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勒(1888.7.23-1959.3.26),被西方文壇稱為“犯罪小說的桂冠詩人”,村上春樹曾說過畢生的目标是寫作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錢德勒合二為一的小說。
錢德勒很讨厭酒鬼,而他就是個酒鬼,一生酗酒如命,下筆自帶醉意,早期一直寫短篇小說賺錢,就像菲茨傑拉德那樣。
菲茨傑拉德逝世前一年(1939年),錢德勒51歲時才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長眠不醒》(The Big Sleep)。
錢德勒活了70歲,可他的文學生涯充其量隻有26年,傳奇一生,晚景凄涼,1959年去世時,隻有17個人出席他的葬禮。

錢德勒曾這樣描述自己:“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裡的傲慢、自大的不協調的混合物”、“始終活在虛無的邊緣”。
錢德勒的生活被酗酒折磨得亂糟糟,但他非常具有個人魅力。作家毛姆曾說:“從來沒見過這麼讓人愉快的人。他如果不立志當作家,當個喜劇演員也一定能成功。”
錢德勒的文風文體似海明威,一般都認為他繼承了海明威,而他又看不起海明威。
作家王朔去洛杉矶通路時,一看到這座城市就說,這是錢德勒的城市。阿城說,錢德勒因自己的小說而不死。學者止庵說,關于錢德勒,真是用不着說他怎麼好,他就是好。
世界文壇上,有一種文風就叫“錢德勒式(Chandleresque)”,向他洗練、簡潔、精準、銳利為特質的語言風格緻敬。
《漫長的告别》寫于1953年,被視為美國文學的瑰寶,《漫長的告别》的核心和《了不起的蓋茨比》很像,書中甚至出現了菲茨傑拉德的句子,不難想見錢德勒試圖表達什麼。
錢德勒創作的背景,正是上個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窮困、不幸加上美國社會暴力日益增多。
有錢的人生活奢靡腐化,沒錢的人生活在苦難裡。那是一個到處充滿着銅臭味的社會,金錢就是一切權利的中心。
一個失落、挫敗、充滿空虛的城市,完全取決于你的位置和個人成就。《漫長的告别》在偵探小說外表下,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自嘲和無奈。
《漫長的告别》是錢德勒最重要的作品,小說一出版就斬獲了愛倫·坡獎,是20世紀美國文學黃金時代四大傑作之一,與《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在路上》齊名。
馬洛誕生之前的犯罪文學世界由一位女王統治着,那就是阿加莎·克裡斯蒂。1995年,美國偵探小說作家協會會員票選史上最佳男偵探,馬洛超過福爾摩斯勇奪第一。
錢德勒曾這樣評價馬洛:如果有足夠的人像他,這個世界會是個安全的地方,不會變得太無趣而不值得居住。
一身都是煙頭燒的洞,永遠宿醉難醒,滿嘴俏皮話,外表看上去堅不可摧,其實内心柔軟得一塌糊塗,将浪子硬漢無所謂和無所畏的姿态表現到極緻。
翻譯家傅惟慈曾說:馬洛的魅力讓他舍不得放下手,他遠遠超過了福爾摩斯,他是一個真正的好人。
村上春樹表示,每每陷入困境,便打開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别》。村上春樹甚至說:“錢德勒帶來的沖擊力,如今看來,或許比海明威還要震撼。”
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别》,破的不是案,而是人生。人到中年,和朋友的每一次告别,意味着此生可能不會再見。越到人生的後半段,生活越發孤獨清冷。
米蘭·昆德拉說過:“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别。”
不擅長,是因為害怕,害怕那些曾經的美好會因為歲月的流失而變得滿目瘡痍,害怕物是人非,你再也不是當初認識的那個人。
生活的悲劇,并不是美麗的事物過早衰亡,而是親眼看着他們變得鄙俗和可悲。
是以,每一次告别,就是死去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