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新闻 知道记者 邓全伦 特派记者 陈诺禄
2020-01-18 11:53
2020年1月11日,北京《雪山下的古代世界——青藏高原古生物学检验结果》在中国古生物学馆开幕。本次展览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精美化石,展示了高原壮丽的进化历史。
在同一城市,在北京怀柔新城的居所,马丽华正忙着修改一本关于青藏高原科学考试的书。她在西藏工作了27年,是中国藏地的著名纪录片作家,近50年来一直在见证和记录青藏高原的科学检验史。
青藏高原是世界之屋,是亚洲水塔,是"地球的第三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2017年,中国启动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2018年9月,该研究的第一阶段在拉萨发布,主要涉及青藏高原最新隆起研究、"亚洲水塔"变暖和潮湿引起的加速液化和不平衡、青藏高原绿化背景下的潜在风险、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影响和大气研究。2019年11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完成了在可可西丽无人区湖泊的探索任务。
第二次青藏科学考试将持续5至10年,目前仍在进行中。玛丽莲正在密切关注其最新发展。"青藏的渤海三田人让我们这一代人兴奋不已,"她说,她穿着一件灰色的外套,一头活泼卷曲的头发,头上戴着发箍,她说:"青藏高原科学考官是一群非凡的人,我想把青藏科考笔下来。"
马丽华1976年进入西藏,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第四年,当时她刚从山东临沂科学院中文系(临沂大学艺术学院的前身)毕业,马丽华只有18岁, 她没有想到自己的文学生涯,将带着青藏科学考试,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1997年,马丽华受西藏自治区科委委托"为青藏科技考察队打造一座树纪念碑",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他采访了近100位科学家,撰写了《青藏浩瀚》。二十年后,2018年,新书《青藏之光》出版。对于马丽华来说,写过历史和人文的西藏,写过西藏的科学和人文,这是"个人的完成,也是对青藏的记述和奖励"。
此时,青藏高原的科研,也从填补空白的区域调查演变成国际地球科学界一直关注的事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升说:"青藏研究在解释世界,全球研究同时丰富着青藏研究。"
"一部自然进化史,一部科学探索史,在青藏高原上演进,是一部史诗般的叙事。她说,作为一名作家,能够跟进、记录和见证青藏科技几十年来的伟大工作,是莫大的荣幸。
赵石:填补中国科考空白
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成立,开启了青藏高原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
孙红丽于1972年底开始组建团队,但只有副队长,但持有"实权",负责团队成员的选拔。"首批青藏科考队员,只有40多人,付了枪,然后就拿出了40多位院士。这使得他们和他们做过的马丽华深度访谈非常感慨:"这个群体太好了,一直坚持了下来,是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团队。"
新中国成立前,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只有少数外国探险家和传教士访问过高原,收集了一些零星的数据。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土壤地理与国土资源科学家孙红烈,于1973年至1992年组织并领导了第一届青藏科学考试,并担任组长。
孙红丽1932年出生于北京,人居河南阜阳,父亲是"中石油之父"孙建初。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搬到了南京。父亲去玉门找油,临行前委托地质调查同事朋友照顾小家庭。当时住在同一家医院的陈恩峰、马璐志、熊毅、李连杰、刘海蓬等,基本上都是地质调查院土壤研究室的专家,后来都成了大家。
孙红丽想看看父亲,被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农学系录取,师从李连杰教授。1961年,孙红丽第一次赴藏,研究生学习阶段结束后,刚刚转入中国科学院综合考试,同时任命:参加西藏综合科学考察,担任学术秘书。他沿着青藏公路从北到南,一直到亚东县南坡的喜马拉雅山。
