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皇帝:鮮有嫔妃,獨愛一人

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皇帝:鮮有嫔妃,獨愛一人

宋英宗,圖檔來自網絡

翻盡中國皇帝史,隻有他算是一個“潔身自好”具有正能量婚姻的“奇葩”——宋英宗——宋朝第五個皇帝,因為“愛情故事”獨愛皇後高滔滔,盡管隻活了36歲。

宋英宗原名趙宗實,後繼承皇位改名趙普,是宋朝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重孫子。

史間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宋英宗體弱多病,為了給他“沖喜”,皇後高滔滔給其安排了三個嫔妃,也隻是名義上的而已。

趙宗實與皇後高滔滔在1047年結婚,當時,兩人都隻有15歲。因為,他們二人自小在宮中長大,一起生活了五六年,也可稱為是“青梅竹馬”。

在二十年的夫妻生活中,高滔滔一共生了八個孩子,四男四女,也算是在宋朝最高産的皇後了,而宋英宗也算是多子多福的皇帝了。

01

“正能量”的愛情

趙宗實是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的重孫子,也是第四任皇帝宋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個兒子。順便說一句,趙允讓的生育能力很強,子嗣很多,有22個兒子。

為何選了趙允讓的孩子做養子,而不是其他親戚的?因為,趙允讓和宋仁宗趙祯是“好基友”。

趙允讓的父親趙元份是宋真宗的弟弟。在宋真宗的長子趙祐去世後,他被接入皇宮作為太子候選人。宋仁宗出生後,趙允讓還陪同宋仁宗一起讀書,直到宋仁宗長大後,他才被送出皇宮,回到自己的府邸,是以趙允讓和宋仁宗的關系很好。

也許是宋仁宗命中無兒,他本人一共有3個兒子和13個女兒,但是兒子都前後夭折了。

宋仁宗趙祯早年沒有兒子,出生的三個兒子全部早夭,這也許是宋仁宗一倍的痛,迫于群臣的壓力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将幼年的趙宗實接入皇宮,賜名為趙宗實,交給曹皇後撫養。(宋仁宗曹皇後的故事請詳見《二婚後她居然能“上位”做了皇後,但她卻遭遇家庭“冷暴力”》一文)。

這是趙宗實第一次作為儲備幹部使用。

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皇帝:鮮有嫔妃,獨愛一人

高皇後,圖檔來自網絡

但不久後,宋仁宗的一個妃子懷孕并生下一子,就把趙宗實“退貨”處理了。此後,趙宗實又經曆宋仁宗兩次“退貨”,經過這樣的反複,他才正式榮登太子位,被确立為法定繼承人。

趙宗實的初戀對象是高滔滔,也是“大戶人家”。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高滔滔出生在蒙城一個家世顯赫的家庭裡。母系這邊的曹家就不用說了,和曹皇後是一個家族,乃是北宋的一流門第。父系這邊也不弱,曾祖父高瓊早早就投奔了趙光義,曆任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等職,曾參與過澶州之戰,立下大功;祖父高繼勳有“神将”之稱,曾任建雄軍節度使。

曹皇後和高滔滔的母親是堂姐妹,因疼愛這個小外甥女,于是,将隻有三歲的高滔滔接到宮中,帶在了自己身邊。

可見,“貴胄”高滔滔與“皇親”趙宗實基本可以算上是門當戶對。

高滔滔與趙宗實同歲,兩小無猜的他倆總是形影不離,嬉鬧玩耍。

一個是皇帝的養子,一個是皇後的養女,兩個小孩又都在宮裡生活,就有很多接觸的機會。加上趙宗實在宮中的飲食起居都由曹皇後照管,這無形中讓他和高滔滔更為親近。可以說,他們是“發小兒”,青梅竹馬,一起長大,兩情相悅。當時宮中上下,都習慣将趙宗實稱為“官家兒”,而把高滔滔稱為“皇後女”。趙宗實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又做過嶽州團練使,高滔滔就給他起了一個外号:“十三團練”。

