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3日電(新華社孫子發)在中國新疆,大約1.3億至1.2億年前,白垩紀早期的哈密翼龍動物群中,古生物學家最近發現了第一批與翼龍有"表親"關系的大型恐龍化石。

中國通訊社記者孫子發拍攝《>
在他的辦公室裡,研究員王偉林與論文的作者之一,北京自然博物館的Yu Rui博士(站立的人)進行了讨論。中國通訊社記者 孫子發
由中國科學院(CAS)古脊椎病學研究所的王偉林上司的中國和巴西研究人員團隊首次在哈密翼龍動物群中發現了三塊恐龍化石,所有這些都屬于蜥蜴腳的多孔椎骨,這些椎骨不完整,保留了相關的頸椎, 相關的尾椎和推薦的椎骨,以及與尾椎一起儲存的動物腳恐龍的牙齒。
中國絲綢之路龍化石的陽性标本。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基于頸椎和尾椎的特征,團隊分别建立了兩個新的恐龍物種,即"中國絲綢之路龍"和"新疆哈密龍",而另一部分則由于化石太破碎,特征不明顯而未命名。
這是在新疆白垩紀早期地層首次發現蜥腳多孔椎骨恐龍,也是首次在哈密翼龍動物群中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研究論文于中原標準時間8月12日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施普林格自然科學報告》上。
與哈米翼龍化石的共生儲存
王玉林研究員表示,最新的恐龍化石是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哈米科團隊在圖珉(魯班)哈(mi)盆地下發現的白垩圖古麓群盛金口群,與哈密翼龍化石共生儲存。由于化石長期暴露在戈壁地區極度幹旱和強風沙中,地表風化嚴重破壞,該團隊分别于2008年、2013年和2016年進行了救援收集。
發現化石的亞丹景觀。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本研究中的蜥腳恐龍是在哈密翼龍種群中發現的第一批非翼龍脊椎動物,全部來自哈密翼龍化石的等效層,三種恐龍化石标本是在距離約2-5公裡處産生的。
王玉林指出,由于化石暴露在外的表面風化極為嚴重,三塊恐龍化石标本隻在左側部分的表面斷骨,用Pilauk(石膏袋)救援收集,團隊技術人員埋在岩石另一側未暴露的表面進行科學修複。修複後發現3個标本分别為6個頸椎和頸肋、7個伴尾椎和1個推薦椎骨折,其中頸椎和尾椎标本分别命名為中國絲綢之路龍和新疆哈密龍。
新發現的恐龍屬以化石起源地中國新疆的哈密命名,多孔椎骨是一大群蜥腳恐龍,而哈密是一帶一路經濟帶上的主要城鎮,以紀念自古以來将中國與世界連接配接起來的偉大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之路龍體長超過20米
王說,中國絲綢之路上的龍有儲存了六條更完整的頸椎互相關聯,分别為10-15節,單節頸椎長度在455-540毫米之間,6條頸椎長約3米,發現山東孟陰早白垩紀分部的盤足龍(體長約15米)對應頸椎平均長度的近2倍, 保守估計,中國絲綢之路龍體長超過20米。
中國絲綢之路龍的識别特征包括頸椎中央和後頸椎後關節突出交叉斷裂分區的側腹叉,椎體交叉爆裂後分區前部的叉子,帶有發育中的腹緣的凸突交叉爆發分區,頸椎中央和後部的移入以及肋骨接觸面的前後。
通過詳細的形态觀察,研究團隊發現,中國絲綢之路頸椎存在厚厚的上前關節突出隔斷和下垂的頸肋,與其他保留頸椎的排相比,上部突出前關節突出分區的方向存在明顯差異,前關節突出-交叉斷裂分區的方向存在明顯差異, 和頸椎的發育程度。
"還有一隻破碎的哈密翼龍下颚儲存着中國絲綢之路龍,這表明這些大型龍類恐龍與哈密翼龍一起生活在白垩紀的天空和陸地上。王說。
收集前的恐龍化石。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哈密龍與新疆其他龍的差別很明顯
新疆哈密龍儲存了7節伴生尾椎,分别為4-10節,中間5節較為完整,單尾椎長度從210-320毫米,是在蒙古發現白垩紀後凹尾龍(體長約12米)對應尾椎平均長度的1.5倍, 保守估計其體長約17米。
新疆哈密龍的識别特征包括:尾椎和神經弓的高度之和大于椎骨的高度,椎弓載體擴張的前尾椎,後關節突出分區和神經棘輪橫截面間隔深度,前尾椎橫截面朝上, 尾椎骨序列從向上指向突然向下移動,無過渡等。
儲存了3塊恐龍化石骨骼(Maurilio Oliveira繪畫)。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新疆的哈密龍是亞洲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蜥腳恐龍之一,顯示出蜥腳特征的不尋常組合。通過詳細比較新疆哈密龍等龍的形态特征,研究小組發現,尾椎長度、前凹尾椎、尾椎靠近腹部的突出部分和方向與東亞已知的其他龍的特征明顯不同。
