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

作者:黔人東子

1976年那個事情發生之後,歡快喜慶的《祝酒歌》迅速傳遍大江南北。

《祝酒歌》的曲子來自滴酒不沾的施光南,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

如今會唱《祝酒歌》的人不多了,你一唱就會暴露自己的年齡。

但是他的另外一首歌曲,《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還在時不時有人(比如宋祖英)在唱。

還有一首歌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月光下的鳳尾竹》,因為有雲南民歌的味道,有人還喜歡用葫蘆絲演奏這首歌。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

有些作曲家的風格是固定的,《好人一生平安》的作者雷蕾,她的很多歌曲都是一個調調。

但是施光南不一樣,他的曲風變幻莫測,每首歌曲都呈現不同的風格。

比如,《月光下的鳳尾竹》是濃濃的雲南傣族味,可以把你帶到熱帶的西雙版納,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卻是典型的維吾爾風情,美麗的維吾爾女孩在都塔爾伴奏下翩翩起舞,半音階4和7大量出現在旋律之中。

這兩首歌的風格是如此的不同,你完全想象不出來是同一個人創作的,這就是施光南的本事。

施光南成名之前,還隻是一個中學生的時候,甚至還炮制所謂的“外國名歌”。

有次中央廣播電台播出了一首旋律優美的“愛沙尼亞民歌”《可愛的杜麗亞》,播音員還清楚的告訴聽衆,這首歌是達烏勒思作詞,卡爾瑪滴作曲,姚欣凱譯配(外國歌詞翻譯成中文之後還要把每一個字與的曲譜進行搭配才好吟唱。

其實這首歌是施光南一手打造的,什麼達烏勒思卡爾瑪滴姚欣凱這些中外人士都是子虛烏有。

下圖:施光南和他的妻子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

施光南從小就很喜歡音樂,他對音樂的酷愛導緻他後來英年早逝。

事情是這樣的:班上有一個同學家有唱機,他家還有好些唱片,其中就有施光南最喜歡聽的《藍色多瑙河》。

那個時候有收音機或者唱機的人家很少,施光南的家境很一般,買不起這樣的家電。

為了每天到這個同學家聽一遍藍色多瑙河,施光南用父母給的早餐錢給這個同學做交易。

健康專家告訴我們,早餐很重要,特别是正在長身體的時候。

由于這段時間施光南為了欣賞音樂而犧牲了早餐,結果也把自己的健康也犧牲了,才49歲就早早離開了他所愛的妻子,女兒,還有國家。

其實在我看來,施光南的作品中,藝術水準最高的是小提琴獨奏曲《瑞麗江邊》,不過曲高和寡,這支非常優美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很小衆化,畢竟中國人還是不太習慣聽純音樂,因為我們需要歌詞來表達具體的感情,如果沒有歌詞,隻是一根弓在四根弦上摩擦,我們會覺得不知所雲,很朦胧。

我們不要朦胧,我們要清晰。

希望的田野:施光南二三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