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部低成本的动作情节电影,从不同的角色来诠释同一个场景,逐渐地开始揭开刺杀之谜,题材和手法都是非常的棒的,但是....
想必导演彼得·特拉维斯和编剧巴里·利维(Barry Levy)受《罗生门》和黑泽明荼毒太深,制作了这样一部结构相似、很有那种老式的风格感的动作电影《刺杀据点》,通过不同的角色的视角,不断地重复同一段情节,背景则是后“9·11”时代的恐慌当中。
我们最先看到的自以为完整的故事,是通过电视制作人蕾克丝剪辑出来的新闻:美国总统正在聚焦了很多人、空旷的广场上慷慨激昂地发表着一致铲除恐怖分子的演说,突然有人朝他开枪……总统身边的秘密特工出现,打倒了一位犯罪嫌疑人。与此同时,城市的某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大爆炸,随后,总统刚刚站立的演讲台也在一场巨大的爆炸中被摧毁了。然后,就开始了重复,这一回是透过特工托马斯·巴恩斯的眼睛:当他从无线电中获悉,一位形迹可疑的人正从一家酒店的窗户俯瞰着广场的时候,把那个人抓住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叫安立奎,是西班牙方面负责安全工作、也就是保护市长的。继续重复:类似的故事又通过一位美国游客自拍的DV重放了一遍……repeat:通过安立奎的双眼……这样的重复多达6、7次,每一次,我们都更加接近这次刺杀总统背后的阴谋的真相。
《罗生门》之后,《刺杀据点》并非第一部借鉴类似的拍摄手法的影片,也绝不可能成为最后一部,比如说昆汀·塔伦蒂诺,他就在《危险关系》中小试身手,颇为成功……然而这部影片,错就错在它把自己定位成了一部紧张刺激的动作电影,也许第一次重复的时候,观众还能够维持高度的注意力,可是这样的重复一而再、再而三,而且还都是相似的刺杀与爆炸镜头,观众可能真的就要叹息外加皱起眉头了。
确实,对于一部动作电影来说,相似的重复很快就能让人感到厌倦,尤其是当第四次继续着相似的画面时,大部分观众的屁股已经有点坐不住了……这样的拍摄手法并不会影响到最后需要呈现的真相,可是彼得·特拉维斯非要以如此缓慢的速度,揭露的却是一个之前给了你非常紧迫的刺激的恐怖袭击?只能说表现形式上很聪明很新颖,选择的内容却是极度愚蠢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这样的影片,可能会得罪那些处于两个极端的观众:比如说喜欢猜谜的人,他们当然会对巴里·利维在剧本中预设的一个又一个细节充满期待,猜测总结之后得出真相,可是如果这个过程满是震人耳膜的爆炸和子弹声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至于喜欢纯动作戏的观众,再震撼的场面,被重复了这么多次,也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了。
影片背后留下的疑问还是非常发人深省的:能够称得上“多重时间线”的影片,是不是真的只需要变换摄像机的位置,将同样的故事再重复一遍,就可以了?在适当的时间出现了适当的画面,然后不断的repeat即可?