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楼适夷

楼适夷

楼适夷(19051月3日一2001年4月20日),现代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原名楼锡槽春,字建南,1905年1月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一个经商的小康人家,六岁入私立实获小学读书。1918年,楼适夷跟随父亲到了上海,先在征祥钱庄当学徒,后到益慎钱庄当小职员,好学上进,坚持自修,兴趣广泛,并开始向《申报·自由谈》、《礼拜六》等报刊投稿。到1922年,已经发表了一些半文半白的文章和文艺作品,阅读了创造社作家的大量著作。

1923年春,楼适夷结识了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并和陈松龄创办了杂文小报《嫩绿》。1924年,楼适夷结识了应修人,并加入修人在1921年创办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和应修人共同编辑《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发表了一些短文,谈论读书求知和社会前途等问题。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楼适夷

1928年5月,楼适夷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挣扎》。这一年,他加入了太阳社,协助钱杏郁、蒋光慈做编辑工作,还曾入上海艺术大学挂名学习,到1929年9月底去日本东京以前,先后在《太阳月刊》、《海风周报》、《拓荒者》、《萌芽》和阿英、郁达夫主编的《白华》等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创作和翻译作品,还出版了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病与梦》。他出席过日本无产文学同盟的报告会、展览会,参加过他们举办的暑期大学,结识了小林多喜二、藏原惟人、中野重治、膝森成吉、壶井繁治等日本作家。他除了写通讯报告寄给国内左联的报刊发表外,还创作了《盐场》,等深得鲁迅、茅盾称赞的短篇小说。1931年4月下旬,楼适夷回到上海,立即加入了左联,在冯雪峰领导下,参与文总和左联的党团工作。左联五烈士遇难后,他秘密参加印刷发行《前哨》纪念专刊,不久又受左联委派,到《文艺新闻》编辑部开展工作,还在翟秋白同志领导下,编过鲁迅先生很珍惜的《白话小报》。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楼适夷

“九一八”事变以后,楼适夷创作了独幕话剧《活路》和《S、O、S》,还先后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世界语者联盟、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中国著作者协会,并担任上述组织的领导职务。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发生后,他深入战地,主持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闸北分会的工作,5月下旬,又调至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负责《大陆新闻》的创刊和编务,由于白色恐怖,后改名《东亚日报》,仍然出不下去,很快就停刊了。1932年6月底,他出版了第三个小说集《第三时期》。这年秋天,楼适夷陪同在上海养病的陈廉一起到鲁迅家里拜访。年底,他在文总工作,主办《社会生活》旬刊,为商谈举行远东泛太平洋反战大会的地点问题,接受党组织的委托,东渡日本,于1933年1月回国。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判决后囚禁在南京监狱。后来,经过他的堂弟楼炜春和鲁迅取得联系,楼适夷在狱中学习鲁迅送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籍,并进行了一些翻译工作。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楼适夷

1934年楼适夷的短篇小说《死》和《盐场》被鲁迅和茅盾推荐译成英文,编入《草鞋脚》、《盐场》这篇小说第一次把党内机会主义写进了新文学。1935年,楼适夷在狱中译了《人间》、《焚火》等苏联、日本的文学作品,于1936年陆续出版。

抗战爆发后,楼适夷于1937年7月11日经营救出狱。不久,应郁达夫之邀到福州,参加了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工作,主编《福建小民报》副刊《救亡文艺》,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被迫离开福州。12月间,经长沙到了武汉。1938年1月《新华日报》创刊,楼适夷任副刊编辑,2月间,又和叶圣陶等在汉口创办了《少年先锋》半月刊。3月,他参加了发起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并当选为理事,和蒋锡金等编辑《抗战文艺》。是年10月底,楼适夷离武汉去广州,于11月初到了香港,先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1939年1月茅盾去新疆以后,由他代理主编《文艺阵地》。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楼适夷

1939年7月,楼适夷转移到上海继续主持《文艺阵地》的编务,同时还编印《大陆画报》杂志,主要在新加坡地区发行。1940年12月,他脱离了《文艺阵地》的编务,又和裘重等人创办了《大陆》月刊。1941年间,他和蒋锡金等人创办了《奔流文艺丛刊》、《奔流新集》等,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4年冬,他到四明山新四军浙东根据地参加文教工作,曾编辑日文小报,对日俘进行统战教育。1945年抗战胜利后,楼适夷随军北撤到了江苏淮阴,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编委。1946年5月,又回到上海任《时代日报》副刊编辑。1947年,他和靳以编辑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机关刊物《中国作家》,年底离开《时代日报》社到了香港,和茅盾、周而复等人创办了《小说》月刊。到1949年春为止,楼适夷先后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出版了散文特写集《四明山杂记》。

浙江现代文学名家楼适夷

1949年1月,楼适夷离开香港到北京,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筹备,并被选为理事,被分配到出版总署工作。抗美援朝运动中,楼适夷参加了志愿军,担任东北军区后勤政治部宣传部长,在朝鲜战场写过一篇汽车兵生活的报告文学。1952年回北京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1976年离休。这一段时间,楼适夷在担任出版领导工作之余,翻译了苏联和日本革命作家的作品,如高尔基的《在人间》、《老板》和日本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至今还印行,已经再版多次。1984年夏,楼适夷出版了《话雨录》,收文章28篇。

注:节选自刘为民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