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铁血宰相”这个称号,很多人印象中,俾斯麦是一个好战、冷酷的人,更有人说他是希特勒的精神教父,但其实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都不是俾斯麦挑起的,而是被动应战,在战后也尽力避免与奥地利和法国的仇恨加深,这都是一个资深的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希特勒的主动挑动战争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德意志民族在普法战争后的崛起和统一,使得民族情绪高涨到了他完全无法控制的程度,而国内政治形势,让普选权又过早实现,并不懂得政治的大众,完全被民粹所操纵,战争的热情和民族的自豪感不断膨胀,这为后面的一战和二战的发生埋下了祸根,而人们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危险和灾难就在眼前。这对我们中国的也很有启发意义,珍惜和平的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这篇我们聊聊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是俾斯麦,你有没有办法做得更好,从而避免德国的毁灭;
第二个问题是,俾斯麦和希特勒有没有关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民族主义情绪</h1>
可以说,俾斯麦对由外部环境的恶劣,会导致帝国灭亡的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的对外方针就是三个字:不扩张。不仅不在欧洲寻求领土扩张,也不搞海外殖民地,以免与英法产生矛盾。可是,俾斯麦的退却,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从神圣罗马帝国时代开始,德国和法国就是世仇,而普法战争中战胜法国之后,德皇威廉一世,甚至包括俾斯麦本人,都很难控制住飘飘然的情绪,而且德国全境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德主动要求加入,在当时的情绪下,如果不顺应这个民意,无异于政治自杀。
所以,打赢普法战争之后,不管俾斯麦愿意不愿意,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成立,就无法被阻挡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选举制度</h1>
如果德国在1870年就启动政治改革,从皇帝拥有实权的君主专制政体,转型成为英国式的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体,是不是就能避免后面的悲剧呢?
在普鲁士,代表国王和贵族的保守党,在议会里赢不了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党,所以俾斯麦1867年就在普鲁士推行了普选制,让农民投票支持国王。但从1840年开始,德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农民大量变成工人,工人阶级的党就越来越壮大。德国的政治主角就成了国王+农民的保守派,与工人阶级政党之间的对抗,而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党,根本成不了气候。如此一来,英国式的议会政治,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在英国,底层民众对政治的参与过程,一直受到精英阶层的引导和控制,就没有产生严重的政治对抗。这和法国和普鲁士不一样。这两个国家,普选权是一下子实现的,这导致了两个国家民粹主义的泛滥,而民粹主义,民众变成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和跟随最极端的思想。
所以,普法战争一打胜之后,当时的外部环境,几个强大的国家如英国、法国、俄国、美国都陆续成了德国的敌人,而自己的盟友又太弱小且离心离德,这就注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必然毁灭的悲剧性结果,这已经不是俾斯麦能够左右的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俾斯麦和希特勒</h1>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第二个问题:俾斯麦和希特勒是个什么关系?
一直以来,德国史学界的正统观点是:俾斯麦用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和独裁政体这三样东西,组成了一个四处征伐的混合体,这个路径,决定性地诱发了纳粹。所以,俾斯麦是希特勒的精神教父,是他的引路人。
诺恩完全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这两个人实在是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首先,希特勒主张的是大德意志,也就是,德国在能力范围内能支配多大的欧洲和世界,他是全力扩张的;而俾斯麦追求的是小德意志,也就是“普鲁士能控制的德国”,他是坚决反对扩张的。
俾斯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争夺世界霸权是德国负担不起的事情”。俾斯麦1862年上台,1890年被解职。其间普鲁士虽然打了好几场大仗,但没有一场是俾斯麦主动发起的。
再从对德国的态度来看,俾斯麦虽然内心很悲观,却仍然殚精竭虑,努力为德国争取一个最好的结果。而希特勒在败局已定时,下令毁掉德国所有的物资,声称“没有完成历史使命的民族,没有资格生存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还要坚持说俾斯麦是希特勒的精神导师和同路人,那就很说不过去了。
如果拉开一点距离,把俾斯麦放在更开阔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他跟我们之前想的不一样,他其实是被动地成为了一个“铁血宰相”。而令人感慨的是,回望19世纪,当时的人对20世纪的必然悲剧,浑然不觉。
好,诺恩的《俾斯麦:一个普鲁士人和他的世纪》,就介绍完了。
下面是前三篇文章的链接,欢迎阅读:
《俾斯麦》1:俾斯麦面对君主制与民族主义的两难
《俾斯麦》2:是历史统一了德意志,不是俾斯麦
《俾斯麦》3:统一后的帝国,怎么这么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