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良與韓信并列漢初三傑,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張良與韓信并列漢初三傑,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韓信出生于公元前的231年,在公元前的196年去世,他去世的時候也不過才35歲,可謂是英年早逝。韓信的年輕有為,也恰恰從側面反映出了劉邦對他的嫉恨,劉邦年事已高,不過多久就可能駕崩,那麼他的子孫就不能安穩地坐着皇位。

韓信在劉邦的眼裡看來,韓信是一個絕對的軍事奇才,更是一個絕對的威脅,在劉邦看來,威脅他劉氏子孫皇位的又豈止是韓信一個,英布、樊哙等其他大将軍也同樣是潛在的威脅。出身平凡,鴻鹄之志

韓信出身平凡,志向遠大,曾受高人指點,也曾得到貴人相助,拜将台上好不威風。韓信弱冠前後幾年,他都是一個窮的沒有住處的窮酸讀書人,因為大秦暴政的原因,各地起義軍不斷,韓信這才想着學習研究兵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将軍。

張良與韓信并列漢初三傑,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韓信在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不曾解決,他連飯也吃不起,因為沒有正經的營生,他自己就隻好乞讨要飯。有一次在河邊遇到了一個好心的大娘,一連好多天給韓信飯吃,最後那個大娘走的時候還給了韓信一筆錢還有一張大餅,這時候韓信想着無論如何也要成為一個大将軍,今後好好報答這位大娘的救命之恩。

韓信不僅受到過生活上的困難,更得到過其他人的歧視和蔑視甚至是辱罵,即便是如此,他也未曾放棄自己的目标,于是便去參加了複辟楚國的軍隊,這是由楚國貴族項梁上司的,後來則是項羽上司。在項梁手下韓信也僅僅是做了個執戟中郎将,這個位置還是項梁去世後,答應給韓信的。用大白話說,這就是一個進階看門的,可是這怎麼滿足韓信指揮千軍萬馬的雄心壯志呢?在項羽手下不得重用,于是韓信就決定出走。

蕭何相助,敗也蕭何

韓信得到貴人相助,此人便是蕭何,蕭何向劉邦力薦此人,劉邦用了韓信,并且是重用,韓信自此青雲直上,功績無數。

起初韓信從項羽處來到了劉邦這裡,奈何劉邦也沒有重用他,韓信感覺到自己的才能就要永遠被埋沒了,于是他就逃走。于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了,蕭何極力向韓信勸說讓他留下來,向劉邦舉薦他。最後韓信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登上了拜将台。其後韓信幫助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軍功無數。

張良與韓信并列漢初三傑,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韓信這時候的功績具體有伐代、平魏、擊趙,每一股勢力在他面前都是可以擊潰的,他在别人面前則是堅不可摧的。一直到和項羽對抗,最後總竟然勝利,擊潰項羽緻使他烏江自刎。韓信是建立漢朝無可缺失的一員大将軍,正是他的軍事才能讓劉邦的軍隊每次在險境中勝出,可是韓信在政治方面卻讓劉邦很是懷疑。當然這裡有韓信是中途加入劉邦的原因,也有着韓信在作戰時候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但是劉邦猜忌心思過重,就認為他想着加官進爵甚至是把自己取而代之,這就為劉邦殺韓信埋下了伏筆。

劉邦無情,兵仙隕落

韓信在劉邦這裡是功臣,但也是潛在的威脅,封了韓信做齊王後,韓信自恃功高,劉邦深深嫌棄他。

張良與韓信并列漢初三傑,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有一次,陳曦謀反,與韓信往來,這些被劉邦和呂後知道了。于是下令捉拿住了陳曦,最後也将韓信以商量軍務的借口诓騙過來,伺機而動殺死了韓信。

因為韓信的王侯身份,劉邦還曾答應過不準殺他,這個不能殺他是有條件限制的,就是“三不斬”。即是“見天不斬,見地不斬,見鐵不斬”,這要是仔細想辦法,完全可以将韓信殺死的,并非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殺韓信。

結語

于是呂後就讓一衆宮女用布匹圍住了韓信,并發力将之懸空,最後用尖銳的竹子往韓信身上捅去,一代戰神韓信就此殒命。

韓信之死,留下了兩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假如對蕭何有所防備,那他肯定不會被那麼快就殺死的,至于他的結局,隻能怪韓信防人之心不足,自立為王的決心不夠,不然,韓信何至于如此結局呢?

張良與韓信并列漢初三傑,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