视察回来后,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总考委主任于克轩听取了他的报告,同时细致入微,重点介绍了海拔高度、温度和降水、自然条件和分布规律等基本数据,以及雪线、林线、 湖泊,土壤,植被趋势。可惜的是,当时国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西藏科考不得不中途停办。从那时起,他一直受到动荡的震撼,分散了农场权力,并暂停了几年的业务。
1973年,当青藏科技考试队终于再次踏上征程时,当时只有40多人。来自中国科学院几个科研院所的成员从全国各地赶到成都集合,然后乘坐混合"解放"卡车沿着川藏线一路向西行驶。"当时条件艰苦,资金很少,实地考察时,是装在袋子里供移民携带,晚上还当枕头。
当时散布的一段话,马丽华曾被打动过,"远看像飞,近看像饭,仔细看,原来是中科院。四十六年前,318国道,路面一直没有硬化,第二条朗山、芬奇山隧道还没有开通,路面阻力大,危险重重。车队离开国道在西藏雅居县境内,沿湖南,越过德马拉山,检查在视线中,"尘仆的队伍欢呼起来,然后是全身的欢迎和投入。
西藏东南边境的察仔县被选为此行的第一站,因为早在十多年前,这个地区就被列入中国科学院的检查计划,但未能成行,加上"文化大革命"在动乱后期的价值, 基础科学研究刚刚恢复,小心翼翼地带着试探性,让青藏团队在20年的科研中,第一年规模最小,而且低调要安静下来。
从蔡察开始,今年的探险足迹延伸到藏族东南部的波米、林芝、米林、摩特县,以及鸭绿藏埠江大峡谷内外。深秋,当团队完成时,从事水力资源调查的团队沿着河流深入大峡谷,直到隆冬。
第一战落下帷幕,不仅职业丰收,对当地包括军方的支持和期待也有很大的激励。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外地小组增加了能力,调查范围扩大了。到1976年,第四年,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是 - 分为四个单位,阿里,昌都,那曲和西藏北部,并且几乎走遍了整个西藏。
孙红丽特别珍惜这次参观的机会,从文章的排版到专业的统筹,都尽了一切努力,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的艰辛,无所不包。考察队成员的专业结构也更加丰富,不仅限于中科院下属的研究所,还有来自多所高校和当地科研机构的生产单位人员,加上室内工人和县级援助人员,不少于千人。
老青藏人向老队长孙红丽致敬,说青藏科研的第一人是事业背后的凝聚力。当然,谦逊的孙红丽只是说:"因为事业的魅力,高原的魅力,是青藏研究的动力,团结了一支致力于事业的优秀团队。"
以1973年为节点,以前称为中国青藏科考第一阶段,以中科院青藏科考队为标志,以第二阶段(1973-1992)为标志,少一些临时性、随机性,使形成、标准化,不再是权宜之计,所以做才是20年。
到20世纪90年代,自然已经过渡到第三阶段,以1992年孙红利院士发起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攀登计划"青藏工程为标志,建立了多学科、综合性的青藏研究项目的基础。主持了"八五"和"九五五"国家攀岩项目"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研究"和"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使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路,走得越宽;看似不可思议,但水进运河:事业成功的要素已经具备——宏观前瞻性的决策权、坚定不移的执行力、球队的中坚稳定,才有一位优秀的队长。"万花回望青藏高原科研一路走来,确实堪称史诗级。
成果:青藏高原百科全书
八年西藏科学考试结束时,1980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青藏高原科学研讨会,这是第一届藏学国际会议,来自18个国家的近100名科学家和300多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一场极其激烈的交流和讨论。
这恰逢国际科学界,一场"地缘革命"尘埃落定,"板块构造"的新理论得到了认可,从而取代了经典的地质理论。这个国际研讨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时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的常成,初步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原理,并首次提出了"多地相阶段扁平化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分别是由几个块(陆地)和几个历史阶段的运动和碰撞引起的。
