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问答

Q&A

神州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锁定 2021.9.24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美的启示 与之同行与之同

/以美化人

“学校要为社会做一些事,把美带向社会。”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以美培元

“一个建筑最高的境界是文化。”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 何镜堂

/以美育人

“观念上的引领、操作上的前卫,带给学生一些未来的想象。”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叶小纲

Vol. 1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在北京,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块金字招牌,毕业季在央美校园内外都被看作是一个艺术节日。参观毕业作品展,已被大众粉丝当成一次艺术之旅。受疫情影响,2020的央美毕业展不得不改为线上,令不少学生与观众深感失落......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当2021毕业展如期而至时,1311位毕业生的作品吸引了无数目光,央美毕业季的创立者正是范迪安。

范迪安:毕业展开幕的前三天,是一个很火爆的时间段,很多学生的作品就被藏家所认购了。

吴小莉:据说价格不菲。

范迪安:青年学生没有太多的市场经验。总体来说,价格是属于便宜的。重要的是,让青年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品有人欣赏,有人收藏,这个会增加学生的信心。毕业生的作品展,是他人生艺术道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艺术院校的一个教学成果汇集。但是今天,光是来自我们内部的自我欣赏是不够的。必须让我们的人才成果、作品成果,得到更多的社会检验。

通过这个毕业季的展出,大家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他们就会组成小团体来进行创业了。现在央美的学生毕业不是单兵作战,往往一个搞设计的、一个搞造型艺术的,甚至还有一个人文学科,能够写文案的。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吴小莉:就是一个很完整的小型文创公司的雏形了。

范迪安:对,这样对于我们大学生就业创业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推动。今天整个教学人才培养,说到底是要培养能够为社会所用的人。他们能够施展自己的青春才华,但同时他们能够根据社会今天的需求来形成组合。对学校来说,学校要尽可能建立一个自己的小生态。它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帮助一个人能在青春成长阶段的比较全面地发展。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中央美术学院要努力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为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中国美术新篇章而不懈努力。

——范迪安在2021年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吴小莉:把美的力量注入到有特色乡村去,也是对脱贫攻坚很重要的一点。因为那个地方美了以后,很多人可能就愿意去了。

范迪安:这几年,我们对云南剑川县有定点教育扶贫。一个方面,帮助地方的一些文化遗产,比如木雕、白族服装进行升华。让当地的手工匠人有提升,有能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进入市场,解决贫困的一部分问题,对它的乡村建设也起指导性的作用。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要解决好美术上的学术课题和文化课题,怎么样用美术的创造能力来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

我们民族,经过了站起来、富起来,现在进入强起来,下一步要更多地体现“美”起来。我们美术工作者,“美”字当头的这支队伍多尽力,这是一种机遇。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今天的中国,在艺术上应该能用宽容、宽阔的胸怀来欣赏别人的创造,不能仅仅满足于拿来和借鉴。借用艺术来讲好中国故事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整个中国美术界也都要共同思考这个问题。

Vol. 2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中国本土建筑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 总建筑师 何镜堂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在大地上,能与山川河流,明参日月的,莫过于那些超越时间存在的建筑。

2021年9月的中秋,“海心桥赏月”成为广州的热门景区,这座横跨珠江南北的人行桥在三个月前开通之后,就新晋成为了广州的新地标。而这个项目的领衔设计师,正是《问答》的老朋友——何镜堂。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前途,最权威的建筑者,那么何镜堂的人生建筑,未免设计得晚了些。他曾笑言“三十而立”,而自己却是“五十而立”。不过,他也信奉一句老话——建筑师是个晚熟的职业。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何镜堂:我从北京回来,做了很大的思想斗争,到底回不回来?我想如果能够留在北京过小康生活,工作十几年后退休,也是一种人生道路。但我决定从头开始。我是1983年青年节那天回来的,就在回来的第三天,深圳有个科学馆招标的项目,我的老领导就问我能不能做,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机会来了。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做了二十天后,评委当天下午就评标,黄昏时就通知我:中标了。我感觉人生的第一炮打响了。45岁之前,没有一篇文章,没有一个作品,没有一个奖,所以我正好一回来就打响了这一炮,想着能大干一场。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 何镜堂

谈到这位和自己同时代出生的建筑大师贝聿铭,何镜堂评价:贝聿铭就像一个优雅的摆渡者,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融汇地像太极一般美丽。由于时代成长经历的不同,中国的本土建筑师或许会面临自身创作的局限。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吴小莉:您说成熟的建筑设计师都是大器晚成的,为什么这样说?

