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新蚜虫病的病原体是小牛的新蚜虫,它原产于新生牦牛的小肠,引起肠炎,腹泻,腹部窒息和腹痛等症状。该病最常见于中国南部省份的牦牛。新生牛大量感染可致死,对养牛业的发展危害很大。

原因:牦牛的新蚜虫体型较大,呈淡黄色。雌性在小肠中产卵,卵与粪便一起排泄。奶牛吞下受感染的虫卵后,幼虫在小肠中逸出,经过一系列过程,进入怀孕母牛的子宫,然后被吞入肠道或经肺、肝、肠内迁徙发育。小牛出生后,幼虫在小肠中长大,25~31天后成为成虫。成虫可以在小肠中生活2至5个月,并不断排泄。
症状:牦牛受害最严重的时期是出生后2周,其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肠炎、腹泻、大便,有特殊气味。腹部肿胀,伴有腹痛症状。病牛又弱又瘦,精神低落或烦躁不安。髋部肌肉松弛,后肢无力,站立不稳。如果肠道寄生多体积昆虫体内,可引起肠梗阻或肠穿孔,并导致死亡。如果幼虫侵入肝脏,除了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外,还会损害肝组织。如果切除到肺部,它会破坏肺组织,导致斑点出血和肺炎。临床咳嗽、呼吸困难,口腔有特殊的酸味。一些眼结膜炎。疾病的诊断可以基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有时混血,有特有恶臭、牛的弱、毛发粗糙等。该病主要发生在5个月内的牦牛身上。诊断需要检测粪便中的卵子或尸体。
预防和控制措施
1.普通驱虫牦牛在1个月和5个月大时各驱虫一次。常见的驱虫药有刺松、四乙基或六氯环己烷等。剂量为:六氯环己烷注射血清酶,2~o.4克,每天1次,连续3天;Harrelson,每公斤体重35至50毫克;使用中磷酸盐,每公斤体重0.2克I四唑,每公斤体重10-20毫克。
2.注意事项应注意牛场的清洁,要经常清洗带衬垫的草和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如果可以的话,将奶牛和小牛隔离,以减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