这一理论提出,是海洋形成过程机理应用于陆地、板块形成的,是青藏高原上升中的第一个具体应用,因此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被称为"喜马拉雅大师"、《青藏高原地质学》一书作者的地质构造专家甘塞尔教授兴奋地说:张学森的工作非常扎实,用一种用心对高原的上升做出很好的解释,清晰地描述了高原结构的演变。
此后,中国、法国、中国、英国、中国和美国等国开展地质调查,经过多次论证,国内外地球科学家一致确认建立了"多地球体相位扁平化理论",并承认其"发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现在人们俗称的"正常板块"指的是这种贡献。在西藏考察期间,青藏科技考试组将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对取得的专业证据进行验证。
当时,会议将进行热烈的交流,会议结束时仍然频繁互动,这次国际研讨会出人意料地成为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青藏研究向世界开放,国际合作已成为常态。
正如刘东升院士在2005年所说:"这项事业已经走过了斯文河定和金顿沃德在时间隧道中的开拓阶段,以及中国新登山科学考察和综合考察的科学发现阶段,从专项研究到理性认识的深化阶段,现已进入'青藏高原后现代研究'阶段。青藏研究正在解释世界,全球研究丰富了藏学研究。"
孙红丽院士在《青藏之光》一书序言中写道,从1973年到1980年,青藏科技考试组在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生产部门组织了数十个单位,40多个专业,770多人参加了学习研究工作。从喜马拉雅山到西藏北部的无人区,从横向山脉到阿里高原,探险队的足迹几乎遍布青藏高原。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科学数据。
第一次青藏科学考察,结果显著:发现多条蛇绿岩带、喜马拉雅热带、三趾马群化石、恐龙化石、盐矿和油气展示,以野生大麦和野生小麦为主,7个新植物属,300多个新植物种,20个新昆虫属,400多个昆虫新物种, 发现无鳍昆虫填补了"目标"研究空白。
1976年是西藏科学发现的丰收年。经过5年的实地考察和近4年的室内总结,最终成果首先体现在——由科学出版社先后推出了《西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系列》(西藏部分)36本41集全书,该系列的出版远远超出了"大本营"的初衷,在填补信息空白的基础上,史无前例地奉献了一套藏族自然科学百科全书。
近半个世纪左右,国际地球科学界发生了两次"革命",中国科学家还在追随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的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地球科学革命"。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华人科学界已经参与了"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酝酿阶段,随后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或"全球变化研究"。
"1973年青藏科考组成立时,只有40多人,各一名专业。马丽华访问西藏科考的研究课程发现,目前,每个专业都有多个队伍在做,每个学科都细分为几个分支,而学科定点、半定点观测研究在高原表面展开,取代了以往的路线式巡查,在《青藏之光》一书中,学科的进步自然是其结构性的方式。
1980年以来的10余年里,青藏科技考察队先后组织开展了跨山区、南噶巴瓦峰地区、喀喇昆仑山地区和可可西里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并编写出版了《十字有34本专著,两篇论文集》 以及青藏高原的一个地图集,如断山科学考察系列,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科学考察系列以及Cocosili区域科学考察系列。
藏人视科考队为自己的团队,带着一种长久的怀念感——今天的《中国通书》和《西藏科学技术》等历史史,青藏队与青藏队一起与新中国以来的科技史上活动墨迹斑斑,使其将载入史册, 西藏自治区政府相继更迭,自治区发展咨询机构一直为老队长孙红利院士预留座位,在青藏科考队员走过的地方,农民工们还在讲述青藏队的故事,并在农民工的后代中, 它正在成为一个传奇。
孙红丽感到特别高兴的是,青藏科技考试组成立以来,造就和团结了一大批科学献身精神,其中以老科学家为代表的院士40余人,还有一大批活跃在青藏高原科考一线的中青年科学家。
