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最近关注度最高的剧集,非《切尔诺贝利》莫属。

这部根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改编的迷你剧,播出后在IMDb和豆瓣上都获得了9.7的超高分,是部不折不扣的神剧。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而征服了中外影迷的,正是“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核事故恐怖感的呈现,二是对核事故“真相”的还原。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现实永远是最可怕的!”

“杰出的迷你剧,真的吓人令人不安,我看过最好的迷你剧之一,一部大师之作。”

这种“真实感”在第一集尤为明显。整个剧集的叙事就是从“揭示真相”开始的,对于苏联紧张局势的塑造,比核事故本身还有看头。

因为“真相”,舆论发生了转向。

最近,将神剧论调取而代之的是“构建真相”论,即《切尔诺贝利》所讲述的“真相”是被西方世界建构出来的。所以《切尔诺贝利》不是讲述真相,而是在建构真相。

其实按这个理论,全世界能看到的所有影视作品,都是舆论工具。

《切尔诺贝利》的厉害之处恰恰在于,就算是输出西方世界所认为的“真相”,那也将理趣相结合,拍的生动有趣,兼具娱乐性与说服力。

剧集的叙事以瓦列里·列加索夫为中心,以他的死亡为起点。这位当时事故委员会的重要成员,选择在核事故的两周年、宣布调查结果的前一天自缢身亡。临终前,他录了磁带,记录下了一些未曾公布过的事实。

以瓦列里·列加索夫为主角确定了两件事:

1、《切尔诺贝利》基调是带着批判与绝望色彩的;

2、《切尔诺贝利》还原了很多真实细节。

这两点在剧中随处可见。与其说《切尔诺贝利》体现出了西方世界建构出来的“真相”,不如说这种批判性质是从主人公瓦加索夫那里来的。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现实中的瓦列里·列加索夫(左),扮演者杰瑞德·哈里斯(右)

这位苏联最值得尊重的无机化学家,是第一个在事故发生后坚持要求疏散居民的人,是敢于与苏联官方对抗以还原真相的人,是任务完成后还留在切尔诺贝利调查事故原因的人,是到死还在担心苏联核安保状况的人。

他说:“(这起事故是)苏联国民经济管理中已经持续了数十年的所有错误的典范。”

他两度当选苏联最高荣誉奖,两度拒绝。

《切尔诺贝利》还原了瓦列索夫的经历:4月26日接到电话,代表科学界人士成为事故委员会的一部分,前往切尔诺贝利看到紫色天空意识到了严重性,登上直升机确定堆芯是否爆炸......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除了瓦列里·列加索夫外,剧中还穿插着许多条线索,大部分都是严格按照资料拍摄的。比如最先出现的一条叙事线,就改编自牺牲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遗孀柳霞的自述,出自《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一书。

如果说科学家列加索夫从国家的宏大高度,见证了灾难、谎言、数以万计的牺牲与死亡,那么柳霞的故事则代表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最令人心碎的个体经验。

这是《切尔诺贝利》的高明之处,没有用众生煽情,却用一个悲剧说明了所有。

在名为“孤独的人类之声”篇章中,柳霞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说死亡还是说爱情?或者说这是一码事......应该说什么呢?”

在《切尔诺贝利》中,柳霞不顾护士警告,触碰、拥抱、亲吻相当于高污染辐射体的丈夫。这让屏幕外的群众很是气愤,觉得她就像低俗恐怖片里的无脑送人头女主。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护士:“你,不许碰他。”

妹子:“立刻碰他。”

实际上,剧中关于柳霞与丈夫的一切,基本都有事实依据。正如柳霞自己所说的,这段故事不仅关于死亡,还关于爱情。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柳霞与丈夫瓦西里的真实结婚照

柳霞之所以不听劝告无视危险是有原因的。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她与瓦西里是非常甜蜜的新婚夫妇。虽然没有拍书中所写的二人“手拉手”逛街的画面,柳霞看到熟睡的丈夫而面露微笑,也表现出了这种甜蜜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被告知有多么危险,柳霞都宁愿选择留下。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但是在自述中,柳霞也提到了苏联官方对公众的隐瞒。

不知为什么,医生确诊他们是煤气中毒,谁也没提辐射的事......没人提辐射的事......只是......人们在用一种粉末洗涤街道......

