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院长父亲助儿子发明获奖,属于“大手拉小手”?

作者:二三里资讯
院长父亲助儿子发明获奖,属于“大手拉小手”?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7日发布声明,针对此报道,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

记者调查发现,2015年刘建国之子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并因此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但该发明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当时,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此外,2018年就读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了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无独有偶,该发明也与刘建国2011年所申请的国家专利“激光酒驾道边在线监测系统”原理高度相似。科研领域子承父业不新鲜,诺贝尔奖多对父子档被传为佳话,然而,儿子获奖发明和父亲研究成果高度相似就十分可疑了,让人不禁要问,是父子心有灵犀,还是儿子获奖发明是父亲代做?对此,有网友拍案惊奇:“或许,儿子的聪明没有上限,或许,老子的操守没有底线。”有网友语带讽刺:“作文题目《我的院长父亲》。”有网友干脆称,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想说点什么又说不出来。

然而,刘某阳就读期间的任课老师却称,刘某阳和父亲的专利相似也是“正常”,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确实得到了刘某阳父亲刘建国的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父亲的项目他也可以参与,就相当于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大手拉小手?有研究能力的父亲指导和帮助儿子搞发明,系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儿子的“小手”需要父亲的“大手”拉一把。然而,这种指导和帮助必须有个限度和界限,不能代劳,更不能将父亲的研究成果移花接木为儿子的发明,成为获奖的垫脚石和升学的敲门砖。这种担忧并非多余。近年来,多地相继曝出科研工作者的父母“助力”子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获奖风波,原因就是,在很多省市,青创大赛成绩仍是中考录取和小升初的加分项。这就不属于“大手拉小手”,而是有一“手”了。有人称,父母帮孩子发论文搞发明获奖还算实在的,更隐蔽的方式是,几个“学一代”互相帮忙,彼此交换着带“学二代”发论文。这或许就是,刘某阳的任课老师所说的“正常”吧。然而,圈内认为“正常”就是正常吗?一贯如此就是对的吗?事关教育公平和学术规范,这股歪风必须刹住。

也许是巧合?这次“儿子获奖发明和父亲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事件,2015年、2018年刘某阳分别获得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和第33届全国青少年创新成果竞赛三等奖。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已在调查,屡陷风波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者也好好调查下。

来源:天津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院长父亲助儿子发明获奖,属于“大手拉小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