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 愁( 九十 )

一一后曾村我童年的香格里拉

作者简介:作者宋源8,原名宋相国,男,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退休干部,三级高级法官。中国法学会会员、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人民法院报》驻南阳记者站站长。省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三部《布告上的红对号》、《忠诚》、《爱的思绪》。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奖励,书法作品曾二十余次获全国书法大赛金奖。《乡愁一一后曾村我童年的香格里拉》为新作。

乡 愁( 九十 )

河流

外婆的两个侄儿子早几天就捎信说秋树李有大戏,要他们的姑姑回秋树李看大戏。

姑娘回娘家看戏,在这一带是个传统规矩。实际上是借看戏之机会,回娘家走走亲戚串串门子。有时候,娘家还会赶着牛车或赶着小毛驴去接姑娘回来看戏。老姑娘也不例外。

秋树李寨子呈东西长,可从东西两个寨门出入,寨子里有几

一百多户人家,还有学校,戏台。外婆娘家就住在离东寨门不远的地方,进了寨子就能看到娘家的院子。学校就在娘家大门外水塘的南边。外婆娘家大门朝东,有内外两处院落。院内有牛屋和磨房,牛屋里养有两头大黄犍子。

秋树李因有五百亩的秋树林而得村名。河南省有两个叫秋树李的村庄,一南一北,一北是临汝县秋树李,一南是邓县秋树李。两个秋树李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是否互有来往也不得而知。邓县秋树李是两省三县交界,即与湖北省交界,与新野县和湖北襄阳县交界。

乡 愁( 九十 )

芝麻杆

还有一层念想,外婆以前看戏的时候,总能遇到小时候的闺蜜们,也是回娘家看戏的,凑到一起也好一块叙叙当姑娘时的旧事往事,忆人忆物忆景。如能见到旧时友,叙旧也是人生一大快乐事。

外婆娘家的两个侄子个个长得壮实有力,两个侄儿媳妇个个贤惠。

正准备做午饭时,外面进来了两个陌生人,裤腿挽着,鞋上和裤腿上都粘了很多泥巴,一个肩膀上还塔着一根赶牛的扎鞭,扎鞭杆是竹子的,光油油的,在胸前晃来晃去。看得出他是个赶牛的老把式。他俩个掏出纸烟,面带笑容,说他们是湖北襄阳黄集的,与河南搭界的,牛车帮助来接新媳妇的,牛车陷进东寨外大路上泥巴坑坑了,怏求借俩头牛帮忙往外拉车。外婆俩个侄子问明情况,忙地去套上两头大黄犍子,拿了一盘粗麻绳,顺手抓了几梱腾净的芝麻杆,芝麻杆是铺车轮子下的。他们帮助将接新媳妇的牛车从泥巴坑坑里拉了上来。

"如果是轿子就好了。”人们说。

午饭时,全家都在讨论着道路的事,说接新媳妇不兴走回头路,如果下雨泥巴大,路不好走,真是很麻烦,陷进泥巴坑坑里就耽误时间。大表叔重复着人们的话:“如果是轿子就好了。”大表叔还说,去年村上也是接新媳妇,也是牛车陷进路上泥巴坑坑里,误了时间。道路不好走,干啥都不方便。小表叔说接媳妇还是抬轿方便,如果大路不好走,可以走小路。外婆也觉得接新媳妇用轿子比用牛车方便。

说着说着,大人们把话题扯给我了。大表叔问我:“国娃呀,你接新媳妇时,是用抬花轿还是用拉牛车?”

我笑了笑,没有回话。

小表叔说:“不论你是用抬花轿或用拉牛车,这件事包到表叔俺们身上,俺们去接。”

我知道表叔他们是在说笑话。拿我开心。我还没有上学,年龄这么小,何时搬亲,是个不可说不可说的未知数。兴许要打光棍。我就只能是仍然是笑了笑,没有回话,随表叔们逗乐去。

乡 愁( 九十 )

壁画

外婆把话接过去说:“形势发展太快了,到了他们接新媳妇时,不知道形势走到哪一步了。八路军(解放军)来了才几年时间,从省城到专区,从专区到县里都修了官路。以后官路肯定还会修到各个乡上,各个镇上。现在村子上的人,如果有啥急事,都可以到县上拍个电报了,几分钟就发走了,乡邮电上也可以代办拍电报的事,还可以打长途电话了。咱们国家与苏联等好几个国家可以直通国际电话,几年前,火车都能从北京开到莫斯科了。这在以前,谁也不敢想呀,如今,可这就是事实了。现在没有了日本鬼子,没有了国民党反动派,人们日子真太平。上级提倡高级社多种经营,提倡社员们搞养殖搞副业发展经济。他们这代人有福气,咱们听八路军的话(共产党),今后日子有奔头。”

外婆喜欢听广播,喜欢听开会,喜欢听新鲜事。两个侄子听她说了这些新名词,只夸他们老姑姑对政策形势知道的多。(未完待续20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