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赵景轩(中)将毕生学术著作和手稿捐赠给档案馆。
新华社武汉8月4日(张石琪莲迅)1975年开始研究蜘蛛,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赵景轩的坚持和勤奋,让他近半个世纪的"蜘蛛人生"精彩纷呈。
赵景轩生于1936年,现为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研究生物防治,主要从事中国棉田蜘蛛研究。为了深入研究蜘蛛,赵景轩跑遍了全国各地,去了热带雨林,在原来的洞穴下,还多次到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寻找蜘蛛。在棉田蜘蛛天敌、蜘蛛生态学等研究中深入研究赵景轩、"荆禹毛蜘蛛"、"赵球肚蜘蛛"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蜘蛛。
1958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后,赵景轩来到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的前身)任教。20世纪70年代,我国农田虫害泛滥,如何实现无农药或少农药成为当时一个重点研究课题。赵景轩决定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治疗虫害,防治病虫害。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使他走上了专门研究蜘蛛的道路。
1975年,赵景轩在汉阳进行了大规模的棉花虫害试验。实验表明,最好的效果是用红眼蜂来控制棉铃虫只能控制70-80%,为了控制棉铃虫,只能辅助使用农药。"我们能完全依靠生物方法在没有杀虫剂的情况下进行预防和控制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景轩冒着农户损失不正的风险,再申请48亩农田,继续进行棉花铃虫的生物防治实验。
功夫不对人负责。赵景轩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虽然他试验农田没有喷洒农药,但棉铃虫却被100%抑制。这是怎么回事?赵景轩贝斯特,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查,他在48亩陆地蜘蛛的实验结果特别多。"蜘蛛吃昆虫,那它们也吃棉铃虫啊!"赵景轩恍然大悟,从此踏上了对蜘蛛的专项研究。
放弃以前的害虫研究,从零开始研究蜘蛛,需要勇气,也需要毅力。为了研究蜘蛛,赵景轩跑遍了国内外无数的森林、洞穴和热带雨林。有一次,赵景轩一行人去了云南,为了找到最喜欢的蜘蛛种类,他们深入了原来的森林。原来森林的路只有马才知道,赵景轩跟着马在森林里,在2000多米的山上寻找蜘蛛。回想起当时的经历,赵景轩还是处于震惊的状态:"坐下休息并不容易,围着蚱蜢都围着,穿几层雨衣都没用。"
为了研究更多的蜘蛛新物种,赵景轩遭受了很多痛苦。1982年,他去了西双版纳,被蛇咬了两次。"蛇以蜘蛛为食,蛇的地方很多,蜘蛛也很多。赵景轩说,为了不把蜘蛛吓跑,他们还要努力学会和蛇和平相处,蛇咬也是不可避免的。1983年,赵景轩在一次中老边境考察中,被一只30厘米长的蜻蜓咬伤,在赶到医院完成抗血清药后昏迷了两天。
除了科研,赵景轩还想过找时间做研究、写书。下班后,饭前十二十分钟,乘火车出行时间,等人等待时间,这些琐碎的时间赵景轩都被充分有效地用完了。"一天中的时间有限,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你必须明确每次你在做什么。"赵景轩说。目前,赵景轩手写了十几本书,加起来有700多万字。
如今,湖北大学研究蜘蛛历史已有40多年,收集了2万多个蜘蛛标本。在赵景轩的带领下,湖北大学培养了众多蜘蛛研究专家,造就了三代专攻蜘蛛的"蜘蛛侠"。研究证明,蜘蛛是人类的好朋友,研究蜘蛛,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除了继续蜘蛛研究,赵景轩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和教育年轻学生。2012年,赵景轩将毕生学术著作和手稿以及100多份荣誉证书捐赠给湖北大学。"我们要愿意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为科学的发展而奋斗。赵景轩经常这样鼓励年轻的大学生。
赵景轩的书
赵景轩与同学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