此外,新疆哈密龍儲存了獸足恐龍的牙齒,這也是哈密翼龍在最早發現的動物腳恐龍化石。王說,由于在新疆哈密龍的骨頭上沒有發現動物腳恐龍的牙印,目前還不确定是否存在動物腳恐龍吃龍屍體的現象。蜥腳恐龍是四足行走的食植物動物,這些大型食草恐龍和食肉動物足類恐龍的發現和研究,将大大增加哈密翼龍的種類和生态多樣性。
新疆哈密龍化石的陽性标本。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新化石的發現豐富了中國恐龍的曆史
王說,研究團隊通過系統的發展分析,基本确認了中國絲綢之路龍、新疆哈密龍、恐龍兩個新屬的分類位置。為了确定新發現的頸椎和尾椎化石是否屬于同一類型,他們将頸椎和尾椎作為一個整體的特征分析為兩個矩陣,這種組合類型與泛足龍屬形成姊妹群,但僅通過頸椎支援該姊妹群的特征。
然後他們分離出頸椎和尾椎的特征,作為兩種分析類型,以頸椎為代表的中國絲路龍在分析中兩個基質都是和泛足龍構成姊妹群的,并且有一些特征支撐,代表着與泛足龍的近親關系, 是以中國絲綢之路上的龍屬于泛足龍。
以尾椎為代表的新疆哈密龍在兩個矩陣的分析中都位于龍類中,但新疆哈密龍的加入使得整個龍類增加了未解決的多分支結構,并且在兩個矩陣的分析中其自身的系統位置也不相同,是以其進一步的系統位置目前還無法确認, 需要新的化石材料和進一步的研究。
此外,新發現的恐龍化石标本中隻包含四塊椎骨和肋骨碎片,因為風化被大量用于識别特征較少,隻能證明它屬于多孔椎骨,這類恐龍生活在大約1.6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到6600萬年前的白垩紀晚期。
王說,本研究中的三個化石标本是Hamikoka團隊在土哈盆地進行翼龍研究的長途實地考察中發現的,也是哈密翼龍發現的第一批恐龍化石,豐富了該地區中生代爬行動物的多樣性,為中國恐龍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知識, 特别是蜥腳恐龍。中國絲路龍和新疆哈密龍的研究不僅增加了哈密翼龍和中國早期白垩紀蜥腳恐龍的多樣性,而且為該恐龍群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資訊,進一步支援了亞洲早白垩紀多孔椎骨恐龍的廣泛多樣性。
中國絲綢之路龍(左)和新疆哈密龍(右)和哈密翼龍類動物群生态恢複圖(創意/趙成,科學指導/王玉林)。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哈米翼龍是"翼龍伊甸園"
王玉林介紹,自2006年以來,他帶領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哈米科試驗隊進行了10多年的哈米戈比科普科研工作,發現哈米翼龍動物群中罕見的,這一地區已成為全球分布面積最大、化石起源最集中的地區,數億匡肏已衍生于此, 是名副其實的"翼龍伊甸園"。
據了解,翼龍不是恐龍,而是一種會飛的爬行動物,但翼龍與恐龍的親緣關系非常親近,像人類的"表親",從同一祖先分化,翼龍飛向藍天,而恐龍主宰着這片土地。此外,翼龍和恐龍是滅絕的古代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同一時間 - 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垩紀末期,大約2.3億至6600萬年前。
在發現"生死攸關"的恐龍化石之前,中國科學院古生物學研究所的Hamiko團隊通過十多年的科研攻救采集、科修和研究,在翼龍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王玉林研究員在恐龍化石采集現場。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古脊研究所提供
首次發現雌性和雄性翼龍個體的三維儲存,發現大量三維儲存的翼龍蛋和翼龍胚胎與其共存,其中,世界上第一個三維儲存翼龍卵的研究表明,哈密翼龍具有與活爬行動物相似的蛇皮蛋殼結構,顯示翼龍成群生活;發現了大量的幼年至成年雌性和雄性翼龍,并發現了哈密翼龍動物群中的第一個物種,天山哈密翼龍;并發現了200多個翼龍蛋。胚胎和骨骼化石三位一體的重要标本,其中16個翼龍蛋含有三維儲存的胚胎化石,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三維翼龍胚胎;這些結果已發表在《現代生物學與科學中的細胞》的封面文章中。
王認為,通過多年的實地考察和埋葬、沉積學和地層相關證據,新疆哈密的這些巨型翼龍經曆了許多白垩紀的湖暴事件,導緻它們群落死亡,快速埋葬。
他透露,Hamico團隊的後續工作将在開展翼龍研究的同時,加強對恐龍的研究,并對化石起源堅持好研究、保護、好利用。當地政府協助哈密翼龍-亞丹國家地質公園成功應用,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翼龍和恐龍遺址博物館的建設,"我們希望通過恐龍、翼龍、遺址和化石的建設,以及國家地質公園和遺産博物館,為年輕人提供科研和科普教育場所, 為當地社會、經濟、文化和旅遊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