嘉祐八年(1063)宋仁宗駕崩,因其沒有子嗣,在曹皇後和宰相韓琦的幫助下,32歲的趙宗實(已更名趙曙)順利繼承皇位,史稱宋英宗。

宋英宗尊宋仁宗的曹皇後為皇太後,高滔滔則被立為皇後。别看趙宗實當了皇帝,可高滔滔對他的規矩是一點沒變。一轉眼,趙宗實這皇帝都當了好幾個月了,可後宮裡,除了高濤滔這一位皇後,就沒再有過其他的妃嫔。

成了皇帝之後,按照平常人看法,後宮佳麗三千,仁宗皇帝都那麼多嫔妃,您也不能太寒酸了呀,善于給皇帝找對象的曹太後,就覺得,高滔滔整天不讓皇帝臨幸其他宮人,有點兒過分了呀。

于是就讓親信悄悄去帶信,勸告高滔滔:

“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體又已痊愈,怎麼可以左右無一侍禦者呢?”

對于這個曾經的養母如今的婆婆,其為人高滔滔是再了解不過了:道德自虐,忍讓順受多年。但自己可不是聖母,鞋在自己腳上,自己才知道合不合适,自己的日子别人看着舒服,自己過着憋屈,那怎麼行?就皇帝那身體,整天生病,剛即位就病倒,這小身闆能經得起後宮嫔妃們折騰?你這不是想讓皇帝好過,是想讓他早駕崩吧。

這裡插一句話,因為宋英宗身體不好,曹太後一直垂簾聽政。

高皇後聽了曹太後的話,立即怼了回去:

“奏知娘娘,新婦始嫁的‘十三團練’耳,即不曾嫁的其官家。”

言外之意是:我嫁的是他的人,又不是為了他以後能當皇帝才嫁給他,憑啥當了皇帝就要三妻四妾,想納妃,門都沒有。

後來,趙宗實生了病,為了“沖喜”,高滔滔才聽了曹太後的建議,給丈夫選了三位妃嫔。但這三個女子,不過是擺設罷了。

在《宋史》、《長編》、《續資治通鑒》乃至其他宋代筆記裡,都沒有宋英宗趙曙晉封嫔妃的記載。蔡京之子蔡縧所著的《鐵圍山叢談》中,曾提及宋英宗左右無一侍禦者。這話直白地說明了他實行的是一夫一妻。

在高皇後眼裡,趙宗實隻是自己心愛的老公,而不是什麼皇上。十多年的共同生活,兩人共生育了四子四女,這在生育普遍差勁的宋代諸多皇帝中算開創了一個奇迹,也從側面說明他們夫妻生活是和諧美滿的。

宋英宗在位時間很短,僅有四年,是以他的後妃也不多,有記載的僅有皇後高滔滔、修容張氏、昭儀鮑氏和貴儀張氏等四人。除高皇後外,其他三人都沒有為宋英宗生下一男半女。

02

可書寫的事業

宋英宗僅僅在位四年,剛繼位不久,就生了一段病,期間,曹太後實際執政。

後來,宋英宗病愈,曹太後還政,但随後宋英宗下诏:“皇太後稱聖旨,出入儀衛如章獻太後故事。”章獻太後就是宋真宗的劉皇後,宋仁宗前11年垂簾聽政的劉太後。

也就是說,即便宋英宗病愈,曹太後仍然實際把控朝政。

雖然在位時間短,這位有點時運不濟的皇帝還是幹了點事兒。

宋英宗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面對積弱積貧的國勢,力圖進行一些改革。

一次,宋英宗問歐陽修,近日屢有天災,言事者多稱是因為朝廷不能進賢任能,不知這是為何?

歐陽修回答,近年進賢之路的确太窄,他自己也常常與韓琦讨論此事。可見歐陽修是有備而來,乘機進行勸谏。

宋英宗很是驚訝,忙問道,此話怎講?中書經常推薦一些人,他不是也大都加意任用了嗎?

