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名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了,王阳明的祖父王伦给他取名叫“王云”。王阳明六岁才会说话,放到现在看不可思议,一般认为孩子有自闭症哈哈。接着,王伦重新给王阳明取名叫“王守仁”,取至《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典故。
王阳明其实名守仁,字伯安。后来王阳明自号阳明子,当时的学者多尊称阳明先生,于是后世普遍称他王阳明。

王阳明画像
二、初展文采
王阳明十一岁的时候,父亲王华高中状元,在京城当上了翰林学士。于是,王华带着王阳明到北京求学,祖父王伦也陪同孙子一起去。路过镇江的时候,王伦的老朋友在镇江金山寺的妙高台设宴款待他,王伦很是高兴,带上王阳明去赴宴。宴席上,文人雅集,于是就有人提议作诗助兴一下。在所有人都还在酝酿的时候,十一岁的王阳明出场了,上前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大家一看,惊讶无比。这首诗不仅格律工整,而且关键的是想象力非凡。众人交口称赞,都说王阳明是神童。
镇江金山寺妙高台
三、有志做圣人
还是十一岁,王华刚把王阳明送去私塾读书。有一天上课,王阳明问了先生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先生回答,“惟读书登第耳”。在当时,读书就是为了科考,为了当官,很是正常。在当下,很多大学生毕业了,也是选择考公务员,进入国家行政体制。说回来,王阳明对于先生这一回答不是很满意,先生看王阳明如此不以为然,就问他,那你说人生第一等事是什么事?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先生是彻底惊呆了,这学生够狂的,志向够大的,一上来就想当圣人哈哈。
后面王阳明真成了圣人,跟他小时候立志向很有关系,虽然成为圣人的路上很是曲折,九死一生,但是那是后话了。至少王阳明小时的志气就很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