柳霞的冒险举动,混合着无知无畏与无所畏惧的爱。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切尔诺贝利》对瓦西里等受到严重辐射以至于放射性烧伤的伤员做了大胆刻画。

剧中出现的可怖形象也能在柳霞的叙述中找到依据,从最开始的肿胀消失、坐在床上打牌,到全身长满水泡、皮肤龟裂,再到皮肤掉下来,身体组织与骨头分离,肺的碎块、肝的碎块从嘴里涌出来,都有所体现。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剧中描写病变的影像尤为逼真,特别是书里写到瓦西里“中枢神经系统损坏,头骨完全损坏”,剧中瓦西里的头部已经变形,有种头骨消失了的感觉。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包括最后把遗体当成放射性物质塑料袋→木质棺椁→袋子→锌制棺椁→水泥封注的处理。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切尔诺贝利》对当时事故负责人鲍里斯·谢尔比纳,及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演绎也使人信服。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左),鲍里斯·谢尔比纳(右)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大卫·丹席克(左),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右)

不过,鲍里斯·谢尔比纳的饰演者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却表示:“真人和我演的有很大区别,关于真人的资料少而又少,我是根据剧本和故事需要来演的。”

编剧克雷格·麦辛在播客节目中说过,他尽所能还原出人类史上最严重核灾难的真实样貌。但是,也在其中进行了一些自由创作。鲍里斯是虚实结合,被塑造成了有所改变的复杂政治人物;矿工是否裸体作业是有争议的,裸体更能体现出“力量感”与对无效防御的“不屑一顾”。

而片中另一位主角白俄女科学家乌拉娜·霍缪克则是完全虚构的。

从乌拉娜身上,能看出《切尔诺贝利》究竟是以什么出发点创作本剧的,是否有欺负苏联“死人不能说话”的嫌疑。

编剧麦辛说,虽然乌拉娜没有真实存在过,但她又是真实的,因为她象征了许多人——苏联医药与科学中的女性。

在1962年至1964年,在苏联取得化学博士学位的40%都是女性,同期美国的比例是5%。1950年代以来,苏联医生超过70%都是女性。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艾米丽·沃森饰演的乌拉娜·霍缪克

因为在苏联政权中少有女性,而女性又在医药与科学方面有着卓越贡献,麦辛就创造了白俄核专家乌拉娜这个角色。在剧中,乌拉娜和那些真实英雄的地位是相同的。

其实,这些英雄才是《切尔诺贝利》的主角。

对于苏联紧张氛围的塑造,对于“人祸”的定调,集中在第一集。从第二集开始,去拼尽全力乃至牺牲性命对抗灾难的英雄慢慢出现,从消防员瓦西里,到科学家列加索夫,再到乌拉娜、管道工、矿工,这些英雄的故事成为了剧集讲述的重点。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麦辛说,不止一个人跟他说过,矿工是裸体作业的

麦辛谈到了创作动机,他说:“在我小的时候,爆炸发生了。那时候全世界都知道‘切尔诺贝利’炸了!,等我长大点,知道的是苏联人撒谎了,苏联人自己创造了这么个系统才导致爆炸的。

“但那时候我们从西方的报道中,不可能知道的是,只有苏联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及苏联人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切尔诺贝利》对苏联的描写,仍然带有西方世界的有色眼镜。可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切尔诺贝利》是在填充西方世界的盲区——用充满人性光辉的、英雄主义式的“真相”。

普遍人性,恰恰有些人,不相信存在的。

文_西瓜

这部《切尔诺贝利》不是真相,也不是谎言,是神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