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院長父親助兒子發明獲獎,屬于“大手拉小手”?

院長父親助兒子發明獲獎,屬于“大手拉小手”?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被曝利用自己和實驗室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兒子獲獎升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27日釋出聲明,針對此報道,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高度重視,已迅速組織人員對此事進行調查,後續将及時向社會回報調查結果。

記者調查發現,2015年劉建國之子劉某陽憑借發明“便攜式霧霾污染氣體快速識别和檢測裝置”獲得多個省級、國家級獎項,并是以被合肥重點高中一六八中學錄取。但該發明在名稱、工作原理、外觀方面,均與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項科研成果高度一緻。當時,劉建國任該所副所長,也是該科研成果所屬項目的主要完成人。此外,2018年就讀合肥一六八中學的劉某陽再次憑借發明“酒駕安全雷射快速篩查系統”,獲得了多個獎項,并獲國家專利。無獨有偶,該發明也與劉建國2011年所申請的國家專利“雷射酒駕道邊線上監測系統”原理高度相似。科研領域子承父業不新鮮,諾貝爾獎多對父子檔被傳為佳話,然而,兒子獲獎發明和父親研究成果高度相似就十分可疑了,讓人不禁要問,是父子心有靈犀,還是兒子獲獎發明是父親代做?對此,有網友拍案驚奇:“或許,兒子的聰明沒有上限,或許,老子的操守沒有底線。”有網友語帶諷刺:“作文題目《我的院長父親》。”有網友幹脆稱,意料之外,意料之中,想說點什麼又說不出來。

然而,劉某陽就讀期間的任課老師卻稱,劉某陽和父親的專利相似也是“正常”,該發明在研究過程中确實得到了劉某陽父親劉建國的指導和幫助,“屬于‘大手拉小手’,父親的項目他也可以參與,就相當于父親搞一點東西給他做。”大手拉小手?有研究能力的父親指導和幫助兒子搞發明,系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兒子的“小手”需要父親的“大手”拉一把。然而,這種指導和幫助必須有個限度和界限,不能代勞,更不能将父親的研究成果移花接木為兒子的發明,成為獲獎的墊腳石和升學的敲門磚。這種擔憂并非多餘。近年來,多地相繼曝出科研工作者的父母“助力”子女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獲獎風波,原因就是,在很多省市,青創大賽成績仍是中考錄取和小升初的加分項。這就不屬于“大手拉小手”,而是有一“手”了。有人稱,父母幫孩子發論文搞發明獲獎還算實在的,更隐蔽的方式是,幾個“學一代”互相幫忙,彼此交換着帶“學二代”發論文。這或許就是,劉某陽的任課老師所說的“正常”吧。然而,圈内認為“正常”就是正常嗎?一貫如此就是對的嗎?事關教育公平和學術規範,這股歪風必須刹住。

也許是巧合?這次“兒子獲獎發明和父親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事件,2015年、2018年劉某陽分别獲得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和第33屆全國青少年創新成果競賽三等獎。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已在調查,屢陷風波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者也好好調查下。

來源:天津網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院長父親助兒子發明獲獎,屬于“大手拉小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