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3日电(新华社孙子发)在中国新疆,大约1.3亿至1.2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古生物学家最近发现了第一批与翼龙有"表亲"关系的大型恐龙化石。

中国通讯社记者孙子发拍摄《>
在他的办公室里,研究员王伟林与论文的作者之一,北京自然博物馆的Yu Rui博士(站立的人)进行了讨论。中国通讯社记者 孙子发
由中国科学院(CAS)古脊椎病学研究所的王伟林领导的中国和巴西研究人员团队首次在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发现了三块恐龙化石,所有这些都属于蜥蜴脚的多孔椎骨,这些椎骨不完整,保留了相关的颈椎, 相关的尾椎和推荐的椎骨,以及与尾椎一起保存的动物脚恐龙的牙齿。
中国丝绸之路龙化石的阳性标本。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基于颈椎和尾椎的特征,团队分别建立了两个新的恐龙物种,即"中国丝绸之路龙"和"新疆哈密龙",而另一部分则由于化石太破碎,特征不明显而未命名。
这是在新疆白垩纪早期地层首次发现蜥脚多孔椎骨恐龙,也是首次在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发现恐龙化石。恐龙研究论文于北京时间8月12日晚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施普林格自然科学报告》上。
与哈米翼龙化石的共生保存
王玉林研究员表示,最新的恐龙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哈米科团队在图珉(鲁班)哈(mi)盆地下发现的白垩图古麓群盛金口群,与哈密翼龙化石共生保存。由于化石长期暴露在戈壁地区极度干旱和强风沙中,地表风化严重破坏,该团队分别于2008年、2013年和2016年进行了救援收集。
发现化石的亚丹景观。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本研究中的蜥脚恐龙是在哈密翼龙种群中发现的第一批非翼龙脊椎动物,全部来自哈密翼龙化石的等效层,三种恐龙化石标本是在距离约2-5公里处产生的。
王玉林指出,由于化石暴露在外的表面风化极为严重,三块恐龙化石标本只在左侧部分的表面断骨,用Pilauk(石膏袋)救援收集,团队技术人员埋在岩石另一侧未暴露的表面进行科学修复。修复后发现3个标本分别为6个颈椎和颈肋、7个伴尾椎和1个推荐椎骨折,其中颈椎和尾椎标本分别命名为中国丝绸之路龙和新疆哈密龙。
新发现的恐龙属以化石起源地中国新疆的哈密命名,多孔椎骨是一大群蜥脚恐龙,而哈密是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主要城镇,以纪念自古以来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的伟大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之路龙体长超过20米
王说,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龙有保存了六条更完整的颈椎相互关联,分别为10-15节,单节颈椎长度在455-540毫米之间,6条颈椎长约3米,发现山东孟阴早白垩纪分部的盘足龙(体长约15米)对应颈椎平均长度的近2倍, 保守估计,中国丝绸之路龙体长超过20米。
中国丝绸之路龙的识别特征包括颈椎中央和后颈椎后关节突出交叉断裂分区的侧腹叉,椎体交叉爆裂后分区前部的叉子,带有发育中的腹缘的凸突交叉爆发分区,颈椎中央和后部的移入以及肋骨接触面的前后。
通过详细的形态观察,研究团队发现,中国丝绸之路颈椎存在厚厚的上前关节突出隔断和下垂的颈肋,与其他保留颈椎的排相比,上部突出前关节突出分区的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前关节突出-交叉断裂分区的方向存在明显差异, 和颈椎的发育程度。
"还有一只破碎的哈密翼龙下颚保存着中国丝绸之路龙,这表明这些大型龙类恐龙与哈密翼龙一起生活在白垩纪的天空和陆地上。王说。
收集前的恐龙化石。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哈密龙与新疆其他龙的区别很明显
新疆哈密龙保存了7节伴生尾椎,分别为4-10节,中间5节较为完整,单尾椎长度从210-320毫米,是在蒙古发现白垩纪后凹尾龙(体长约12米)对应尾椎平均长度的1.5倍, 保守估计其体长约17米。
新疆哈密龙的识别特征包括:尾椎和神经弓的高度之和大于椎骨的高度,椎弓载体扩张的前尾椎,后关节突出分区和神经棘轮横截面间隔深度,前尾椎横截面朝上, 尾椎骨序列从向上指向突然向下移动,无过渡等。
保存了3块恐龙化石骨骼(Maurilio Oliveira绘画)。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新疆的哈密龙是亚洲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蜥脚恐龙之一,显示出蜥脚特征的不寻常组合。通过详细比较新疆哈密龙等龙的形态特征,研究小组发现,尾椎长度、前凹尾椎、尾椎靠近腹部的突出部分和方向与东亚已知的其他龙的特征明显不同。
此外,新疆哈密龙保存了兽足恐龙的牙齿,这也是哈密翼龙在最早发现的动物脚恐龙化石。王说,由于在新疆哈密龙的骨头上没有发现动物脚恐龙的牙印,目前还不确定是否存在动物脚恐龙吃龙尸体的现象。蜥脚恐龙是四足行走的食植物动物,这些大型食草恐龙和食肉动物足类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将大大增加哈密翼龙的种类和生态多样性。