何镜堂:我很佩服贝聿铭。从他的几个作品中,比如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可以看到很多东方的美学基因在里面。而且,贝聿铭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都跟时代结合,不会搞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复古的东西。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贝聿铭作品 苏州博物馆

我也想过,应该走这样一种道路:既保留中国自己的文化基因,同时设计现代主义的建筑。而且,我特别喜欢做一些文化建筑,往往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我希望一个人能够发挥正能量,做出的作品让人家用了、看了之后,他的精神上能够得到提升,这是我追求的一种思想。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 大厂民族宫

何镜堂作品

Vol. 3/耳的天籁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 叶小纲

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日子,由叶小纲创作的大型交响乐《鲁迅》将在绍兴大剧院激情演绎。“用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叶小纲近年音乐创作的重要主题。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吴小莉:德国的古典音乐、美国的音乐技巧、中国古典音乐,这三个是您的创作基石,它们各自给您的创作带来了什么?

叶小纲:中国的古典文化中,一方面是求社会大同与和谐的秩序,这是中国人的理想。我们当下提到的“世界的平等和协作”,包括“一带一路”,都是从中国古典文化里继承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音乐。我很熟悉中国几十个民族的音乐传统,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作品中,美学上中国文化的支撑。中国音乐的结构是起承转合,我的音乐结构在任何西方的音乐曲式里都找不到,这是我独特的优势。

至于美国的音乐技巧,我在美国留学过,感受到美国的技术有它的优势。美国音乐的配器非常灿烂,美国当代作品的剧场效果好,音乐就不能单一化,就得全部在一起。

德国古典音乐是精神。瓦格纳的音乐是毒药,贝多芬的音乐是不断进取,他那个精神的力量一直在那里。我的音乐里有德国音乐的影子,但我的外观是中国的壳,表现方式是美国的多姿灿烂,我每分钟都会心动。

如果不眼观八方,

那就是“瞎自信”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吴小莉:您长期沉浸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上,您看到中国音乐的成长,已经不逊于国际水平。

叶小纲:由于我做了中国的第一个很著名、很重要的北京现代音乐节,我做了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的音乐节、大湾区的艺术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节,我邀请的国外的、最现代的那些音乐艺术家,中国的状况比起来毫不逊色。这个自信是这么来的。如果你不眼观八方,不知道世界所有的情况,你这个自信是“瞎自信”。

采风、考察......叶小纲这些年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他拒绝“飘在上面”的创作,而是需要身临其境,深刻了解这片土地后,再用作品打动世界、把美带入生活之中。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叶小纲:我在政协提案的时候谈到“文化扶贫”,光说没有用,什么叫“接地气”?需要下基层,因为走马看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去过最最艰苦的地方,山民们、孩子们早上四点钟起来,点着火把走十几公里路,从山上到山下来在一个连桌椅板凳都不全的一个小学上课,中午就吃一个土豆,这种地方在国外怎么能见得到?这给人心灵的撞击很不一样。没有亲自在陕北那些地方待过,怎么把中国写深刻?

我作为一个同时代的艺术家,有责任把这些东西表现出来,写一些中国的美好。如此,我也许能有机会为民族做更多的一点事情。

更多精彩,敬请收看:

2021年9月24日首播的:

问答神州返校季——与美同行

不“接地气”,怎么把中国故事写深刻?

编导:张恒 苏珍妮

编辑:马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