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1956年,海南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刘文韶在一本油印的讲述海南琼崖纵队战史的小册子上发现了一行字:
“在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师部属下有一个女兵连,全连有一百二十人。”
这条简短的记录勾起了刘文韶的兴趣,于是他四处走访,找到了当年女兵连的一位连长冯增敏,那段尘封在岁月的故事就在一次次走访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海南琼崖红色娘子军
无独有偶,1958年的夏天,梁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翻看了《琼崖军队纵史》,他也意外发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军特务连”的记载。依据资料和真人的访谈,他用3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剧本《琼岛英雄花》。导演谢晋觉得这个名字稍显文气,在和梁信反复商量之后,最终将电影名字定为《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电影海报
梁信融合现实生活中饱受折磨的丫头、海南已故的女革命家刘秋菊、一名17岁的女烈士三个生活原型,演变提炼为电影中的“琼花”。他以琼崖红色娘子军的事迹为素材,讲述贫农女儿吴琼花的成长历程,展现土豪劣绅与穷苦百姓之间的阶级矛盾冲突,又混合着“女儿当自强”的浪漫理想。
吴琼花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支女子军队,成立于1931年5月1日,其正式名称为“琼崖纵队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在影片中,女子们从军是源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而在现实中,家庭冲突是她们从军的最直接原因。
在当时的海南,身强力壮的汉子们大多下南洋谋生,只留下妇女们在家耕田种地、养家糊口。一旦丈夫远行不归,做媳妇的就得守半辈子活寡。影片中,10岁就结了冥婚的红莲,在遇到琼花的时候,她正女扮男装准备投奔红军,她的形象可以说是最贴合现实的写照。
女子在家日复一日的操持家务,忍受公婆的无端打骂,没有权利继承夫家和娘家的半点财产。正因如此,一听到红军翻身闹革命的口号,委屈了几十年的弱女子纷纷揭竿而起。而当初这些为了追求男女平等愤而走出家门的女性,在电影《红色娘子军》结束之后,命运又走向何方?
最后的红色娘子军群像
<h1 class="pgc-h-arrow-right">1、电影结束之后,“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才刚开始</h1>
影片的最后,国民党反动派出动军队进攻海南岛的红军,娘子军撤离椰林寨,党代表洪常青率领娘子军执行阻击任务,他为掩护娘子军撤退负重伤被捕。在敌人面前,洪常青大义凛然,在自首书上写下,
“砍头不要紧,为了主义真,杀死洪常青,还有后来人。”
吴琼花找回洪常青掩埋的公文包,成为娘子军党代表的继任者,率娘子军解放了椰林寨,枪决南霸天,带领娘子军踏上新的征程。
根据《红色娘子军创作素材之史实考证》的资料,1932年春,红色根据地的“肃反”(肃清反革命份子)之风刮到了海南岛。琼崖大批党员干部遭诬陷、关押和杀害,女子军特务连连长庞琼花也被撤职审查,关进了监狱。
海南红军先后有几百人人头落地,军队力量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此时,主政广东的国民政府大员陈济棠,将最精锐的部队——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警卫旅调至海南,下令旅长陈汉光务必剿灭琼崖红军。
从军队的人员编制到武器,再到战士的训练水平,双方差距悬殊,海南红军多次阻击全面失利。至1933年4月最后一次突围前,琼崖红军仅剩下25人,女子军也难逃一劫。冯增敏、王时香等八名女子干部被俘,刚刚无罪释放的庞琼花,后脚才迈出共产党的牢房,前脚又被拽入了国民党的监狱。
琼崖纵队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活动路线图”
1937年,国共在“七七事变”后实现第二次合作,周恩来与叶剑英亲赴南京交涉,使囚禁于感化院和监狱中的政治犯陆续获得释放,娘子军八名战士遂又回到了海南。
对于这段狱中生活,女子军特务连一排长冯增敏后来回忆时说道:
“敌人几次审问我,可是他们什么也没得到。把我送到琼东,又送到海口,以后就送到广州,把我作为政治犯监禁起。从此,我度过了5年的牢狱生活。1937年,我又回到了亲爱的海南岛,找到了党,又投入了革命斗争。”
一无党组织,二无红军,获释回家的女子军干部们,摆在她们眼前的出路只有一条——嫁人。此时的她们早已过了20岁,在15岁就得忙着找婆家的海南,她们成了街坊邻居讽刺挖苦的“老姑婆”。
因为扛过枪打过仗,再加上当地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宣传,为了活下去,她们当中不少人只能别无选择地嫁给那些愿意接受自己、身份又有些特殊的男人,比如国民党民团团长、已经再婚的丈夫、国民党区长等等。
在那个年代,凡是被国民党或日本兵抓住的共产党员,都得像洪常青那样大义凛然,怒斥敌人,然后从容就义。谁要是从敌人的监狱中活着走出来,就一定是叛徒。就像电视剧《风筝》里的韩冰,当她被国民党宫庶抓住,却又平安无事的被救出来时,她就不再被信任,甚至受到革命群众的反复批斗。
《风筝》韩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她们生活在贫困、苦难和悲哀之中,还要承受群众的白眼。直到1978年后,“娘子军”冤案相继得到平反,尚在人世的老人们,享受到女子特务连的政治待遇,她们终于等到了名誉恢复的一天。
1998年,87岁的王时香来到北京,第一次看到了天安门,老人笑着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回到海南后仅仅3天,她就与世长辞。这让我想起了《风筝》里的郑耀先,他躺在病床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去天安门看一次升国旗,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向国旗敬一次礼,每次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想流泪,这是他的信仰,亦是千万革命战士为之奉献的信仰。