"在青藏研究方面,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和实践都表现突出。在马丽华看来,这也推动了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焦点和舞台,被公认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最理想的实验室。
交汇点:青藏科研薪火
马丽华与青藏高原科学考核的交集,恰好是在1976年,当时她来到了西藏。当时,青藏科考队在西藏综合科考进入第四年——也是最后一年的集中实地作业,共有科技人员,本地参考人员加上室内工作人员不少于千人,为年中最庞大、最广泛、最丰硕的一年。
毕业于中文系的马丽华说,她当时"没有特别的文学理想",但在他27年的西藏工作生涯中,大部分时间都与文学打交道。更不用说有一天它会走得更远 - 与自然科学相悖。
此时,在青藏科考队伍中致力于找出家族底层,填补空白,定性描述为基础的科考活动,引发了科学发现的多年"井喷"。通过媒体报道和科普向公众传达的反应远远大于科学团队成员的预期。
作为观众中的一员,马丽华也出席了会议,"那些年不亚于一场科学启蒙运动,一系列新知识、新思想就像是原来思想视野的井喷。1981年,调到西藏文学担任编辑的马丽华参与并见证了新时代文学的萌芽和繁荣,也看到了科研成果如何迅速转化为文学资源。"当时收到的手稿很多,都是以科学检验的结果为资源,写成诗歌的素材。我还记得那句话:"西藏是大海,青藏高原从海底往上走"。"
青藏高原从渤海到高原的过程,是自然进化史上非常宏伟的篇章,给文坛青年的灵感。具体对马丽华本人来说,当时写过《西藏正处于发现的时代》,还写诗——"从当当湖到当家湖,远近四十公里,历史已经走过了几百万年,我只花了60分钟。
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已经广泛"扫描",接下来的四年,又进入了室内研究和写作阶段——历史上第一次为西藏建立自然科学档案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交出的成绩单相当可观:"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系列"(西藏部分)一套36 41卷,字数超过2300万字, 由科学出版社推出。
同时,1980年左右出版的第一批科普书籍,如《揭开世界屋脊之谜》、《青藏高原探险》等,都包含专业知识和科学发现,吸引的读者比学术专著还多。
青藏科学考试队的任务于1992年完成,以在新疆喀什举行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国际研讨会"为标志,使第一届青藏科学考试取得圆满成功。"泛"可以取消,原因还在继续。当青藏科技考核队老队员在喀什告别时,许多人在青藏研究的旗帜下重聚,紧随老队长身后——立即启动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85"攀登计划青藏工程(1992-1997),是老队长孙红丽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
"八五"计划之后是"九五"计划,之后攀登计划并入青藏工程(1999-2003)一期,这是国家调拨的重要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是郑道教授,时任青藏科学考试队执行副队长。
又过了五年,新一轮"973"计划青藏工程(2003-2007)上马——首席科学家是参加过青藏科考队的学生,此时对冰芯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姚敦东院士。
"青藏研究从此持续不断,循序渐进,从事青藏研究的超级团队一路走来,说青藏队旗没有降,青藏精神火了,就是这样来的。"玛丽花说。
刘东升院士总结了青藏科考研究的工作范式和"青藏效应":是团队攻坚与探索自然的凝聚力效应、跨学科与相互渗透的放大效应、科星与人才产生出现的催化作用、科普科学、促进发展的社会效应。郑都院士也为此写了一本专著,总结为《青藏精神》。
就这样,来自多个领域的科学家来到青藏高原进行科研,时任编辑的马丽华在创作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在收集别人的贡献——这两条线看似平行,什么时候相交?
那是1997年,马丽华在新老交替的同时,也站在事业的前面。当时,西藏自治区科委(现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给她一项任务,给青藏科技考试队送上树纪念碑。1998年,她采访了近百位科学家,撰写了《青藏浩瀚》。
以此为参考,马云一眼就看到了——后来被总结为"从专题研究到理性理解的深化阶段"的工作形式的变化——将运行面变为一个固定点,将其表征改为定量。
青藏研究如何从区域性、间歇性、填补科研活动的科学空白,使当今国际地球科学受到重视,并有望在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达到世界领先程度?
