将浪子硬汉无所谓和无所畏的姿态表现到极致。

翻译家傅惟慈曾说:马洛的魅力让他舍不得放下手,他远远超过了福尔摩斯,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村上春树表示,每每陷入困境,便打开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村上春树甚至说:“钱德勒带来的冲击力,如今看来,或许比海明威还要震撼。”

漫长的告别 / Raymond Chandler

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破的不是案,而是人生。人到中年,和朋友的每一次告别,意味着此生可能不会再见。越到人生的后半段,生活越发孤独清冷。

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不擅长,是因为害怕,害怕那些曾经的美好会因为岁月的流失而变得满目疮痍,害怕物是人非,你再也不是当初认识的那个人。

生活的悲剧,并不是美丽的事物过早衰亡,而是亲眼看着他们变得鄙俗和可悲。

所以,每一次告别,就是死去一点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