顯然,宋英宗對自己的用人政策還是比較滿意的。

歐陽修卻指出了問題的另一方面。他認為,自陛下親政以來,自己和韓琦、富弼有感皇恩,精心挑選内外官員,而陛下也用人不疑,這是過去所不能比的,但所選之人多為擅長于錢糧刑名的強幹之才,并非文學之士。歐陽修的這番話,先對宋英宗的知人善任大加褒贊,轉而指出了以前所選人才過于單一的問題。宋英宗聽罷深有所悟,決定廣泛招攬人才。韓琦、歐陽修等人舉薦了20人以應館閣之職,宋英宗令均予召試。

韓琦等人開始還認為選的人太多,宋英宗道:“我既然要你們舉薦,為的就是從中選賢,豈能嫌多?”從中可見宋英宗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迫切心情。他對以前舊的選任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甚至走得比當時勸說宋英宗力圖改作的歐陽修等人還要遠,還要快。

還有句話說,沒有宋英宗就沒有《資治通鑒》的問世。

宋英宗非常重視書籍的編寫和整理。治平元年(1064),司馬光寫成了一部《曆年圖》進呈給英宗,英宗對此大加贊賞。治平三年,司馬光依據《史記》,參以他書寫成《通志》八卷,大約即是後來的《資治通鑒》的前八卷。

治平元年對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勵司馬光繼續編寫下去,等書成之後再頒賜新書名。他還同意司馬光自己選聘助手并組織編寫曆代君臣事迹的書局的請求,批示将書局設在崇文院内,特允許其借調龍圖閣、天章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的書籍。

崇文院是北宋的國家圖書館,下設秘閣與三館,即昭文館、史館、集賢院,這些都是皇家藏書之處。秘閣所藏尤為精品,有從三館中挑選出的萬卷珍本書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迹。龍圖閣、天章閣是太宗、真宗的紀念館,所藏除二人的真迹、文集外,還有圖書、典籍等重要文物。不僅如此,宋英宗還準許提供皇帝專用的筆墨、缯帛,劃撥專款,供給書局人員水果、糕點,并調宦官進行服務。

宋英宗的批示,極大地改善了司馬光編修史書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自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後盾。司馬光為了報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19年裡,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應該說,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最後編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勞。

欣賞啟用蘇轼。宋英宗在未即位前便聽說過蘇轼,十分仰慕。繼位後,宋英宗本想按照唐朝的慣例将蘇轼召入翰林院,授予他知制诰職務。但宰相韓琦卻說:“蘇轼是能成大器的,今後必然會被皇上所重用,隻要朝廷好好栽培他,那麼全國的文人學士都會為皇上效勞。那時,人心所向,也就不敢有人對此有異議了。倘若現在突然重用蘇轼,天下士大夫恐怕會懷疑他的能力,這對蘇轼是極為不利的。”宋英宗又問韓琦:“讓蘇轼修起居注怎麼樣?”韓琦說:“修起居注與知制诰官職性質相同,官品接近,恐怕也不太合适。”宋英宗隻好命蘇轼在史館試用。

《宋史》對宋英宗趙曙大加贊賞:昔人有言,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信哉!英宗以明哲之資,膺繼統之命,執心固讓,若将終身,而卒踐帝位,豈非天命乎?及其臨政,臣下有奏,必問朝廷故事與古治所宜,每有裁決,皆出群臣意表。雖以疾疹不克大有所為,然使百世之下,欽仰高風,詠歎至德,何其盛也!彼隋晉王廣、唐魏王泰窺觎神器,矯揉奪嫡,遂啟禍原,誠何心哉!誠何心哉。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一句話:雖身患百病,依然鞠躬盡瘁。

宋英宗,一位皇帝,在中國皇帝婚姻史上,也算留下了與衆不同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