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信出生于公元前的231年,在公元前的196年去世,他去世的时候也不过才35岁,可谓是英年早逝。韩信的年轻有为,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刘邦对他的嫉恨,刘邦年事已高,不过多久就可能驾崩,那么他的子孙就不能安稳地坐着皇位。
韩信在刘邦的眼里看来,韩信是一个绝对的军事奇才,更是一个绝对的威胁,在刘邦看来,威胁他刘氏子孙皇位的又岂止是韩信一个,英布、樊哙等其他大将军也同样是潜在的威胁。出身平凡,鸿鹄之志
韩信出身平凡,志向远大,曾受高人指点,也曾得到贵人相助,拜将台上好不威风。韩信弱冠前后几年,他都是一个穷的没有住处的穷酸读书人,因为大秦暴政的原因,各地起义军不断,韩信这才想着学习研究兵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韩信在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不曾解决,他连饭也吃不起,因为没有正经的营生,他自己就只好乞讨要饭。有一次在河边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大娘,一连好多天给韩信饭吃,最后那个大娘走的时候还给了韩信一笔钱还有一张大饼,这时候韩信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成为一个大将军,今后好好报答这位大娘的救命之恩。
韩信不仅受到过生活上的困难,更得到过其他人的歧视和蔑视甚至是辱骂,即便是如此,他也未曾放弃自己的目标,于是便去参加了复辟楚国的军队,这是由楚国贵族项梁领导的,后来则是项羽领导。在项梁手下韩信也仅仅是做了个执戟中郎将,这个位置还是项梁去世后,答应给韩信的。用大白话说,这就是一个高级看门的,可是这怎么满足韩信指挥千军万马的雄心壮志呢?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于是韩信就决定出走。
萧何相助,败也萧何
韩信得到贵人相助,此人便是萧何,萧何向刘邦力荐此人,刘邦用了韩信,并且是重用,韩信自此青云直上,功绩无数。
起初韩信从项羽处来到了刘邦这里,奈何刘邦也没有重用他,韩信感觉到自己的才能就要永远被埋没了,于是他就逃走。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萧何极力向韩信劝说让他留下来,向刘邦举荐他。最后韩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登上了拜将台。其后韩信帮助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军功无数。
韩信这时候的功绩具体有伐代、平魏、击赵,每一股势力在他面前都是可以击溃的,他在别人面前则是坚不可摧的。一直到和项羽对抗,最后总竟然胜利,击溃项羽致使他乌江自刎。韩信是建立汉朝无可缺失的一员大将军,正是他的军事才能让刘邦的军队每次在险境中胜出,可是韩信在政治方面却让刘邦很是怀疑。当然这里有韩信是中途加入刘邦的原因,也有着韩信在作战时候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但是刘邦猜忌心思过重,就认为他想着加官进爵甚至是把自己取而代之,这就为刘邦杀韩信埋下了伏笔。
刘邦无情,兵仙陨落
韩信在刘邦这里是功臣,但也是潜在的威胁,封了韩信做齐王后,韩信自恃功高,刘邦深深嫌弃他。
有一次,陈曦谋反,与韩信往来,这些被刘邦和吕后知道了。于是下令捉拿住了陈曦,最后也将韩信以商量军务的借口诓骗过来,伺机而动杀死了韩信。
因为韩信的王侯身份,刘邦还曾答应过不准杀他,这个不能杀他是有条件限制的,就是“三不斩”。即是“见天不斩,见地不斩,见铁不斩”,这要是仔细想办法,完全可以将韩信杀死的,并非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杀韩信。
结语
于是吕后就让一众宫女用布匹围住了韩信,并发力将之悬空,最后用尖锐的竹子往韩信身上捅去,一代战神韩信就此殒命。
韩信之死,留下了两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假如对萧何有所防备,那他肯定不会被那么快就杀死的,至于他的结局,只能怪韩信防人之心不足,自立为王的决心不够,不然,韩信何至于如此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