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伦敦国王日记|《天路历程》作者是这座“双重性格”教堂教区居民

在伦敦罗马城遗迹的旁边,伦敦金融城格雷欣街,靠近巴比肯的地方,一座红色砖墙为主色调的教堂静卧,名为“圣安妮和圣艾格尼丝”的教堂。

伦敦国王日记|《天路历程》作者是这座“双重性格”教堂教区居民

教堂墓地 摄/杨红军

教堂的历史可追溯至1137年的文件中。因为在诺曼人的记录中,这座教堂被描述为“柳树中的圣安妮”(St anne -in-the- willow)和“圣艾格尼斯”(St Agnes),所以人们对它的名字有些混淆。它不寻常的双重“奉献”是这座城市独有的。

伦敦国王日记|《天路历程》作者是这座“双重性格”教堂教区居民

红砖结构是它的一大特色 摄/杨红军

这座教堂在1548年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但不久又得到重建。重建工作在1624年完成。然而,它又在1666年的伦敦大火中遭遇重创,14世纪的塔楼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部分。

这座砖砌的小教堂在伦敦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设计,基于希腊十字架的设计,它利用了广场中的拱顶广场。教堂在18世纪和19世纪得到了大规模的修复,但在1940年12月29日至30日的伦敦闪电战中,教堂大部分被二战期间德国轰炸机的轰炸摧毁。

伦敦国王日记|《天路历程》作者是这座“双重性格”教堂教区居民

开在教堂园地的小花 摄/杨红军

1966年,主要通过世界路德教会的捐赠,它被重新奉献给伦敦流亡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社区。

伦敦国王日记|《天路历程》作者是这座“双重性格”教堂教区居民

教堂遗迹 摄/杨红军

这座教堂过去著名的教区居民包括诗人约翰·弥尔顿,《朝圣历程》的作者约翰·班扬,以及卫理公会创始人约翰·韦斯利,他于1738年在该教堂布道两次。该教堂于1950年1月4日被列为一级建筑。

文并摄/杨红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