《风筝》郑耀先
从成立到解散,琼崖红军的女子军特务连只存在了短短的500天,事迹亦可谓平常。但取材于她们的影片《红色娘子军》却引起了举国轰动,创下了当年8亿人口中有6亿人观看的盛况,扮演女主琼花的祝希娟更是凭此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从而成为新中国影坛第一位“百花影后”。
这部1961年的红色经典电影,从“向前进,向前进”的主题音乐到吴琼花成为革命的继任者,一气呵成的看完,但更震撼我的是改编自此电影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h1 class="pgc-h-arrow-right">2、踮起足尖战斗的“红天鹅”</h1>
海南岛,土豪劣绅南霸天的土牢内,一袭红衣、伤痕累累的琼花,双手被铁链绑缚着。在头目老四为她松开铁链的时候,琼花乘老四不备,一脚踢倒老四,她以浴火重生的姿态飞出了这个阴暗潮湿的牢狱。
这部革命舞剧一开始吸引我视线的是演员们的眼神,无论是人物的近景特写还是远景群像,他们的眼神都未见眨动,显得炯炯有神,传递出人物刚强不屈的精神。在表演的过程中,眨眼也是一种技巧,尔冬升在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2》中点评何昶希的表演:
“我们以前拍古装戏的时候,基本能练到最少一分钟不眨眼。因为你是大侠,你不能一说对词的时候就乱眨眼的。”
《红色娘子军》从电影改编为芭蕾舞剧,精简了人物,电影中主要角色多达14位,在舞剧中只保留了吴琼花、洪常青、连长等六位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只保留了南霸天和老四。在情节上也做了较大的更改,比如吴琼花被送给洪常青当丫头的情节,改成了洪常青、小庞侦查中救起重伤的吴琼花,指引她投奔红军。
一群穿着军装、芭蕾舞鞋,舞刀弄枪的女兵们走上舞台,拿着刀枪的足尖舞为世界芭蕾带来了一次革命。在大多数中国人尚不知道芭蕾为何物的时候,芭蕾中的主角,第一次由仙女变成了战士,吴琼花的扮演者白淑湘心里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大家一看,一堆女兵穿短裤、穿球鞋,形象非常漂亮。出来的时候还可以立正稍息,一挺起来,芭蕾舞的脚势,太有意思了。”
将西方芭蕾足尖舞与中国红色革命历史背景相结合,这是周恩来在1963年秋观看完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之后提出的建议:
“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开始,你们搞芭蕾差不多十年时间了吧,已经演了好多欧洲的古典剧目,都是排别人的节目。你们能不能自己搞些创作呢?可以搞点革命化、大众化的作品,不宜老是跳王子、仙女。”
考虑到创作革命芭蕾舞剧题材的难度,周恩来还特别建议中国芭蕾工作者可以先试着编一部外国革命题材的舞剧,诸如“十月革命”、“巴黎公社”等等。当时的芭蕾舞团团长李承祥在后来建议改编已经深入人心的电影《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仅用了两个月就排练完毕,但芭蕾舞从来都是表现王子、公主、贵族的,现在要求表现反抗的女奴到革命军人的跨度,表演出来的就是气场不足,满场只见“娘子”不见“军”。芭蕾剧组为此去了驻地部队,演员们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立正、稍息、齐步走……跟战士们一起摸爬打滚,体验革命军人的感觉。
剧组在舞蹈动作上也进行了创新,比如吴琼花与老四对打的一幕,按原有扶来扶去的双人舞设计,在表现压迫者与反抗者上张力稍显不足。白淑湘说:
“我们借鉴了中国戏剧和武术的程式,加强了对抗性动作。”
《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问世就成为了中国民族芭蕾史上最成熟的现代作品,中国芭蕾就此被习惯性地称为“红天鹅”。
1971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上映。在上映前,一个突如其来的罪名被按到白淑湘头上,
“我由于不是工农兵出身,从1963年起就陆续有些压力,被当做白专批评。到了1965年末,就不准我再上台了,只能打扫卫生。”
在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走红之时,白淑湘将芭蕾舞鞋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从此,她和心爱的芭蕾舞咫尺天涯。以往没有接触过任何农活的白淑湘,现在什么都得干,插秧、割麦子、养猪、挑粪……中间还时常被拉出去批斗。
幸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恩来提到了白淑湘,这给她的命运带来了转变的机会。回到芭蕾舞的那一年,白淑湘已经34岁,身体落下了许多疾病,肌肉变得僵硬,体重高达129斤,她荒废了漫长的十年,
“记得那天我握着练功杆的时候,悲喜交加地哭了,似乎积攒近十年的眼泪在一刹那都涌了出来。”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死命苦练,奇迹降临在她身上,体重急剧降到106斤,基本功也得到了恢复。在1978年获得平反之后,她的才华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新中国第一只“白天鹅”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
<h1 class="pgc-h-arrow-right">3、总结</h1>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被一次次演绎,捧红了无数个作家、导演、舞蹈家、演员……多少人曾因它而改变命运,多少人曾因它而泪眼婆娑,然而,揭开电影结束之后“娘子军”背后真实的历史,不禁叹息多少人曾因它而命运多舛。
吴琼花的恨,我们无从体会;娘子军们向命运开枪,最终被命运玩弄的痛苦,我们无从体会;白淑湘挚爱芭蕾,却因它而遭了十年磨难的心情,我们都无从体会。如果还觉得这位“复仇女神”火辣辣的眼睛依然明媚动人就够了,而对于写影评的人,如果能写得让人想找来这部电影看,那就是我的本心。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