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英宗,图片来自网络
翻尽中国皇帝史,只有他算是一个“洁身自好”具有正能量婚姻的“奇葩”——宋英宗——宋朝第五个皇帝,因为“爱情故事”独爱皇后高滔滔,尽管只活了36岁。
宋英宗原名赵宗实,后继承皇位改名赵普,是宋朝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子。
史间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宋英宗体弱多病,为了给他“冲喜”,皇后高滔滔给其安排了三个嫔妃,也只是名义上的而已。
赵宗实与皇后高滔滔在1047年结婚,当时,两人都只有15岁。因为,他们二人自小在宫中长大,一起生活了五六年,也可称为是“青梅竹马”。
在二十年的夫妻生活中,高滔滔一共生了八个孩子,四男四女,也算是在宋朝最高产的皇后了,而宋英宗也算是多子多福的皇帝了。
01
“正能量”的爱情
赵宗实是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的重孙子,也是第四任皇帝宋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顺便说一句,赵允让的生育能力很强,子嗣很多,有22个儿子。
为何选了赵允让的孩子做养子,而不是其他亲戚的?因为,赵允让和宋仁宗赵祯是“好基友”。
赵允让的父亲赵元份是宋真宗的弟弟。在宋真宗的长子赵祐去世后,他被接入皇宫作为太子候选人。宋仁宗出生后,赵允让还陪同宋仁宗一起读书,直到宋仁宗长大后,他才被送出皇宫,回到自己的府邸,所以赵允让和宋仁宗的关系很好。
也许是宋仁宗命中无儿,他本人一共有3个儿子和13个女儿,但是儿子都前后夭折了。
宋仁宗赵祯早年没有儿子,出生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这也许是宋仁宗一倍的痛,迫于群臣的压力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将幼年的赵宗实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抚养。(宋仁宗曹皇后的故事请详见《二婚后她居然能“上位”做了皇后,但她却遭遇家庭“冷暴力”》一文)。
这是赵宗实第一次作为储备干部使用。
高皇后,图片来自网络
但不久后,宋仁宗的一个妃子怀孕并生下一子,就把赵宗实“退货”处理了。此后,赵宗实又经历宋仁宗两次“退货”,经过这样的反复,他才正式荣登太子位,被确立为法定继承人。
赵宗实的初恋对象是高滔滔,也是“大户人家”。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高滔滔出生在蒙城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里。母系这边的曹家就不用说了,和曹皇后是一个家族,乃是北宋的一流门第。父系这边也不弱,曾祖父高琼早早就投奔了赵光义,历任龙直指挥使、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等职,曾参与过澶州之战,立下大功;祖父高继勋有“神将”之称,曾任建雄军节度使。
曹皇后和高滔滔的母亲是堂姐妹,因疼爱这个小外甥女,于是,将只有三岁的高滔滔接到宫中,带在了自己身边。
可见,“贵胄”高滔滔与“皇亲”赵宗实基本可以算上是门当户对。
高滔滔与赵宗实同岁,两小无猜的他俩总是形影不离,嬉闹玩耍。
一个是皇帝的养子,一个是皇后的养女,两个小孩又都在宫里生活,就有很多接触的机会。加上赵宗实在宫中的饮食起居都由曹皇后照管,这无形中让他和高滔滔更为亲近。可以说,他们是“发小儿”,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情相悦。当时宫中上下,都习惯将赵宗实称为“官家儿”,而把高滔滔称为“皇后女”。赵宗实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又做过岳州团练使,高滔滔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十三团练”。
嘉祐八年(1063)宋仁宗驾崩,因其没有子嗣,在曹皇后和宰相韩琦的帮助下,32岁的赵宗实(已更名赵曙)顺利继承皇位,史称宋英宗。
宋英宗尊宋仁宗的曹皇后为皇太后,高滔滔则被立为皇后。别看赵宗实当了皇帝,可高滔滔对他的规矩是一点没变。一转眼,赵宗实这皇帝都当了好几个月了,可后宫里,除了高涛滔这一位皇后,就没再有过其他的妃嫔。
成了皇帝之后,按照平常人看法,后宫佳丽三千,仁宗皇帝都那么多嫔妃,您也不能太寒酸了呀,善于给皇帝找对象的曹太后,就觉得,高滔滔整天不让皇帝临幸其他宫人,有点儿过分了呀。
于是就让亲信悄悄去带信,劝告高滔滔:
“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体又已痊愈,怎么可以左右无一侍御者呢?”