"它既有内生的驱动力,又有许多'上帝的协助',所以这个小型科学团队'走进'了今天的数千匹马。在马丽华看来,内生驱动力不仅指青藏高原地球科研资源的先天优势,带来自己的光环,也指执着的科研人员,带来自己的能量。多方"上帝的帮助"来自国内外实质性推广的方方面面。
记录:从《青藏浩瀚》到《青藏之光》
玛丽莲随后成为一名录音师。参照过去几十年青藏科学检验的历程和近期发展,中国科学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仍然遵循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的"地球革命",只把板块理论应用于青藏研究。
但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科学家参与了旨在研究全球变化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该项目正处于"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酝酿阶段,旨在研究全球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科学考试有了新的进展和更新的结果,新一代科学家也跟进,使她感到需要再次写作并重新记录。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界在思想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地球科学革命",其意义是基于"地球是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形成。
在行动上,国际地质组织发起了"国际地圈-生物圈工程"——即"研究全球变化"的一系列题材,实在是给世界的任务。
与当年的"地缘革命"时期不同,在思想革命的过程中,中国科学界不再跟着遥远的回声,而是以大气物理学家叶杜正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参与,从酝酿阶段开始参与讨论,最早成立了国际地圈-生物圈工程中国委员会, 由青藏高原气象学创始人主持。
青藏研究已经覆盖了地球系统的所有学科,对于这个超级国际化的科学项目,中国科学界积极实践,青藏研究项目率先。"过去的全球变化"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变化首先列入议程。
作为获取古代环境信息的最佳媒介,自然剖面伴随着湖芯和冰芯,从传统湖泊科学和传统冰川科学中脱颖而出,反映了新时代青藏研究的高端新手段。
"每年我都会参加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年会,来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会讨论当年的研究成果。对于马丽华来说,写《青藏浩瀚》还不是结束,20年来,她一直在接受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接受这种科学检验的"光"。
200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实施北京、拉萨、昆明"一三"运作模式,青藏高原科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马丽华还接触过青藏高原科考的许多新科研成果和论文作品,她萌生了一个想法:再开始,再面试。
"第一次青藏科学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科学家没有停滞不前,取得了新的发现和成就。马丽华看到青藏科考的事业正在传播,紧随其后。"我要再做一次采访,再写一本书,向他们展示青藏科学考试队继续的职业生涯。
2012年,玛丽莲开始了正式采访。"从之前的《青藏浩瀚》到现在的《青藏之光》,工作方式变了,因为时代变了。二十二年前,1997年,为了采访科学家,马丽华前往北京、兰州、南京、西藏等地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这一次,它更像是一个案例研究,"在家里,打电话,发送微信,发电子邮件,联系他们。我问了很多书面问题,请他们回答或向我提供相关信息,办公桌做了很多工作。"
《青藏之光》序言的姚敦东回忆说,马丽华在兰州接受采访时写下《青藏浩瀚》时,她直接找到了自己的家,"我正在吃饭,回答她的问题。
马丽华说,两次访谈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次采访中,青藏高原的研究主要在实地考察,"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第二次采访发生了变化,当时青藏高原研究引入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远远超出了原先的规划,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学科的快速进步,从现象深入到肌肉甚至机制的学习,对于跨界写作文科的人来说,既难又难。
"这些都是没有被触及的新知识,只有硬头皮,从头开始学习。Marihua遇到的困难和新领域之一是大气物理学。"我发现大气物理学权威吴国雄不好意思向别人征求意见,问哪个学生性格更好,最好是女人。事实上,安排一对一教学的老师也是博士生导师。"整个上午说话比指导你的博士生更难,但这是一个很好的介绍。
除了大气物理学,还有湖泊科学。"我觉得有趣的是,小老师给老学生上课。除了在家阅读大量的纸质材料外,脑筋台工作,走出面试也是必不可少的。"她还多次出差进行采访,至少有三个夏天'驻扎'在拉萨青藏研究所,拜访了她能遇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所有研究人员,无论他们是年长还是年轻,无论他们是什么学科,随时随地谈论它,"姚说。"
2012年刚开始面试的马丽华,带着青藏科学考试队去了阿里。2015年,他与孙红丽、姚敦东、秦大河一起去鸭绿鹿藏埠大峡谷。"在第一次青藏科学考试的第一年,目标是西藏东南部。孙先生42年后重返大峡谷,非常令人难忘。"
在《青藏之光》一书的结尾,马丽华献上了《重返大峡谷》的一幕来来回回:有这样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狭小的空间,其实是青藏事业半个世纪以来高度集中的缩影,极具象征意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为青藏队的老队长, 一位为现任青藏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喜欢时空连续的原因,付出火前后的接力,而现在的我,为记录这个课程——空间是小而无限张力的,这个想法走不去,每想到这个,心情难免兴奋了一会儿。
