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

1976年那个事情发生之后,欢快喜庆的《祝酒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祝酒歌》的曲子来自滴酒不沾的施光南,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

如今会唱《祝酒歌》的人不多了,你一唱就会暴露自己的年龄。

但是他的另外一首歌曲,《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还在时不时有人(比如宋祖英)在唱。

还有一首歌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因为有云南民歌的味道,有人还喜欢用葫芦丝演奏这首歌。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

有些作曲家的风格是固定的,《好人一生平安》的作者雷蕾,她的很多歌曲都是一个调调。

但是施光南不一样,他的曲风变幻莫测,每首歌曲都呈现不同的风格。

比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浓浓的云南傣族味,可以把你带到热带的西双版纳,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却是典型的维吾尔风情,美丽的维吾尔女孩在都塔尔伴奏下翩翩起舞,半音阶4和7大量出现在旋律之中。

这两首歌的风格是如此的不同,你完全想象不出来是同一个人创作的,这就是施光南的本事。

施光南成名之前,还只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甚至还炮制所谓的“外国名歌”。

有次中央广播电台播出了一首旋律优美的“爱沙尼亚民歌”《可爱的杜丽亚》,播音员还清楚的告诉听众,这首歌是达乌勒思作词,卡尔玛滴作曲,姚欣凯译配(外国歌词翻译成中文之后还要把每一个字与的曲谱进行搭配才好吟唱。

其实这首歌是施光南一手打造的,什么达乌勒思卡尔玛滴姚欣凯这些中外人士都是子虚乌有。

下图:施光南和他的妻子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

施光南从小就很喜欢音乐,他对音乐的酷爱导致他后来英年早逝。

事情是这样的:班上有一个同学家有唱机,他家还有好些唱片,其中就有施光南最喜欢听的《蓝色多瑙河》。

那个时候有收音机或者唱机的人家很少,施光南的家境很一般,买不起这样的家电。

为了每天到这个同学家听一遍蓝色多瑙河,施光南用父母给的早餐钱给这个同学做交易。

健康专家告诉我们,早餐很重要,特别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

由于这段时间施光南为了欣赏音乐而牺牲了早餐,结果也把自己的健康也牺牲了,才49岁就早早离开了他所爱的妻子,女儿,还有国家。

其实在我看来,施光南的作品中,艺术水准最高的是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不过曲高和寡,这支非常优美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很小众化,毕竟中国人还是不太习惯听纯音乐,因为我们需要歌词来表达具体的感情,如果没有歌词,只是一根弓在四根弦上摩擦,我们会觉得不知所云,很朦胧。

我们不要朦胧,我们要清晰。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