新疆哈密龙化石的阳性标本。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新化石的发现丰富了中国恐龙的历史
王说,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的发展分析,基本确认了中国丝绸之路龙、新疆哈密龙、恐龙两个新属的分类位置。为了确定新发现的颈椎和尾椎化石是否属于同一类型,他们将颈椎和尾椎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分析为两个矩阵,这种组合类型与泛足龙属形成姊妹群,但仅通过颈椎支持该姊妹群的特征。
然后他们分离出颈椎和尾椎的特征,作为两种分析类型,以颈椎为代表的中国丝路龙在分析中两个基质都是和泛足龙构成姊妹群的,并且有一些特征支撑,代表着与泛足龙的近亲关系, 所以中国丝绸之路上的龙属于泛足龙。
以尾椎为代表的新疆哈密龙在两个矩阵的分析中都位于龙类中,但新疆哈密龙的加入使得整个龙类增加了未解决的多分支结构,并且在两个矩阵的分析中其自身的系统位置也不相同,因此其进一步的系统位置目前还无法确认, 需要新的化石材料和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新发现的恐龙化石标本中只包含四块椎骨和肋骨碎片,因为风化被大量用于识别特征较少,只能证实它属于多孔椎骨,这类恐龙生活在大约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王说,本研究中的三个化石标本是Hamikoka团队在土哈盆地进行翼龙研究的长途实地考察中发现的,也是哈密翼龙发现的第一批恐龙化石,丰富了该地区中生代爬行动物的多样性,为中国恐龙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知识, 特别是蜥脚恐龙。中国丝路龙和新疆哈密龙的研究不仅增加了哈密翼龙和中国早期白垩纪蜥脚恐龙的多样性,而且为该恐龙群的进化提供了新的信息,进一步支持了亚洲早白垩纪多孔椎骨恐龙的广泛多样性。
中国丝绸之路龙(左)和新疆哈密龙(右)和哈密翼龙类动物群生态恢复图(创意/赵成,科学指导/王玉林)。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哈米翼龙是"翼龙伊甸园"
王玉林介绍,自2006年以来,他带领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哈米科试验队进行了10多年的哈米戈比科普科研工作,发现哈米翼龙动物群中罕见的,这一地区已成为全球分布面积最大、化石起源最集中的地区,数亿匡肏已衍生于此, 是名副其实的"翼龙伊甸园"。
据了解,翼龙不是恐龙,而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但翼龙与恐龙的亲缘关系非常亲近,像人类的"表亲",从同一祖先分化,翼龙飞向蓝天,而恐龙主宰着这片土地。此外,翼龙和恐龙是灭绝的古代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同一时间 - 从三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末期,大约2.3亿至6600万年前。
在发现"生死攸关"的恐龙化石之前,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研究所的Hamiko团队通过十多年的科研攻救采集、科修和研究,在翼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王玉林研究员在恐龙化石采集现场。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首次发现雌性和雄性翼龙个体的三维保存,发现大量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翼龙胚胎与其共存,其中,世界上第一个三维保存翼龙卵的研究表明,哈密翼龙具有与活爬行动物相似的蛇皮蛋壳结构,显示翼龙成群生活;发现了大量的幼年至成年雌性和雄性翼龙,并发现了哈密翼龙动物群中的第一个物种,天山哈密翼龙;并发现了200多个翼龙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体的重要标本,其中16个翼龙蛋含有三维保存的胚胎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三维翼龙胚胎;这些结果已发表在《现代生物学与科学中的细胞》的封面文章中。
王认为,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埋葬、沉积学和地层相关证据,新疆哈密的这些巨型翼龙经历了许多白垩纪的湖暴事件,导致它们群落死亡,快速埋葬。
他透露,Hamico团队的后续工作将在开展翼龙研究的同时,加强对恐龙的研究,并对化石起源坚持好研究、保护、好利用。当地政府协助哈密翼龙-亚丹国家地质公园成功应用,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翼龙和恐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我们希望通过恐龙、翼龙、遗址和化石的建设,以及国家地质公园和遗产博物馆,为年轻人提供科研和科普教育场所, 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完整)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