益处:科学之光的见证
"我把《青藏之光》一书定位为一本向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探险家致敬的书。马云说,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对象,吸引了几代科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探险家值得称赞。"跟进一个事业,最终跟进的是人,一代又一代具有真正才华和奉献精神的高尚纯洁人。
她有幸见证了青藏在即将到来的时代科研的蓬勃发展。幸运的是,当时青藏科学研究的灵魂人物刘东升和石亚峰还活着,能够亲自聆听教义。老先生们都很棒,写得很厉害,口才也很好。"
这两位开创了中国黄土研究和冰川研究的大师人物,早在1964年,就共同主持了西下邦马峰登山科学考试,为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提供了野外工作的典范,以毕其生活为指导,推动青藏科研事业一路向前发展。
1990年,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刘东升任会长。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于2003年创立,他还担任该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这两个机构平台成为西藏研究的里程碑事件。这就是青藏科学检验发展的意义,在马丽华看来,无论怎么评价。
此外,科学知识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现在是常识,但一系列新名词迅速传播:反映了"板块碰撞""离海成陆""高地上升"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恐龙时代"和"三趾马时代"的环境变化。
"对山、江、湖的描述,不再单纯地以传说为依据,而是以学术话语为参照。马丽华特别指出了新名词中的大概念——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等,冰川、永久冻土、地热等的形象,其中地热现象与地热发展几乎同步深入人心。
当时,拉萨正遭受着缺电之苦,每当冬季旱季水电停运,连照明都难以保证。当青藏科技团队得知西藏地热储量可观,可用于发电时,西藏自治区政府没有拖延片刻,立即鼓掌建绵羊亚京地热电站。
1977年,西藏第一座地热发电试验装置开始向拉萨市供电,虽然试运行阶段电力有限,但从中看不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在世界新能源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开创了使用中低温地热发电的国际先例。
"作为个人,带着一种简单的感恩之情,代表青藏,就是以感恩的回报。1998年,马丽华到北京、南京、兰州等多地,拜访了数十名长期参加青藏高原一线科考的老队员。"每次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绅士笑着谈起过去,仿佛场景再现,艰难困苦的岁月面对面——这群被感动的英雄情怀,山峦升起到尽头。
回顾青藏科考过程,马丽华感觉一路走来是渐进的,也是加速前进,大跃进,当看到"弯腰超车"时。"每一个转折点都达到了顶点,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归功于全国的力量和科学家界的努力。
"2012年至2017年间,我为青藏研究团队进行了新一轮的采访写作。这一次是自发的,是发自内心的呼唤。"马丽华的写作冲动也与青藏研究的拓展有关——包括黄河和长江演化史的研究,黄土作为古代气候变化重建媒介的研究,以及环境考古学的新内容,以及冰芯、湖芯研究, 等已经确立,都是青藏工程各个主题的一部分。
与地球南北两极的"高极"相比,"第三极"被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所包围,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现在已经形成了与南极和北极研究相联系的"三极"联动的新局面,这意味着青藏研究整体已经进入了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
在为确保实施这一国际方案而建立的创新机制中,有一个"第三极"青年发展方案的长期机制,这给马云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邻国招收国际学生。自2009年姚敦东招收第一位尼泊尔博士生以来,招生人数逐年扩大,招收了来自近20个国家的100多名国际学生。
2017年8月,40多年后,中国启动了第二届青藏科学考试。第二届青藏科考总科师姚敦东院士,因此比较两届青藏科考:"第一次发现,这次是看变化。"
第二期青藏科学考察一期的变化清晰可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在改善的同时,潜在风险增加,亚洲水塔失衡、雪崩等新灾害、灾变、喜马拉雅山和贡迪斯山的上升历史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新的生物演化模式......
第二次青藏科学考试将持续5至10年,目前仍在进行中。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和"世界最后一片干净的土壤",需要人类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好的保护。
中国青藏科技研究继续向广度和深度迈进。一个又一个图像人物,脑海中浮现出一组群图像,黑白图像是早期科学考察队员,彩色图像是今天活跃在高原的年轻面孔。经过多年的变迁,平川高原不变,是青藏高原研究所展现的科学艺术之光;
马丽华感叹道:"作为文学青年的科普受益者,从《青藏浩瀚》到《青藏之光》,居然能够将这一伟大事业追溯和记录几十年,我非常荣幸,有命运可言。"
"我自己的个人能力有限,我年纪大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跟随,"她说,仍然在记录中跟进。让更多的人感兴趣,让更多的人传播,与青藏高原一起拥有之美的景观,人类之美,科学之美的壮丽传播。"
(看新闻知道 记者:邓全伦 特约记者:陈之宇 编辑:范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