对于这个曾经的养母如今的婆婆,其为人高滔滔是再了解不过了:道德自虐,忍让顺受多年。但自己可不是圣母,鞋在自己脚上,自己才知道合不合适,自己的日子别人看着舒服,自己过着憋屈,那怎么行?就皇帝那身体,整天生病,刚即位就病倒,这小身板能经得起后宫嫔妃们折腾?你这不是想让皇帝好过,是想让他早驾崩吧。
这里插一句话,因为宋英宗身体不好,曹太后一直垂帘听政。
高皇后听了曹太后的话,立即怼了回去:
“奏知娘娘,新妇始嫁的‘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的其官家。”
言外之意是:我嫁的是他的人,又不是为了他以后能当皇帝才嫁给他,凭啥当了皇帝就要三妻四妾,想纳妃,门都没有。
后来,赵宗实生了病,为了“冲喜”,高滔滔才听了曹太后的建议,给丈夫选了三位妃嫔。但这三个女子,不过是摆设罢了。
在《宋史》、《长编》、《续资治通鉴》乃至其他宋代笔记里,都没有宋英宗赵曙晋封嫔妃的记载。蔡京之子蔡绦所著的《铁围山丛谈》中,曾提及宋英宗左右无一侍御者。这话直白地说明了他实行的是一夫一妻。
在高皇后眼里,赵宗实只是自己心爱的老公,而不是什么皇上。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两人共生育了四子四女,这在生育普遍差劲的宋代诸多皇帝中算开创了一个奇迹,也从侧面说明他们夫妻生活是和谐美满的。
宋英宗在位时间很短,仅有四年,因此他的后妃也不多,有记载的仅有皇后高滔滔、修容张氏、昭仪鲍氏和贵仪张氏等四人。除高皇后外,其他三人都没有为宋英宗生下一男半女。
02
可书写的事业
宋英宗仅仅在位四年,刚继位不久,就生了一段病,期间,曹太后实际执政。
后来,宋英宗病愈,曹太后还政,但随后宋英宗下诏:“皇太后称圣旨,出入仪卫如章献太后故事。”章献太后就是宋真宗的刘皇后,宋仁宗前11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
也就是说,即便宋英宗病愈,曹太后仍然实际把控朝政。
虽然在位时间短,这位有点时运不济的皇帝还是干了点事儿。
宋英宗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
一次,宋英宗问欧阳修,近日屡有天灾,言事者多称是因为朝廷不能进贤任能,不知这是为何?
欧阳修回答,近年进贤之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常与韩琦讨论此事。可见欧阳修是有备而来,乘机进行劝谏。
宋英宗很是惊讶,忙问道,此话怎讲?中书经常推荐一些人,他不是也大都加意任用了吗?
显然,宋英宗对自己的用人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
欧阳修却指出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他认为,自陛下亲政以来,自己和韩琦、富弼有感皇恩,精心挑选内外官员,而陛下也用人不疑,这是过去所不能比的,但所选之人多为擅长于钱粮刑名的强干之才,并非文学之士。欧阳修的这番话,先对宋英宗的知人善任大加褒赞,转而指出了以前所选人才过于单一的问题。宋英宗听罢深有所悟,决定广泛招揽人才。韩琦、欧阳修等人举荐了20人以应馆阁之职,宋英宗令均予召试。
韩琦等人开始还认为选的人太多,宋英宗道:“我既然要你们举荐,为的就是从中选贤,岂能嫌多?”从中可见宋英宗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迫切心情。他对以前旧的选任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走得比当时劝说宋英宗力图改作的欧阳修等人还要远,还要快。
还有句话说,没有宋英宗就没有《资治通鉴》的问世。
宋英宗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治平三年,司马光依据《史记》,参以他书写成《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
治平元年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他还同意司马光自己选聘助手并组织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书局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
崇文院是北宋的国家图书馆,下设秘阁与三馆,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这些都是皇家藏书之处。秘阁所藏尤为精品,有从三馆中挑选出的万卷珍本书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龙图阁、天章阁是太宗、真宗的纪念馆,所藏除二人的真迹、文集外,还有图书、典籍等重要文物。不仅如此,宋英宗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宋英宗的批示,极大地改善了司马光编修史书的条件,使编写《资治通鉴》的宏伟事业自一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后盾。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的编纂上。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劳。
欣赏启用苏轼。宋英宗在未即位前便听说过苏轼,十分仰慕。继位后,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惯例将苏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职务。但宰相韩琦却说:“苏轼是能成大器的,今后必然会被皇上所重用,只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么全国的文人学士都会为皇上效劳。那时,人心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对此有异议了。倘若现在突然重用苏轼,天下士大夫恐怕会怀疑他的能力,这对苏轼是极为不利的。”宋英宗又问韩琦:“让苏轼修起居注怎么样?”韩琦说:“修起居注与知制诰官职性质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太合适。”宋英宗只好命苏轼在史馆试用。
《宋史》对宋英宗赵曙大加赞赏: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资,膺继统之命,执心固让,若将终身,而卒践帝位,岂非天命乎?及其临政,臣下有奏,必问朝廷故事与古治所宜,每有裁决,皆出群臣意表。虽以疾疹不克大有所为,然使百世之下,钦仰高风,咏叹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晋王广、唐魏王泰窥觎神器,矫揉夺嫡,遂启祸原,诚何心哉!诚何心哉。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一句话:虽身患百病,依然鞠躬尽瘁。
宋英宗,一位皇帝,在中国皇帝婚姻史上,也算留下了与众不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