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倫敦國王日記|《天路曆程》作者是這座“雙重性格”教堂教區居民

作者:RADI

在倫敦羅馬城遺迹的旁邊,倫敦金融城格雷欣街,靠近巴比肯的地方,一座紅色磚牆為主色調的教堂靜卧,名為“聖安妮和聖艾格尼絲”的教堂。

倫敦國王日記|《天路曆程》作者是這座“雙重性格”教堂教區居民

教堂墓地 攝/楊紅軍

教堂的曆史可追溯至1137年的檔案中。因為在諾曼人的記錄中,這座教堂被描述為“柳樹中的聖安妮”(St anne -in-the- willow)和“聖艾格尼斯”(St Agnes),是以人們對它的名字有些混淆。它不尋常的雙重“奉獻”是這座城市獨有的。

倫敦國王日記|《天路曆程》作者是這座“雙重性格”教堂教區居民

紅磚結構是它的一大特色 攝/楊紅軍

這座教堂在1548年的一場大火中被燒毀,但不久又得到重建。重建工作在1624年完成。然而,它又在1666年的倫敦大火中遭遇重創,14世紀的大廈成為唯一幸存下來的部分。

這座磚砌的小教堂在倫敦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設計,基于希臘十字架的設計,它利用了廣場中的拱頂廣場。教堂在18世紀和19世紀得到了大規模的修複,但在1940年12月29日至30日的倫敦閃電戰中,教堂大部分被二戰期間德國轟炸機的轟炸摧毀。

倫敦國王日記|《天路曆程》作者是這座“雙重性格”教堂教區居民

開在教堂園地的小花 攝/楊紅軍

1966年,主要通過世界路德教會的捐贈,它被重新奉獻給倫敦流亡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社群。

倫敦國王日記|《天路曆程》作者是這座“雙重性格”教堂教區居民

教堂遺迹 攝/楊紅軍

這座教堂過去著名的教區居民包括詩人約翰·彌爾頓,《朝聖曆程》的作者約翰·班揚,以及衛理公會創始人約翰·韋斯利,他于1738年在該教堂布道兩次。該教堂于1950年1月4日被列為一級建築。

文并攝/楊紅軍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